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高山年慶-音樂·穿越時空】《美與同情》
送交者: feiyang 2006年04月07日06:58:51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高山年慶-音樂·穿越時空】《美與同情》


前天高山網友 Kristine 在《辛豐年音樂筆記》一書後留言, 推薦了兩本關於音樂的書, 分別是《李嵐清音樂筆談 歐洲經典音樂部分》和《豐子愷音樂夜譚》, 前一本我沒有讀過, 而豐子愷一直是我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 豐子愷主張“事事皆可成藝術”,“人人皆得為藝術家”,並一直身體力行,做着一個藝術教育家的實事, 用他的文學和美術作品滋潤着人們的心田.

《豐子愷音樂夜譚》收錄了他126篇有關音樂的文字, 並配以200幅彩繪圖片, 是優秀的藝術入門經典讀本. 他形容莫扎特,“他作曲如同寫信一樣”,“貝多芬的音樂是人生的藝術, 莫扎特的音樂是藝術的藝術.”

今天選用的背景音樂是莫扎特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中的第二樂章, 這段音樂作於1778年4月, 是莫扎特應當時的長笛演奏家, 駐倫敦的法國大使濟尼公爵和他演奏豎琴的女兒之邀而作,為的是讓公爵父女在公爵女兒結婚慶典上共同演奏,體現父女情深. 當時,長笛與豎琴組合是極其罕見的, 莫扎特憑藉非凡的音樂才華, 譜寫出長笛與豎琴這一完美絕倫的作品.

現在 讓我們在莫扎特優美的音樂相伴下, 重讀一篇豐子愷的散文《美與同情》(選自《緣緣堂隨筆》).

由衷感謝Kristine 推薦音樂書籍, 祝大家周末愉快.

--------------------------------

《美與同情》
豐子愷

  有一個兒童,他走進我的房間裡,便給我整理東西。他看見我的掛表的面合復在桌子上
,給我翻轉來。看見我的茶杯放在茶壺的環子後面,給我移到口子前面來。看見我床底下的
鞋子一順一倒,給我掉轉來。看見我壁上的立幅的繩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給我藏到後
面去。我謝他:

  “哥兒,你這樣勤勉地給我收拾!”

  他回答我說:
  
“不是,因為我看了那種樣子,心情很不安適。”是的,他曾說:“掛表的面合復在桌
子上,看它何等氣悶!”“茶杯躲在它母親的背後,教它怎樣吃奶奶?”“鞋子一順一倒,
教它們怎樣談話?”“立幅的辮子拖在前面,象一個鴉片鬼。”我實在欽佩這哥兒的同情心
的豐富。從此我也着實留意於東西的位置,體諒東西的安適了。它們的位置安適,我們看了
心情也安適。於是我恍然悟到,這就是美的心境,就是文學的描寫中所常用的手法,就是繪
畫的構圖上所經營的問題。這都是同情心的發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於同類的人,或至多
及於動物;但藝術家的同情非常深廣,與天地造化之心同樣深廣,能普及於有情、非有情的
一切物類。

  我次日到高中藝術科上課,就對她們作這樣的一番講話:

  世間的物有各種方面,各人所見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樹,在博物家,在園丁,在木匠
,在畫家,所見各人不同。博物家見其性狀,園丁見其生息,木匠見其材料,畫家見其姿態

  但畫家所見的,與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樹的因果關係,畫家只
是欣賞目前的樹的本身的姿態,而別無目的。所以畫家所見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實
用的方面。換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價值標準,與真善的世界
中全然不同,我們僅就事物的形狀、色彩、姿態而欣賞,更不顧問其實用方面的價值了。

  所以一枝枯木,一塊怪石,在實用上全無價值,而在中國畫家是很好的題材。無名的野
花,在詩人的眼中異常美麗。故藝術家所見的世界,可說是一視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藝術家的心,對於世間一切事物都給以熱誠的同情。

  故普通世間的價值與階級,入了畫中便全部撤銷了。畫家把自己的心移入於兒童的天真
的姿態中而描寫兒童,又同樣地把自己的心移入於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寫乞丐。畫家的
心,必常與所描寫的對象相共鳴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備這種深廣的同情心,
而徒事手指的刻劃,決不能成為真的畫家。即使他能描畫,所描的至多僅抵一幅照相。

  畫家須有這種深廣的同情心,故同時又非有豐富而充實的精神力不可。倘其偉大不足與
英雄相共鳴,便不能描寫英雄;倘其柔婉不足與少女相共鳴,便不能描寫少女。故大藝術家
必是大人格者。

  藝術家的同情心,不但及於同類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於一切生物、無生物;犬馬花
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靈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詩人常常聽見子規的啼血,秋蟲的促織
,看見桃花的笑東風,蝴蝶的送春歸;用實用的頭腦看來,這些都是詩人的瘋話。其實我們
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廣其同情心,及於萬物,就能切實地感到這些情景了。畫家與詩
人是同樣的,不過畫家注重其形式姿態的方面而已。沒有體得龍馬的活力,不能畫龍馬;沒
有體得松柏的勁秀,不能畫松柏。中國古來的畫家都有這樣的明訓。西洋畫何獨不然?我們
畫家描一個花瓶,必其心移入於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體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現花瓶的精
神。我們的心要能與朝陽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寫朝陽;能與海波的曲線一同跳舞,方能
描寫海波。這正是“物我一體”的境涯,萬物皆備於藝術家的心中。

  為了要有這點深廣的同情心,故中國畫家作畫時先要焚香默坐,涵養精神,然後和墨伸
紙,從事表現。其實西洋畫家也需要這種修養,不過不曾明言這種形式而已。不但如此,普
通的人,對於事物的形色姿態,多少必有一點共鳴共感的天性。房屋的布置裝飾,器具的形
狀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觀者,就是為了要適應天性的緣故。眼前所見的都是美的形色,我們
的心就與之共感而覺得快適;反之,眼前所見的都是醜惡的形色,我們的心也就與之共感而
覺得不快。不過共感的程度有深淺高下不同而已。對於形色的世界全無共感的人,世間恐怕
沒有;有之,必是天資極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隸,那些真是所謂“無情”的人了。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讚美兒童了。因為兒童大都是最富於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於人類
,又自然地及於貓犬、花草、鳥蝶、魚蟲、玩具等一切事物,他們認真地對貓犬說話,認真
地和花接吻,認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藝術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們往
往能注意大人們所不能注意的事,發現大人們所不能發見的點。所以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
換言之,即人類本來是藝術的,本來是富於同情的。只因長大起來受了世智的壓迫,把這點
心靈阻礙或銷磨了。惟有聰明的人,能不屈不撓,外部即使飽受壓迫,而內部仍舊保藏着這
點可貴的心。這種人就是藝術家。

  西洋藝術論者論藝術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說。所謂感情移入,就是說我們對於美
的自然或藝術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於其中,沒入於其中,與之共鳴共感,這時候就經驗
到美的滋味。我們又可知這種自我沒入的行為,在兒童的生活中為最多。他們往往把興趣深
深地沒入在遊戲中,而忘卻自身的饑寒與疲勞。《聖經》中說:“你們不象小孩子,便不得
進入天國。”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我們的黃金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我們可以因了
藝術的修養而重新面見這幸福、仁愛而和平的世界。
------------------------------------------------

莫扎特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In C K299: II-Andantino
演奏:
長笛 James Galway
豎琴 Fritz Helmis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