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新歌》一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簡廣易於1966年以內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到1973在廣播電台正式播出後,成為家喻戶曉的笛子金曲。《牧民新歌》吸收了多種演奏技巧,既有北方梆笛高亢明亮、靈活爽朗的風格,又兼有南方曲笛圓潤含蓄、抒情柔美的特點,是笛子演奏史上的一大創新。它以其獨具“雄而雌、強而弱、剛而柔、狂而雅、神而潔”的神韻風糜海內外,成為笛子曲的代表作,又是唯一被選入聯合國科教文音樂教材的中國笛曲。
這首作品以濃郁清新的民族民間音樂風格,親切感人的旋律、活潑跳動的節奏展現出內蒙古大草原的風光和牧場上一片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現了牧民新時期的精神風貌。引子運用蒙古傳統長調音樂素材,仿佛牧人在馬背上欣然吟唱,把我們帶入了一望無際的草原:藍天白雲,紅日金風,牛羊成群,氈帳炊煙......短暫的離調,使動人的引子增添了明亮向上的色彩。第一段是優美深情的慢板,羽調式(以“6”為主音)的旋律富於內蒙古民歌風味,傾吐着牧民對新生活的熱愛。第二段是跳躍的小快板,把前面慢板曲調加以變奏處理,運用吐音技巧和跳躍的節奏型,描繪出牧民騎着駿馬馳騁的歡樂景象。接下來第三段將主題音調的節奏拉寬,旋律熱情舒展,表達了牧民們對新生活衷情歌頌。第四段巧妙地運用了調式對比的手段,以明亮的宮調式(以“1”為主音)色彩,使音樂情緒更為高漲。第五段運用了花舌、飛指、顫音等技巧,生動地模擬駿馬的嘶鳴聲。最後,急速的十六分音符進行和強烈的節奏,渲染了遼闊草原上人歡馬叫的熱烈氣氛,使樂曲在高潮中結束。
身在海外,心繫故土。近年來每遇到到中美文化交流機會時常想,如果只吹一首笛曲來介紹中國民族音樂,選哪首呢?從各方面看,《牧民新歌》大概最合適不過了。三年前在為歡送一些退休同事的PARTY上就演奏了此曲。當時在一所海濱鄉村運動俱樂部里在搖滾吉它、鄉村音樂的陣陣鼓樂歌聲間,吹起竹笛忽悠中國風,令老美朋友們耳目一新。還即興演奏了西方名曲《友誼地久天長》、《揚基歌》和《波爾卡舞曲》等,展示了一點中華文化的風采。記得當時雷鳴般的掌聲叫好聲,差點把酒吧的頂棚掀翻了呵。
這首曲子是習笛者必修的經典,雖然在技術上不算特別高難,但是處處演奏到位並吹出新意實在不易,學吹了多年也體現不好其中豐富內涵。在天高氣爽時節秋重遊草原獻上新版《牧民新歌》湊個熱鬧吧。再次感謝美裝大師小聲音才女的精美仙帖!祝朋友們中秋佳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