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buzz:關於紫日,戰爭,人性
送交者: buzz 2006年09月17日20:35:52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戰爭和人性,殺戮與悲憫,仇恨與愛情,泯滅於甦醒。。。這代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兩個極端的現象和情感,在中國的戰爭影片中很少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不描繪人性的電影是很難讓人有深刻回味和思索的,不管戰爭場面再宏大,也是蒼白的。紫日的成功和震撼力量就在於此,當然它的畫面構圖也非常精緻完美。

我想起另一部蘇聯小說,拉甫列尼約夫“第四十一”,按說俺讀過的小說名著也不算少,這部小說印象非常非常深刻,以至這麼多年還要些描寫還能記起來。也是一部描寫戰爭中人性的小說,後來被拍成電影,沒時間多寫,GOOGLE了一篇評論,還不錯。

聲明:下面是轉載的:
=========================================================================

[影抄]憑什麼殺死你,我的愛人
剩翼 發布於 2006-06-28 16:11
Tags: 第四十一 拉甫列尼約夫 影評 剩翼


  幾乎每一個國度的歷史都存在着激動人心的理想主義年代,而像俄羅斯、中國這樣的土地廣袤、歷史悠長,又曾經歷過近代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她們的理想主義時代即使成為了過去,也不能磨去那曾經使人熱血澎湃的輝光。

  現在,我不認為會有多少人讀過蘇聯作家拉甫列尼約夫的中篇小說《第四十一》,可是據說戰爭年代在解放區,它與《青年近衛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作品像現在的《上海寶貝》一樣流行。這部作品在1956年被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導演是格.爾圖諾夫,由伊.茨維卡婭、奧.斯特里仁諾夫主演,後由上影廠譯製,在國內公映。不論電影還是小說,都可以有屬於一個時代和不分時代、歷久常新的區別。《哈姆雷特》、《罪與罰》、《浮士德》、《堂吉柯德》等等該算是後一種,上面舉出的幾部蘇聯作家的作品則要歸入前一種。不過,當我看罷這部《第四十一》,我忽然覺得,這樣的劃分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特定讀者群的理解,也就是類似於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如果是一位西方觀眾,也許能夠很容易的看出這個革命故事背後的非革命的內容。

  蘇聯國內戰爭時期,一支紅軍隊伍準備穿越沙漠到烏拉爾海邊,隊伍中有一位名叫瑪柳特卡的女戰士,她是位神槍手,打死過40個敵人,從來都是彈無虛發。可是,這一天當他們截擊白軍僱傭的哥薩克駱駝隊時,她射向第41個敵人--一位白軍中尉的子彈卻落空了。這位白軍中尉身負秘密使命,他被俘後,政委把他交給瑪柳特卡看管,一行人在走出沙漠的途中傷亡很大,最後,終於來到了烏拉爾海邊的格魯吉亞人居住地。

  在這裡,瑪柳特卡休息時自己創作革命詩篇,中尉很感興趣,就求她念給他聽,她念完後,大學生出身的中尉為她指出了優點和不足,作為感謝,她為他鬆了綁,讓他睡得舒服一些。這裡村長的女兒喜歡上了中尉的肩章,中尉就送給了她。瑪柳特卡發現這位俘虜並不象其他白匪那樣兇殘和頑固,他有知識、有時候還很和藹、甚至有些厭戰的情緒。

  為了儘快到達總部,政委決定由瑪柳特卡和其他兩名戰士押送中尉乘船渡海先行。可是途中遭遇了風暴,瑪柳特卡和中尉被衝到了一座荒無人煙的無名孤島上,其餘兩人犧牲了。兩位倖存者找到了一間漁人小屋,中尉受了風寒,病得很重,瑪柳特卡照顧着他,直到好轉,後來她得知他被征入伍,荒廢了學業、遠離了親人的遭遇,不禁漸漸對他產生了同情,而最終兩人相愛了。時間一天天過去,救援似乎遙遙無期,在兩人渡過了熱戀的快樂而短暫的時期後,中尉表示出去後再也不打仗了,而瑪柳特卡則表示要為無產階級戰鬥到底,兩人產生了分歧。好在愛和獨特的處境挽救了他們的感情。

  另一方面,白軍加緊追查中尉的下落,終於找到了格魯吉亞的村莊,在村長女兒那裡發現了肩章,最終乘船找到了那座小島,這時一對戀人正在海灘上散步,當中尉看清是自己人的皮筏時,欣喜若狂的奔了過去,就在此時,瑪柳特卡突然間想到了自己的使命,舉起步槍,將中尉--第41個敵人射倒在海灘上。影片的結尾是瑪柳特卡扔下槍,奔上前去,伏在戀人的屍體上失聲痛哭。

  我被這樣的結尾吸引住了。瑪柳特卡為戀人的死哭泣是很自然的事情,不過真的一切都順理成章嗎?她是不應該愛上這個敵人,還是不應該射殺自己的愛人?如果把這兩個句子的動詞調換一下,就成了中國革命時期流行的“革命+戀愛”模式,那麼被拉甫列尼約夫“換位”的故事究竟是屬於愛情,還是屬於革命?這個蘇聯人用一顆子彈把中國人一直試圖融合的這兩個概念重新打成了兩半。我的一個朋友聽到這個故事後曾經對我說,“令我難以置信的是這個女人竟會如此殘酷的為了所謂的政治理想射殺自己的愛人!”我想,持這種觀點的人都會對拉甫列尼約夫沒有好印象,把他看作宣揚階級鬥爭高於一切的人,往者已矣,我不知道拉甫列尼約夫是不是為了歌頌這個堅強的、深明大義女戰士才寫出了這部作品,不過我想當時的情況可能是這樣:拉甫列尼約夫就快要完成《第四十一》了,他的心情很激動,他被自己筆下的人物感動着,他讓她開槍則是早決定好的,因為如果不是,就沒有這個題目的出現。於是她開了槍,不過剩下的問題可能把他難住了,瑪柳特卡開槍之後怎樣?跑過去踢上兩腳?補上兩槍?頭也不回的走開?抹掉眼淚繼續戰鬥?看來都不太合乎邏輯,於是只有讓她伏屍痛哭了。我想即使是這樣微小的人之常情,在那樣的年代裡,拉甫列尼約夫也一定猶豫過,因為任何對敵人的愛的表示都將被看作是反動的。不過他還是這樣寫了,事實證明,這種對藝術真實的尊重使得這部作品一下子具有了超越階級性的可能。

  這樣的哭泣引導我們去思考,如果革命本身就是為了能夠創造充滿愛的世界,那麼,為什麼在革命中我們卻可能要射殺我們的愛呢?瑪柳特卡和上尉本來是勢不兩立的對立階級,可是愛情卻對此一無所知也漠不關心,沒有多少人會因為階級的不同而自願的放棄愛情。從某種意義上講,愛情只事關過程,不同階級間的愛情可能不會有好的結果,卻不能說在兩個有血有肉的個體之間只因為陣營的不同就不會有彼此渴望的那種激動。命運也似乎不懷好意的幫助了這一對情侶,她贈與他們一個無人荒島,如果沒有這樣的世外桃源,也許就不會有任何的故事發生。這本來就是可欲不可求的事情,因此,這個理想的世界最後變成了墓場。

  沒有人會期待用這個個案去宣揚泛和平主義,包括愛好和平的我自己,但是你將會從一個親手殺死自己愛人的姑娘的哭聲中聽到被兩大陣營的大對話淹沒的,兩顆沙粒冤屈的聲音。

  值得指出的是,說到為了政治理想而殺人,在考慮對與錯之前,可以先研究一下殺人者是不是真的懂得那些政治理想?古往今來,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戰鬥的人難道就都明白共產主義麼?同樣,為了消滅共產主義而殺人的人就都是那樣的害怕共產主義麼?被慫恿、誤導、欺騙的殺人者有多少?由於莫名激動殺人的人有多少?為了上司的命令而殺人的人有多少?因為不想被人殺而殺人的人有多少?為了殺人而殺人的人又有多少?有沒有其實並不仇恨猶太人的德國士兵?有沒有真正為了捍衛沙皇而戰鬥的哥薩克?瑪柳特卡可能對共產主義深信不疑,但我不敢說這種信仰對於一個沒上過學的農民姑娘來說就沒有一點的盲目?!我要說,即使你不相信盲目的人道主義,也不該相信盲目的殺人動機。如果你並不理解信仰,就為了它犧牲他人的性命,終歸是不負責任的。當然,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總要有人犧牲,不過,必須認識到,做出最大犧牲的正是毫無所知的參與者,他們或是殺人、或是被殺,他們的墓碑上除了殺人者某某、被殺者某某之外,將不再有任何高尚的紀念。

  這部影片真正超越階級性作品的關鍵就在於此,這個悲劇在喚起人們對舊世界的痛恨之前,先提醒觀眾,即使在反對資本主義,抗擊外來干涉這樣的正義戰爭中,也還是有着盲目信仰與批判思考的不同動機和那些無奈的偶然、囫圇的死亡以及並不兼容於塵世的愛情。

  蘇聯的導演,似乎過多的受到了愛森斯坦的影響,他們的蒙太奇可以說是技巧高超的,不過,表現敵我之間的特殊關係的轉化,這樣的主題似乎更應該強調敘事的連續和細緻,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情感轉變似乎來的快了一點,也許應該藉助更多的長鏡頭來加以彌補。不過,影片的攝影還是非常優美,沙塵遮天的大漠、波濤洶湧中的小船、情侶海邊的漫步、上尉回憶時的面部特寫,都展現了電影媒體的特有魅力。另外,片中飾演瑪柳特卡的女演員並不是很漂亮,當然上尉也不是很英俊,據說很多俄羅斯族的女孩子在婚前是非常之美貌的,導演這樣的選擇也許是看中了演技和針對形象要求。現在許多電影角色即使是普通人也要選擇一個漂亮的女演員,相反演技和真實倒是被放在了第二位,幸運的是,已經有了很多很多不需要什麼演技的電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良宵:天涯共此時】識譜(原唱):《我
2005: 老鷹號-- 寫在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