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 随便一首好听的歌曲, 很有可能是由以下的三个作曲家写的: 王酩, 王立平, 施光南。 这三位天纵之才, 以蓬勃的创作激情和才思, 驰骋于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的流行音乐歌坛, 号称流行音乐界的“三驾马车”, 使得当时刚刚开放的中国大陆, 在流行音乐方面丝毫不比港台逊色。 这其中的两位, 施光南和王酩, 已先后离开我们, 真是令人扼腕!
这首72年创作, 75年公映的电影“海霞”中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使中国观众认识了王酩。 当时文革末期, 这首插曲横空出世, 那种超出时代的“小资情调”, 南海风情,柔美安謐和诗情画意以其不可阻挡的魅力, 俘获了广大电影观众的心, 一时间广为传唱。
现在这首歌唱听来还丝毫不觉得过时!让这首怀旧“半红”歌把我们带到开阔的南海海边!
歌词: (我的K歌版本只保留了第一段)
大海边哎,
沙滩上哎,
风吹榕树沙沙响,
渔家姑娘在海边哎,
织呀织鱼网,织呀吗织鱼网。
哎,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鱼网织呀吗织鱼网。
高山下哎,
悬崖旁哎,
风卷大海起波澜,
渔家姑娘在海边哎,
练呀练刀枪,练吗呀练刀枪。
哎,渔家姑娘在海边哎,练呀练刀枪,练吗呀练刀枪。
大海边哎,
沙滩上哎,
风吹榕树沙沙响,
哎,渔家姑娘在海边哎,织呀织鱼网,织呀吗织鱼网,
哎,渔家姑娘在海边哎,织呀吗织鱼网。哎
以下介绍来自百度:
作曲王酩
1973年给电影《海霞》创作了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一曲“大海边、沙滩上……”给自己带来批判的同时,也给置身“文革”、“样板戏”包围之中的人们带来了久违的悠扬与舒展。其后是电影《黑三角》的主题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小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樱》的“妈妈看看我吧”、《泪痕》的“心中的玫瑰”、《第二次握手》的“ 祖国春常在”…… 这些电影主题歌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一个时代。伴随着新时期文学和影视作品的繁荣,这些影视歌曲被传唱四方,成为新时期第一批原创流行歌曲,它们的诞生更打破了港台歌曲红极一时的局面,它们的演唱者中走出了中国第一批流行乐手。中国人因此难忘王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