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年慶·高山絮語】零加一中:馬蘭花開 |
送交者: 零加一中 2006年04月06日19:17:53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
我對於音樂,真是慚愧得很,66年小學畢業,69年去了黑龍江農村,音樂知識幾乎為零。有一次,受姐姐委託,要完成歌劇《江姐》手抄本的巨大工程。一天,姐姐見我在奮筆疾書的同時,口中還念念有詞:“一二一二”,就好奇地問我那是在幹什麼?當她知道那是我在念音符時,差點沒把飯給噴出來。 我在農村那六年,大概是我國歷史上城鄉差別最小的六年了,在文化生活方面尤其如此,不管城市農村,都是八個樣板戲外加三大戰連軸轉。除此之外,只有從電台里收聽一些“革命歌曲”和毛主席的語錄歌詩詞歌了。那時有本歌集叫《戰地新歌》,在當時的得寵程度決不亞於今天的《哈利波特》。那時的一些歌曲,內容暫且不論,聽起來倒還真不錯,當然這和當時文化生活極度貧乏亦有關係,就象小時候記憶中的一些美味現在就不過如此了。由於唱多了,每一集《戰地新歌》(共三集而已)中的約一百首歌,我敢說至少可把70首的歌詞一字不差背出來。曲就很難說了,但一般來說前面兩三句還不至於走調。 由於實在無聊,除了唱歌以外,與歌有關的話題也成了談話內容。有些人以廣記聞名,有些人以博學著稱。博學是輪不到我的,我只好利用記性好的優勢,在廣記上下了一番工夫,就和當今年輕人背托福、GRE差不多。除了背歌詞之外,哪個作詞,哪個作曲,誰的原唱,可謂爛熟於胸。那時候的名家,大部分是中央樂團及北京軍區文工團的。張振富、耿蓮風或許是當時全國唯一的男女聲兩重唱。郭頌先生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詞、曲、唱一人獨攬,是眾人的崇拜偶像之一。胡寶善的《我愛這藍色的海洋》似乎也是一鍋端,但那已是文革後期了。羅天嬋的女中音,似乎不用動嘴巴。孫家馨演唱的《千年的鐵樹開了花》,其中的一段簡直就是嗩吶獨奏。以後廣州部隊鄧韻的《毛主席關懷咱山里人》,唱腔有幾分相似,但還是差了一些。前兩天有人放了一段自唱《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聽眾們將其與李雙江比較,但原唱實際上是游國屏。 除了“革命”歌曲以外,其他的歌我們也唱,主要是在文革中已視為老歌的,如歌劇《江姐》、《十送紅軍》.曾有人在給自留地澆大糞時來了一段"紅米飯來南瓜湯",馬季知道一定會拜他為師.大概由於地緣關係,外國歌曲中《喀秋莎》,《三套車》等蘇聯歌曲唱得教。有次收工後,有人用口琴演奏一曲《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大家不由得齊聲喝彩。一天,駐村的軍宣隊將我找去,問我們收工回村都幹些什麼。我就說下棋,唱歌,連打牌都沒敢說。接着他直擊要害,說我唱過黃色歌曲。我想我連聽都沒聽過,怎麼可能呢?他叫我回去再想想。一兩個星期過去,他倒也沒再叫我去,真是謝天謝地。有一天,我隨口哼一首不知名的小曲,旁邊有人善意地提醒我:上次軍宣隊找你去,據說就是為了這首歌。我嚇得馬上閉嘴。他告訴我,這是一首圓舞曲,叫《馬蘭花開》。文革後我多次想找這首歌(曲),均以失敗告終。歌詞我本來就不知道,曲還記得一些,第一句相信不會記錯(12)(61)(56)(123),括號中是半拍,1/4拍。 注:此文為本人<高山>第一帖,貼出後約五分鐘,TTT告訴我,這是秦怡56年所拍同名電影之插曲;約一小時,水雲貼出你現在聽到的優美音樂;約兩小時,老鷹貼出同名五言律詩.吃完晚飯後上網,曲詩文已同時上了導讀.七月中旬,文章在<新民晚報>刊出,相信是<高山流水>第一次出現於國內平面媒體.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