看了無筆和飛鳥的介紹很感動...
真想加入他們的寫作,特找來<<土樓迴響>>的音樂片分部呈現給大家
中國第一女指揮家
ZT:世界華人名人錄
鄭小瑛是中國著名的女指揮家。50年代,她去蘇聯留學深造,以優異的成績學成歸來。回國後,她的指揮才華被音樂界充分肯定,先後成功地指揮了《護花神》、《茶花女》、《卡門》、《夕鶴》、《蝴蝶夫人》、《第一百個新娘》等中外著名歌劇,被人們稱為“中國第一女指揮家”。
80年代末,鄭小瑛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女音樂家發起並組建了“愛樂女樂團”,她們把在中國幾乎已被人們遺忘了的高雅音樂重新展示給觀眾,為當時只有通俗歌曲獨領風騷的舞台吹進了一股清新的風。從那時起,無數的觀眾迷上了高雅音樂。作為新中國培養出的第一代指揮家中的一員,鄭小瑛時刻不忘自己的社會責任,她將自己教學之餘的全部時間都投入到了普及高雅藝術的工作中。在“四人幫”剛剛垮台的80年代初期,鄭小瑛自己把音樂知識和歌劇音樂主題抄寫在一大張紙上,每次演出前給觀眾做音樂講座。無論是盛夏還是嚴冬,她都要背着樂譜、演出服裝等擠上公共汽車,在演出前的一小時趕到劇場。她還帶領愛樂女的“娘子軍”到一所所的學校、一座座的工廠去演出……
童年時代家庭的薰陶和良好教育是鄭小瑛走上藝術道路的奠基石。小瑛的母親早在20年代就已衝破封建思想的牢籠,接受新派教育,成為中國早期的女體育教員。她的父親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學生之一。小瑛6歲就開始學鋼琴,每當練琴時,母親就在一旁做着各種姿勢,或者跳起土風舞,以啟發女兒的藝術想象力,激發她的靈感。抗戰爆發後,鄭家搬遷至四川,從一位由抗敵演劇隊歸來的家庭教師那裡,少年鄭小瑛第一次聽到了民族音樂。中學畢業後,鄭小瑛以優秀的成績考入協和醫學院,她在南京金陵女大讀生物系預科班時,正是解放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她參加了進步學生活動,教唱進步歌曲,組織民歌社。正當淮海戰役處於激烈戰鬥的時候,鄭小瑛瞞着父母,和幾個同學一起,帶着地下黨的介紹信渡長江、到武漢,參加了中原地區的文工團,甚至加入了當時只有男子參加的大鼓隊。武漢解放的時候,她打着大鼓走遍了武漢三鎮。
50年代,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的鄭小瑛參加了蘇聯專家舉辦的指揮培訓班,由於成績出色,獲選留學蘇聯。前蘇聯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是享譽世界的音樂藝術學府,鄭小瑛在著名教授班裡進修了歌劇交響樂專業,教授們十分欣賞這個中國女研究生,杜馬舍夫、依·拜因等都給了鄭小瑛極大的關懷和幫助,雖然當時中蘇兩國的關係已經處於緊張狀態,為了讓自己的得意門生在音樂界得到認可,拜因教授還是特意安排了一場在國立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公演。當時一般學生只能在音樂學院的歌劇館裡實習,沒有資格指揮大型歌劇的公演,但鄭小瑛卻成功地指揮了歌劇《托斯卡》的公演,她不僅為中國贏得了榮譽,更使她的教授們感到自豪。
在蘇聯留學的3年時光使鄭小瑛念念不忘。儘管中蘇兩國之間發生的分歧,使她與老師們長時間失去了聯繫,可是鄭小瑛始終牢記着老師“在你指揮的作品裡,一定要有你們自己民族的東西 ”的教導,幾十年的藝術創作中,她都把中華民族優秀的樂曲溶入自己指揮的管弦樂隊和交響樂隊曲目中,闖出了一條中西方音樂藝術相融之路,許多中國作曲家譜寫的民族器樂曲,都是鄭小瑛首先指揮公演的。
鄭小瑛堅韌的性格和執着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了她唯一的女兒鄭蘇。鄭蘇是被“文革”耽誤了的那一代人,少年時她沒能趕上讀書的機會,作為母親,鄭小瑛成了女兒的第一位老師。1980年,鄭蘇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後來又赴意大利、美國留學,並先後獲得了紐約大學音樂學碩士、威斯廉大學音樂博士,並擔任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專家小組成員和美國民族音樂學協會理事等職務。
鄭小瑛不曾忘記每一位指導過她的老師,其中有的並不是十分有名氣的,但在她填寫的每一張履歷表中,她都仔細地填上他們的名字,而不像有些人那樣僅僅聽過一兩次名人的課,就把名人當成自己的老師填在表上。她說,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關鍵在自己的努力,在前進的道路上,靠任何“大人物”的幫襯都是沒有說服力的。
想成功就得付出。為了中國的音樂事業,她付出的是她的青春、才華和一生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