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尊稱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樂家王洛賓,最不能讓人忘懷的一首邊疆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久唱不衰,永不絕響。然而,這支歌,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它有着一個比傳說還要美的傳說,比愛情更加愛情的故事。
王洛賓於1913年出生在北京,1930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那時正是中國音樂教育的初創年代,相當程度地採用了歐洲音樂教學的方法,王洛賓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完成了高等音樂的學業。
1937年,王洛賓和作家蕭軍、蕭紅、塞克結伴前往西北旅行,因為連日大雨,使得他們一行受困在六盤山的一間客棧。就在那兒,從一位“車馬店”女老闆的口中,王洛賓初次接觸到了西北最原始的山歌。那種民歌,是西北名為“花兒”的調令。王洛賓被“花兒”征服了,從此進入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民族音樂世界,一生都沒有離開中國的大西北。
1941年的春天,導演鄭君里去青海拍攝一部電影,邀請王洛賓參加演出。他們一行人到了青海湖畔。鄭君里物色了一位千戶長的女兒卓瑪充當電影故事裡的牧羊女。王洛賓穿上了藏袍,跟着卓瑪趕羊群。拍攝的工作晨出夜歸,王洛賓在電影世界裡過了3天真正的牧羊人的生活。
卓瑪是一個藏族姑娘,像山野里的花朵那樣鮮艷,兩隻烏溜溜的大眼睛,襯着粗粗的辮子,金絲鑲邊的彩色藏裙,包裹着她那健美的身軀。
導演安排王洛賓和卓瑪同騎在一匹馬上。王洛賓起初很拘謹,坐在卓瑪的身後,兩手緊緊的抓着馬鞍。卓瑪卻對此毫不理會,忽然縱馬狂奔,王洛賓一時不防,本能地抱住了卓瑪的腰。卓瑪在那大草原上狂馳了很久之後,才把馬韁交在王洛賓的手中,靠在他的懷裡,不再撒野。
黃昏牧歸,卓瑪將羊群輕輕點撥入欄,王洛賓痴痴地看着被晚霞浸染了全身的卓瑪。卓瑪感覺到了他的眼神,她轉過身去,拴好羊欄,那張緋紅的臉對着這位28歲的漢族青年。卓瑪的眼中跳出了火苗,她舉起手中的牧鞭,輕輕的打在王洛賓的身上,然後返身走了。
王洛賓依舊木然地站在柵欄旁,痴痴地望着消失在夜幕中的卓瑪,輕撫着被卓瑪用牧鞭打過的地方。這個俏皮而美麗又奔放的藏族姑娘,在王洛賓的身上留下了永生難忘的一鞭。
王洛賓徘徊在卓瑪父親的帳房外,氈房的窗戶落了下來,將卓瑪和王洛賓分隔在兩個世界裡。第二天清晨,電影隊離開了青海湖。卓瑪和她的父親騎着馬,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在一個小山坡上,才停住了腳步。
王洛賓騎在駱駝上,不住地回頭張望,隨着駝峰起伏,駝鈴叮咚,王洛賓心中的情感化為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