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梨園:《四郎探母-見娘》袁慧琴、李陽鳴--李陽鳴一路走好!
送交者: 梨園 2013年06月22日17:49:58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海內外京劇界、票友戲迷沉痛哀悼李陽鳴英年早逝。天妒英才,痛惜! 陽鳴一路走好!



  (ZT)國家京劇院[微博]文武老生演員李陽鳴2013年6月21日20點16分在北京健宮醫院因病去世,年僅37歲。李陽鳴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萬春之孫,2008年患骨質細胞瘤,進行手術後病情得到控制,今年不幸癌細胞擴散到肺部,最終醫治無效,永遠告別了他熱愛的京劇舞台。

  新浪戲劇21日晚第一時間聯繫到國家京劇院院長宋官林,他表示自己剛從醫院回來,非常痛心,“李陽鳴是非常優秀的演員,患病後還一直堅守在舞台上,他的去世是國家京劇院的重大損失。”宋院長還透露,國家京劇院將在6月27日舉行送別李陽鳴的追悼活動,目前追悼活動的地點初步定在八寶山。

  李陽鳴,原名李磊,生於1976年1月25日。3歲開始學戲練功,6歲就能登台,和他的爺爺、著名京劇藝術家李萬春合演《鬧天宮》,6歲的小哪吒大戰71歲的老猴王,頓時得了個“六歲紅”的外號。為學武戲,李陽鳴曾經摔斷胳膊打了幾個月的鋼板。08年患病手術後,他不能盡情地在舞台上跳躍翻撲。熱愛京劇藝術的他,為了不離開舞台,寧願演出些默默無聞的配角戲,甚至在腳上還打着石膏的時候,特製了一雙後面帶拉鏈的靴子,勉強地穿起來登上舞台。再後來,他選擇向老生行當發展,練出了老生的嗓子和工架,成為梨園的老生新星。

  2011年7月,李陽鳴在紀念李萬春百年誕辰的活動中挑梁主演祖父的經典劇目《九江口》,雖然當時他的腿部已患病三年,但仍在舞台上展現了繁重的武戲功夫,給戲迷留下深刻印象。那一年,李陽鳴曾撰寫長文紀念自己的爺爺,在那篇名為《我和爺爺李萬春》的文章中,他透露自己從小跟爺爺長大,得到的第一個玩具就是舞台上哪吒的乾坤圈。爺爺去世後,家人和戲迷對他繼承爺爺衣缽給予厚望,這些期盼既是他學戲的動力,也是無窮的壓力,他經常叩問自己“我像爺爺嗎?我能像爺爺那樣嗎?”希望能將爺爺的舞台藝術延續下去。

  李陽鳴曾說,他家裡有個房間,收滿了爺爺李萬春留下的行頭,他喜歡在裡頭坐着,就算什麼也不干,也覺得心裡安靜踏實。“很小就接受了京劇已經日漸式微這一事實,但我身上是爺爺的骨血,我的起霸、圓場都是爺爺教的,我一上場,爺爺也在台上。京劇這個話題在我這裡,沒那麼沉重,也沒那麼大,她只是一件能讓我做起來很快樂的事情,更重要的,她是我和爺爺之間的約定,是一種默契,永遠磨不掉。”

  2012年,李陽鳴曾在自己的博客上首度較為詳細的講述了病情,在那篇名為《回望沒有演出的日子》的博文中,他透露自己患病三年來曾經接受了幾次腳部手術,最後一次是在這一年春節前,“整個過程持續了五六個小時.。。術後的若干天,我只能保持一個固定的、並不舒服的平躺的姿勢,以確保創口儘快停止滲血.。。我現在的腳穿上很軟的鞋走路都還很疼,更何況厚底靴。雖然很疼,只要踩在舞台上,我感覺很踏實。”儘管歷經種種病痛折磨,但李陽鳴卻仍然在最後寫道“感謝上天”,“大部份是痛苦和煎熬,心情卻非常平靜,仍然充滿感激。”

  在李陽鳴眼裡,他的爺爺李萬春雖然一直承受着命運的種種不公平,但“神情中永遠帶着一種高貴的驕傲,他的眼神中永遠陽光燦爛,帶着笑意,從來沒有陰霾。”李陽鳴曾說,“要從形上模仿爺爺不是不可能,但要完全具備他的精氣神是困難的”。不過,在戲迷眼裡,李陽鳴卻在精神上與他的爺爺很像,有戲迷曾感慨,如果不是非常親近的人,很少有人知道李陽鳴生了這麼重的病,“你什麼時候見到他,都是活力四射、充滿熱情的。”(徐菲/文)

  附:

  我和爺爺李萬春

  (李陽鳴寫於2011年)

  在為爺爺李萬春誕辰100周年紀念整理照片時,我常常會看着那些年代久遠的影像出神。無論是戲裝還是便裝,無論是少年還是暮年,爺爺的眼睛一直那麼年輕而清澈,裡面透出一股飛揚的神采,歲月和命運似乎沒有留下任何印跡。我總是會問自己:“我像爺爺嗎?”

  小時候我也這樣常常問自己,我現在能記得的最早的時候,就是爺爺教我那些猴王、武松的身段。那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長大以後,能像爺爺一樣叱咤舞台。我常常會對着比我高很多的穿衣鏡,模仿爺爺的各種表情,但無論我怎樣努力,都從自己的臉上找不到爺爺的影子。儘管我也常聽到不少長輩們誇我“真像萬爺”,在尚不懂得區分誠懇和恭維的年紀,在得不到自己認可的情況下,這樣的誇獎總是讓我迷惑。唯一能夠讓我感覺踏實的是,爺爺不止一次說過的話:“磊磊(我的小名)身段協調,學什麼都快,不怯場,像我年輕的時候”。這句話讓我堅信,我身上爺爺的骨血,能讓我在舞台上有不可替代的光芒。

  爺爺落實政策後回到北京,但幾個兒女都沒能隨行,為了讓爺爺奶奶身邊有人陪,我一歲就被送到北京,當時我父母還在南方工作。我是藝人家的小孩,我有着和別的小孩完全不一樣的童年。我的第一個玩具竟然是舞台上哪吒的乾坤圈,也許正是因為這個乾坤圈,幾年後,爺爺帶着我去鄭州講學,並演出《鬧天宮》。我第一次以哪吒的形象正式登上了大舞台,那年我6歲。那時,我和爺爺形影不離,無論去哪兒演出、講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他都帶着我。每次在家裡接到各種活動的電話邀請,爺爺總是說:“行啊,但我得帶着我孫子”,或者“如果不方便帶磊磊,我就不去了,我們爺倆可分不開。”

  和我分不開的爺爺,在我9歲那年的夏天,和我分開了。爺爺躺在那裡,我以為他又在裝睡,逗我玩兒,以往每次這樣,他都會忽然睜開那雙總是充滿笑意的眼睛,做出一個美猴王的身段,一聲念白:“是哪一個竟敢叨擾本王的美夢?”然後緊緊把我抱在懷裡……

  但這一次,無論我怎樣叫喊,怎樣推他、搖他,他還是一動不動,雙眼緊閉。永遠神采飛揚的爺爺走了,幾天前他還在舞台上演關公,後台化妝時,還在我臉上抹了一道紅色油彩。

  爺爺走後,我似乎承擔了家人及戲迷們讓爺爺在舞台上重生的重託,這重託讓我在戲校歲月充滿了無窮的動力,也承受了無窮的壓力。“我像爺爺嗎?我能像爺爺那樣嗎?”成了我經常問的問題。這個問題,促使我努力學戲,尤其那些已經被爺爺演過的角色。在我罹患疾病前,我是武生,在舞台上也以演出爺爺的經典劇目為主,我扮演過美猴王、關公、黃天霸、馬超等等,我努力模仿爺爺表演時的所有細節,捕捉着記憶中爺爺的任何一個細小的表情。雖然我的表演逐漸得到同行和戲迷的認可,但每當我觀看自己的演出錄像,沾沾自喜的同時,總會有些失望,感覺自己並不是很像爺爺啊。這真不是我對自己要求太高,也不是因為血緣或彼此太熟悉,我爺爺是獨一無二、不可重現的。

  要從形上模仿爺爺不是不可能,但要完全具備他的精氣神是困難的。爺爺少年成名,個性灑脫,哪怕自中年後的幾十年一直承受着命運的種種不公平,但他的神情中永遠帶着一種高貴的驕傲,他的眼神中永遠陽光燦爛,帶着笑意,從來沒有陰霾。爺爺視戲如命,幾十年 常人難以承受的巨大磨難,對於他,不過是他演出過程中的一次小小意外事件,或許是忽然斷電,或許是劇場漏了雨,而他一直在用生命唱戲,從未間斷。爺爺嫉惡如仇,不能容忍任何人對戲的不忠誠。我成年以後再想到爺爺,發現他竟然是那麼單純,那麼透明的一個人。只有純淨的藝術家的表演才是絕對純淨的。這種純淨,使得爺爺的表演已臻人戲合一的化境,是天地精華的體現。雖然他演活了許多古人,演活了許多神,但他自己就是神,舞台之神。

  我生活的年代,可能不會讓我再經歷爺爺那樣的多舛的命運。我一輩子也無法證明我具備了爺爺的樂觀和堅強。我也永遠不可能在藝術上達到、甚至接近爺爺的高度。但是,我一直在用最大的努力向爺爺靠近。我現在已經不能再在舞台上扮演美猴王、黃天霸,但我身上爺爺的血脈讓我對藝術有着無止境的追求,也讓我扛過了一場近乎滅頂的難關。

  我曾經被選中在電影《大鬧天宮》中扮演孫悟空,導演建議我用“小萬春”作藝名。我的感覺很複雜,一方面覺得這三個字裡包含了我的榮耀;另一方面,我又覺得我擔不起這三個字。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部大投資的影片拍到一半擱淺。“小萬春”的名字至今沒有正式啟用。我現在的名字已經定格為“李陽鳴”,“李”是我的驕傲;“陽”是我對自己要求,無論生活中的悲喜,內心一定要向爺爺的眼睛一樣,陽光燦爛;“鳴”取自爺爺的字“鳴舉”,也記載着爺爺最輝煌的“鳴春社”。哪怕以後在舞台上塑造的角色和爺爺已經少有重合,我也會用全部的熱情和心力,在舞台上、生活中展現爺爺的精神。因為我是小萬春。

(責編: 顏芥之)
李陽鳴自己的博客,幾篇文章很感人。


 



人已去,藝術永存。請欣賞

視頻: 京劇【四郎探母】袁慧琴 李陽鳴 

http://v.ku6.com/show/J6G3FOt5f8DWIrBi6-3Kdw...html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良石翻唱:[馬蘭花]
2012: 祝粽子節周末快樂!ZT:flash《聽雨》
2011: 《藍色夜曲》-- 樂歌填詞/玉蘭學唱
2011: 【當我想你的時候】8個腕1個小勺
2010: 印夏原創【一起去草原】by 小卵石
2010: 洛歌音樂台:歷史的回聲 -《我家住在天
2009: 【滾滾長江東逝水】by 劍寧
2009: 原創歌曲《雪花 , 你是否能為我們留下
2008: 雕花的馬鞍 by redtruck
2008: 【呼倫貝爾大草原MV】---海淀人學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