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貼一個去年的8G,是看完一唱推薦的八集紀錄片京劇寫的,戲迷們不要笑話咱
最近看了一班長介紹的紀錄片《京劇》,我斷了好久的白菜戲迷癮又上來了,就掰着手指頭數數我能叫出名字的那些坤伶。
劉喜奎(90s),要不是因為《京劇》,這個男人一樣的名字一定會在我的潛意識裡永遠沉睡下去。我到現在也納悶,這個名字我到底是從哪聽來的—一這是一個可以和梅蘭芳一樣永載史冊的人物。她是那位通天教主王瑤卿的第一位女第子,是當年唯一可以與老梅先生日月同輝的第一坤伶。最具傳奇的是,她在大紅大紫正當綻放的年紀,消然退隱,嫁給了河北農村的一位農民一一所以她擺脫了紅顏薄命的歸宿。一個曾如此風光無限的名伶竟然甘願過平凡人的普通生活,讓我多少有點肅然起敬。建國後,她被請進了中國戲曲學院。她應該是她同時代的女藝人中結局最好的一位吧!
言慧珠(10s),京劇四大鬚生之一言菊朋的女兒,曾經紅遍上海灘的評劇皇后。聽她講話的神情,聲音清脆甘甜,讓我想起周旋,我把她劃入那個年代的偶像派。她是一位任性的公主,全憑才情姿意飛揚。她隨心所欲的真性情,終於讓她在那個砸掉一切的年代選擇了象阮玲玉一樣結束自己的一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老—代京劇藝人面前,我們都是坐在戲台下的閒人散客,我們欣賞驚嘆角們的大紅大紫,可有誰真能了解他們學藝和生活的艱辛。有些人在苦難中重現輝煌,如馬連良,有些人在苦難中落魄沉淪,如金少山,但是最讓我敬佩的卻是眾多闖江湖跑碼頭的藝人們為了京劇那個方寸舞台堅守到死的氣概。我不能不去記住那個二路武生一一趙黑燈。
李維康(40s)和李勝素(60s),我覺得她倆的嗓音是那個激昂嘹亮時代的代表,她們的表演和唱腔,少了一些舊社會女子的內斂與含蓄,而多了些新時代革命女子的果敢。劉長瑜(40s),大概是那個年代的黃蓉,古怪精靈,花田錯里有一段她埝線的唱段,攝像特別給她很長一段臉部特寫,精華啊!她的大眼睛滴溜溜旋轉的速度,不服不行啊,真是應驗了台上一分鐘,台下+年功。但是,這功也要有天份才能練成,碰上象我這樣的,練死也只能瞪着一雙大牛眼發呆。我還見過她和言興朋老闆的一段八十年代京劇卡拉Ok,非常俊俏可愛。說到花旦,也不能不提童芷玲(20s),她60高齡出演的一段游龍戲鳳,小碎步顛的,聲音俏麗的讓人驚嘆老藝術家們的藝術人生實在是太長了!魏海敏(50s),真正拜師過小梅先生的台灣梅派青衣。她的絕活就是能一人分飾坐宮裡公主和楊四郎兩人,一口氣把那整段快板里的老生也唱的有模有樣。
雷英(60s)和張靜林(安雯)(60s),我並不是因為她們京劇演員的身份而記住她們,而是她們演的電視劇。張靜林,87版紅樓里的睛雯!還有那首傳唱度很高的通俗歌曲月滿西樓。這位可能還是女演員里少見的有高學歷的,據說是留過洋的博士。雷英在80年代主演過電視劇夜深沉,實在是田震那首有點戲曲味道的主題歌未了情太感人了,讓我記住了這部劇也記住了她。還有89的時候,因為她在一次香港演出之後就滯留不歸了,那時美國之音還專門採訪了她。唯一聽過的戲是春晚里的一段紅娘,但我總覺得她俏皮靈秀的表情背後隱藏着一點點憂鬱脫俗的青衣氣質。
張火丁(70s),我從菊老闆那裡認識她,無法體會她的唱腔,因為我一直覺得程派的意境就象它永遠停在高處的聲音一樣,渺茫虛無地讓我夠不着。所以,我還是要回到我多少能聽的懂的梅派上來。史依弘(70s),我的最愛。她是大家閨秀“母親不可心太偏”,也是幗國女傑“聽金鼓響畫角聲震”,在我心中,沒有誰能象她那樣把梅派的溫婉雅致發揮到極限。她從容淡定的氣質,延續了梅派的生命。最後,《京劇》讓我認識了一位80後神仙妹妹一—丁曉君。她是從動漫中走出來的花仙,用甜蜜細膩的唱腔,給青衣的世界遍施魔法。
京劇里的青衣,承載着幾千年中國女子溫婉典雅的矜持之美。而當我們的生活已經遠離了曾經的苦難與沉重,我們所越來越看到的是新一代京劇演員身上純淨透澈的清新之美。無論如何,那份亡國之音的滄涼之美,早已灰飛煙滅,聲過無痕了。。。
謝謝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