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海大師的深情演唱。不由得想起了八十年代初音樂界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文化大革命後初期,極左餘波仍在泛濫。歌唱愛情被認為是“毒草”,“流行
歌曲”、“歌星”等詞彙被認為是資本主義。而內容空洞無物,政治口號式的
主流歌曲充斥舞台。
所謂通俗歌曲的叫法是從1981年前後上海的一次青年歌手比賽開始的。通俗歌曲
迅速從港、台進入了大陸。並以貼近生活,曲調生動豐富被大批聽眾,特別是青年人所接受和傳播。
由流行歌曲引起的爭論也更加熱烈。從演唱內容到演唱形式,從聲氣運用到演出
的服飾、颱風,統統進入了話題。主要觀點是:資本主義的台灣,生活方式本來腐朽,唱唱《何日君再來》不足為怪,出10個、100個鄧麗君也正常,而社會主義的文藝舞台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陣地,是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舞台,怎麼能學這些東西呢?熱衷於學這些東西的演員是誰家的演員?
比較有意思的是,作為堅強磐石的解放軍所屬的海正文工團體卻成了通俗歌曲大浪的弄潮兒。當時的北京有句順口溜“總政真正,空軍真空,海軍真瘋”。
海政的蘇小明以一首“軍港之夜”打響了頭一炮,從一個合唱隊員一下成了新星。一場要左要右,是宣揚靡靡之音還是鼓舞革命鬥志的爭論也由此而起。
往事如煙,現在想想,當時的情景是多麼的滑稽。不過這就是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