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iyang:門德爾松音樂作品欣賞 (1) |
送交者: feiyang 2007年01月22日10:01:21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
門德爾松音樂作品欣賞 (1)
我一直很喜歡、欣賞予白的音樂文章,不僅因為予白一貫帶給大家精品音樂欣賞,而且予白的獨到音樂見解總是帶給我很多啟示,在回顧了文庫中予白的《門德爾松音樂藝術魅力之永恆》音樂帖之後,我有了寫門德爾松音樂欣賞的計劃,依然是學習筆記式的,我個人認為欣賞音樂最好能了解一些背景,然後不斷聆聽、賞析、與音樂愛好者交流和參與各種音樂活動等,從這些過程中陶冶音樂情操、開闊視野,收穫更深層的音樂理解,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個人的獨立音樂見解,達到《辛豐年音樂筆記》中倡導的“審美我為主”的境界。 門德爾松一生短暫,卻創作了極為豐富的音樂作品,他創作手法既有古典樂派清晰、精準的音樂特點,又充滿浪漫主義的感情色彩,因此有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風景畫大師等美譽。 而門德爾松對於音樂的貢獻不僅僅是音樂創作,1829年, 門德爾松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赫 (J.S. Bach) 的馬太受難曲 (St. Mathew Passion), 令這部作品在巴赫去世後79年後重見天日,為巴赫的音樂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播做出了貢獻。 1835年,門德爾松受邀擔任德國萊比錫 Gewandhaus 管弦樂團指揮,他和瓦格納開創了兩個迥然不同的指揮風格,不同於酒神式人物瓦格納,他被稱為阿波羅神式人物,簡潔、精準、強調邏輯,古典氣息十足。1843年他協助舒曼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 萊比錫音樂學院, 並擔任首任校長。 1947年,在門德爾松逝世百周年紀念日,瓦格納指揮風格的傳承人威廉·富特文格勒這樣評價門德爾松:“我認為,他最令人器重之處在於是一種文化領域內的創造者、一座學府的主持人、一位具有多方面修養的人物,這是最中肯的評價。門德爾松是最早了解到貝多芬和巴赫如何共同創造德國古典音樂之基礎的人。門德爾松創辦的音樂院以及萊比錫學派名聞19世紀。萊比錫學派代表的德國音樂風靡世界,至今盛譽不衰。這一學派是講究規律的學派。門德爾松的條規重提了今天已經喪失的、被我們稱之為 ’自然性’的那種東西。” 今天首先欣賞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這部迷人、唯美的作品甚至被人讚嘆為小提琴協奏曲的“壓卷之作”,而我覺得最貼切的評價,莫過於英國作曲家兼評論家本奈特,“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本質上是英雄的、男性的;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本質上是優美的、女性的。若是將前者比喻成協奏曲中的亞當,則後者就是夏娃了。 ”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是一部表達感激的友誼之作。門德爾松少年時代就顯出了音樂天賦,16歲那一年就創作出了《降E大調弦樂八重奏》(Octet, Op. 20) ,同一年他與萊比錫萬豪斯管弦樂團小提琴手大衛 (Ferdinand David, 1810–1871) 相識並成為好朋友。後來,門德爾松出任該樂團指揮,在他創作協奏曲時,大衛憑其豐富的演奏經驗,經常為門德爾松作曲給予寶貴的參考建議。為了感謝這位好朋友,1838年,門德爾松寫信給大衛,表示要為他譜寫一個小提琴協奏曲,並說在心中已經形成了旋律。然而繁忙的演出、指揮生活,使得一向以“快速”著稱的門德爾松六年後(1844年)才實現這一美好心願。
高山上已經有小提琴家 Anne-Sophie Mutter 和 Hilary Hahn 等演奏的版本,這裡欣賞的是小提琴大師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於1926年的音樂會演出錄音,年代久遠,但沙沙的聲音卻掩不住流經歲月長河、經久不衰的經典音樂魅力。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2. Andante & 3. Allegretto Non Troppo - Allegro Molto Vivace
|
原貼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