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4) |
送交者: feiyang 2006年04月24日06:12:29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
這裡欣賞的是由 Hilary Hahn 演奏的門德爾松 (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4 ,這部作品完成於1844年, 是門德爾松為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費迪南. 戴維而作.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與與貝多芬的D大調, 勃拉姆斯的D大調, 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1835年他在萊比錫定居,積極地傳播德國古典音樂作品. 他的貢獻之一是於1829年, 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赫 (J.S. Bach) 的馬太受難曲 (St. Mathew Passion), 使得這部作品在巴赫去世後79年後重見天日. 這次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赫,為巴赫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播做出了貢獻. 門德爾松於1835年受邀擔任萊比錫 Gewandhaus 管弦樂團指揮,1843年他協助舒曼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 並出任首任校長. 他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極為豐富的作品,有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 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之美譽. 音樂之後轉貼一篇文章, 【系列節目《歌唱的小提琴》(二)】, 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1. 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 2. Andante 3. Allegretto Non Troppo - Allegro Molto Vivace -------------------- 責編:芊川 來源:CCTV.com 屬於室內樂的小提琴奏鳴曲,相對於規模較大的小提琴協奏曲來說,聽起來更加的安詳與清新。如果說小提琴協奏曲是風度翩翩的豪門紳士,那麼小提琴奏鳴曲就是自然純樸的鄰家女孩,它可以表現出小提琴清澈透明的音色,更賦予了小提琴相當人性化的感情。莫扎特讓人們認識了小提琴的清澈,貝多芬用小提琴的甘醇描繪出欣欣向榮的《春天》。而在此之前,另一位音樂巨人卻早已用他的音符告訴世人,在清澈與甘醇之外,小提琴也可以博大、神聖,這位音樂巨人就是約翰·塞巴斯蒂安· 巴赫。他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是小提琴藝術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是檢驗演奏家技藝的一把表尺。 在眾多的小提琴協奏曲中,有四部優秀的作品,被世人稱作“四大小提琴協奏曲”,它們是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其中,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這四部作品中誕生最早的一部。儘管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並不像他的其它許多作品那樣充滿了烈火熔岩般的矛盾對抗,然而外在的力量卻化作一股內在的張力,使這部小提琴協奏曲在貝多芬的作品列表中別具特色。 19世紀上半葉,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巴托爾迪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它極其優美的旋律,反映了在作曲家門德爾松眼中美麗而無憂的世界。它集中體現了門德爾松最典型的創作特徵,如歌的抒情、浪漫的幻想,以及光彩煥發的戲謔氣氛;其中所有細節的表達都具有非凡的美和表現力,樂隊色彩精細多姿,而這一切又都匯合在古典協奏曲的嚴格形式之中,達到完美的統一。 在小提琴協奏曲的歷史上,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中唯一一部不是德奧血統的作品,它充滿了濃郁的俄羅斯風味和柴科夫斯基鮮明的特色。這部作品是作曲家婚姻失敗後,於1878年3月客居瑞士的一座小城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的。然而這部作品並沒有立刻得到它應有的好評,維也納的音樂評論家愛德華·漢斯利克認為它“玷污了人的耳朵”,甚至連偉大的小提琴大師弗朗茲·克萊斯勒都認為這部作品比柴科夫斯基的任何其他作品都缺乏技法,而在演出中改寫了作品中的許多部分。然而,儘管這部作品的形式的確不夠完美,但是柴科夫斯基在作品中把一些民族民間的音樂形象給以高度的藝術化和典型化,使它逐漸吸引了廣大音樂愛好者的注意和歡迎,它也最終成為俄羅斯和世界小提琴藝術的典範之一。 在“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中,最後一部誕生的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部作品以其圓潤而流暢曲風,被音樂評論家們認為是最適宜作為為愛樂者開啟音樂殿堂大門的入門曲目之一。作曲家將他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獻給了他的朋友、德國小提琴大師約瑟夫·約阿希姆,約阿希姆又為這首協奏曲創作了一個華彩樂段。作為勃拉姆斯眾多音樂作品中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堪稱是少數能與貝多芬協奏曲相媲美的作品之一,甚至有人認為它比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還要偉大。這部協奏曲反映出勃拉姆斯這位浪漫主義晚期的大師,嚴謹、凝練的創作風格,以及他畢生以追求“古典主義”為其最高目標的創作原則。 沿着小提琴協奏曲發展的足跡,我們可以探尋到音樂藝術自身發展的一條脈絡,那就是在形式和音樂語言上推陳出新,不斷打破原有的程式化束縛,繼而展現出樂器本身更多的情感表達能力,並開拓出面向多元化的音樂藝術新時期。音樂之父巴赫說過:“音樂是一股不斷自我更新的源泉,就像河流每年春天都會納取新融化的雪水一樣。”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