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柳斯的交響詩《芬蘭的覺醒》、《芬蘭頌》 |
送交者: feiyang 2008年01月06日21:23:25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
芬蘭與瑞典、俄羅斯、挪威接壤,在歷史上,芬蘭一度屬於瑞典領地。1809年俄瑞戰爭後,芬蘭由瑞典割讓給俄國並成為沙俄統治下的大公國,由沙皇兼任芬蘭大公,後來又歷經“冬戰”、“續戰”等戰火洗禮,然而芬蘭一直在強國夾縫中不屈不撓地爭取着自由、獨立的空間。 1899年,處於沙俄統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於統治者的禁錮和獨裁政治,掀起了一場捍衛自由和維護憲法權利的運動,西貝柳斯為此創作了氣勢非凡的交響詩《芬蘭的覺醒》。整部作品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由銅管合奏有力地呈現出悲憤、沉重這一“苦難的動機”,在流露出對於沙俄侵略者野心感到的不安之後,是受壓迫的民眾中蘊藏着的極大的反抗力量、對自由的渴望和必勝的信念,音樂因此旋即形成了一個動人心魄的鬥爭場面,是一首鼓舞人心的勝利頌歌。第二部分是充滿宗教意味的的舒緩樂段,曲調神聖,表達了鬥爭中的人民在精神上的寄託和依靠。第三部分呈現出勝利的曙光,曲調再一次氣勢磅礴、催人奮進,和第一部分所蘊含的勝利頌歌主題遙相呼應。 1900年,《芬蘭的覺醒》(Finland Awakes, 1899) 經西貝柳斯修訂後更名為《芬蘭頌》(Finlandia, Op.26,1899. rev. 1900),這段音樂極大地鼓舞了芬蘭人民,因此也被譽為芬蘭的“第二國歌”。1934年,Lloyd Stone為第二段音樂填寫了英文歌詞,1941年,芬蘭詩人Veikko Antero Koskenniemi (1886 - 1962)填寫了芬蘭語歌詞,成為合唱曲《芬蘭頌》,這兩個版本的歌曲都可以從一唱班長的好帖西貝柳斯的《芬蘭頌》中欣賞到。 除了西貝柳斯,很多芬蘭的藝術家們都不斷以不同的形式激發、喚醒着民眾意識,19世紀30年代,埃利亞斯·倫洛特(Elias Lonnrot,1802 -1884)精心搜集了大量的芬蘭民歌並編輯成民族史詩《卡萊瓦拉》,從而帶動了“卡萊瓦拉主義”(Karelianism)的興起。西貝柳斯和民族主義畫家阿克瑟·卡倫-卡里拉 (Akseli Gallen – Kallela,1865 -1931)等等都曾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一運動中去,並從中汲取着精華和創作靈感。 (*註:在芬蘭歌曲 Kivutar一帖中選用的畫作 The Defense of the Sampo, 1896, 就是畫家阿克瑟·卡倫-卡里拉的作品。) 今天欣賞西貝柳斯的交響詩《芬蘭的覺醒》和《芬蘭頌》,由北歐著名的交響樂團之一,芬蘭 Lahti Symphony Orchestra 演出,指揮:Osmo Vänskä,BIS 出品,可以說是最原汁原味的《芬蘭頌》了。 《芬蘭的覺醒》(Finland Awakes, Preliminary Version Of Finlandia, 1899)
《芬蘭頌》(Finlandia, Op.26,1899. rev. 1900)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