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頌】feiyang:音樂劇《貓》中的精彩片段 |
送交者: feiyang 2005年12月19日11:07:59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
在芬蘭女高音歌唱家Karita Mattila的幾首歌中, 有一首出自Andrew Lloyd Webber音樂劇《貓》中的最經典的歌曲Memory, 這首歌曾廣為世界著名歌手演唱, 如Barbara Streisand ,Barry Mantilow , Judy Collins等等.當時網友KNOWING提到了他喜愛的原唱版本, 是由"英國音樂劇第一夫人"的Elaine Paige 演唱的. 1981年5月11日,《貓》首演於新倫敦歌劇院, 演出大獲成功, 從此成為英國最成功,也是連續演出最久的音樂劇. 1982年, 《貓》在美國百老匯公演並走向世界各地. 這是一組選自《貓》的音樂和歌曲, 除了Memory, 大多是快節奏的, 送給高山的朋友們, 尤其送給KNOWING, 感謝每天的音樂交流,我從中學到了很多!
Cats (Highlights from the 1981 Original London Cast) 1. Prologue/Jellicle Song for Jellicle Cats
5. Mungojerrie and Rumpleteazer
7. Jellicle Ball
----------------------------
一般而言,音樂劇的劇本要與音樂相匹配。所以在音樂劇創作之前,劇本作者要與曲作者討論商議,達成一定的默契,然後劇本作者才能開始創作,以期創作後的劇本能給曲作者最大的空間來施展音樂才華。 《貓》的誕生則有些與眾不同。《貓》的劇本取材於英國詩人托馬斯.斯特爾斯.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詩集《擅長裝扮的老貓經》(),這首詩作是艾略特為兒童創作的,所以詩句比他的其他詩作都要簡單易懂得多。詩作完成於1939年10月,而音樂劇《貓》的創作卻開始於1977年,兩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時,他一定不會想到他的這首詩作竟會在12年後成為音樂劇的劇本。 詩人艾略特創作了大量詩作,重要作品有《肌肉萎縮》(Sweeney Agonists)《岩石》(The Rock)《大教堂兇殺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家庭團聚》(The Family Reunion)和《四首四重奏》(Four Quartets)等。 托馬斯.斯特爾斯.艾略特1965年死於倫敦。他的墓碑豎立在西斯特敏斯特教堂的詩人角,他的旁邊是英國詩人坦尼森(Tennyson)和布勞寧(Browning)的墓碑。 從詩作到音樂劇:
他為這首詩寫了好多片段,時常在聚會上用鋼琴彈給朋友聽。在1980年的愛德蒙頓音樂節(Edmonton Festival)上,韋伯公演了他寫好的幾個片段。當時艾略特的遺孀瓦萊里.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參加了音樂節,並且帶給韋伯許多艾略特沒有發表的詩和故事。這些詩里,就包括了後來十分出名的《魅力貓-格里澤貝拉》(),艾略特之所以沒有把這首已經完成的詩放進詩作里,是因為他覺得這首詩對孩子來說太悲傷了。可就是這樣一首詩,卻給韋伯帶來了音樂劇的靈感,他感到“魅力貓格里澤貝拉”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題所在,如果加入進去,就可以構成一部有頭有尾的音樂劇了。 儘管如此,韋伯創作《貓》的念頭還是遭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反對,他們認為用詩作來創作音樂劇將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原因在於詩作更適合表達情緒,而 音樂戲劇需要的是情節,用詩作來做劇本無法起到表達劇情的作用,況且詩作者艾略特和韋伯也從來沒有過事先的溝通。而韋伯的態度則是,我這部音樂劇可以不依 靠劇情,只要有氣氛,他相信,音樂劇可以不用劇情來打動人。 韋伯找來了一批能人,導演由特雷沃爾.努恩(Trevor Nunn)擔任,他在劇中解決了許多人們認為無法解決的戲劇問題。還有舞蹈設計是吉莉安.萊尼(Gillian Lynne),她在觀察了《貓》之後,發現貓具有孤癖,冷淡,多情,充滿柔韌性與神秘感等特徵,於是他將這些特徵融進《貓》中,創作出了富有新概念和充滿 能量的舞蹈。還有著名服裝設計師約翰.納皮爾(John Napier),他於1980年11月開始了他的設計工作,並設法創作了一個貓兒們聚集一堂的場景。他根據T.S.艾略特的詩集,結合了貓和人類的因素, 為每一隻貓設計了服裝。絕大多數的服裝都是柔韌而易於移動的,而且帶有強烈的舞蹈特質。 經過這些人的協同努力,在1981年5月11日《貓》正式登場了,首演於新倫敦劇院。正如人們一開始預計的那樣,大家對《貓》的前景並不看好, 人們始終認為,上演一部取材於兒童詩作的音樂劇只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甚至在演出的前一天,劇團也沒有籌集到足夠的投資贊助,劇院的老闆心灰意冷,甚至想 要違約退出。 後來的情況誰都清楚,《貓》的首演一炮打紅,成為世人矚目的音樂劇。那些忐忑不安地為《貓》劇投資的人們,收回了幾百,幾千倍的回報。誰也沒有 料到《貓》竟然能成為迄今為止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誰也不會料到一部不以劇情取勝的音樂劇竟然能這樣感人。當時各大報紙紛紛刊登《貓》成功演出的消息: 導演特雷沃爾.努恩(Trevor Nunn)和舞蹈設計吉莉安.萊尼(Gillian Lynne)構思了一部令人激動,豐富多彩的演出。在音樂劇中獨樹一幟。鏡報81.5.13 Daily Mirror 13.5.81 勞伊德.韋伯的音樂根據艾略特詩作的節奏精心編排,擁有不斷的新意。所有10歲以上的孩子切莫錯過觀看。
《貓》是迄今為止音樂劇舞台上最令人愉悅和富有創新精神的音樂劇。星期天時報(德里克.傑維爾) Sunday Times (Derek Jewell) 有太多令人激動的場面非凡的獨創性
《貓》的成功再次證明了安德魯.勞伊德.韋伯追新求異的喜好。在《貓》之前,他的兩部音樂劇《耶穌基督巨星》()(1971年)和《埃維塔》()(1976年)都受到了大範圍的批評,前者被人指責褻瀆神靈,違背聖經原意,後者被人指責扭曲歷史,有辱阿根廷國母形象。但在韋伯的堅持下,還是讓世人看到了輝煌成功。 《回憶》:
格里澤貝拉貓(Grizabella)的最初扮演者是著名英國女演員朱迪.登切(Judi Dench),後來她在排練期間患上了嚴重的跟腱炎,所以才不得不在首演前五天替換了著名的伊蓮.佩吉(Elaine Page)來擔任這個角色。伊蓮.佩吉在扮演了“格里澤貝拉貓”後大紅特紅,之後就在音樂劇舞台上一帆風順20年,如今她已被認為是音樂劇舞台上的第一夫 人。 至今,已有250位藝術家錄製了《回憶》,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巴里.馬尼洛(Barry Manilow)和帕拉契奧.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等。《貓》的音像和唱片銷售也已經突破了驚人的4千萬張。 〈Memory〉--《回憶》
Midnight, not a sound from the pavement 午夜,路上寂靜無聲
Memory, 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 回憶,當我獨自在月光里
Daylight,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 日光,我等待太陽升起
Burnt out ends of smoky days 每日都像燃燒的煙霧
Touch me, it's so easy to leave me 靠近我,離開我多麼容易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