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ja saariaho是经常被拿来与谭盾相提并论的西方音乐家。并不是他们的音乐有什么相通之处,而是他们年龄仿佛,并经常在同一个项目的投标和同一个比赛的奖项的争夺中兵戎相见。Kaija是个兴趣广泛的女人,虽然出身于西贝柳斯一手建立的那个培养出einojuhani rautavaara和magnus lindberg的芬兰学院体系,但是却向往巴黎时尚之都的摩登生活。西方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比东方人优越得多,因为他们不理会太多传统法度(不象谭盾,如果那部作品里没有了东方的符号标记就会让人嗤之以鼻,就算有也会让那些国粹主义者嗤之以鼻,所以,谭盾被他的先辈的尸体埋葬了。)所以就算kaija的作品里没有出现西贝柳斯的踪迹,评论家也不至于口诛笔伐。虽然没有悠远的文化背景的支持,kaija却展示出更丰富的个人世界。然后,kaija就开始玩电脑音乐了。
不过电脑很快被证明是个乏味的情人,kaija只是偶尔和它调调情而已,她的大多数重要作品都是为正统的音乐语言而作的。她为电子乐器和弦乐四重奏所作的Nymphea其实还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无调性的弦乐四重奏,所谓的电子音乐只不过是制造了一些绒毛般的轻柔的噪音和一些乐音的采样而已。Kaija近来的兴趣主要在于歌剧。她的第一部歌剧L`amour de loin(远方的爱)就获得了格拉维迈耶尔奖(谭盾的《马可波罗》是1999年该奖得主)。而她正在创作的新歌剧将是谭盾的《秦始皇》在古根海姆基金的最大竞争对手。
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Kaija 并不算勤奋,她的作品清单虽然冗长,但长篇大作却不多,就以1995年而言,她创作了7首共70分钟的音乐,说明她根本无心创作什么满汉全席式的音乐大餐。她的作品部部微言大义,也许并不是每一部都有宏大严密的结构,但端的各有巧思。自从Olivier Messiaen以后,西方音乐界未必诞生了什么全新的音乐理论或者创作技术,新兴的艺术家们借以斗法的无非就是作品的体材,结构和个人色彩。Kaija的才具就体现在色彩的使用极富想象力。
Lohn for soprano and electronics是她最具特色的调色板。用电脑采样的各种金属打击声和女高音的吟唱中的某几个音列组成了若干个扩越对象的十二音序列,令人击节称好。也许kaija 就揭示了女性音乐家和男性的生理差异。结构严密、对于某些视觉元素的描述、爆发力和宏大乐思的控制力方面的确非女性所长,但女音乐家对于一些独立现象的观察无疑更为敏锐、细致,并且具有男性鲜有的广阔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