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中装着听众的歌唱家艺术上的追求,使得生活中吴碧霞像个清教徒,音乐会、教学、练声、读谱、找老师上课、练功等,几乎占去了她所有的时间,家人说她“她常常不在生活的状态中!” 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男高音迟黎明的话:“你千万不要把我当人看,我只是一件需要衡温的发声乐器!”这话,非常经典! 作为歌唱家或者歌剧演员,舞台上被鲜花簇拥,光环笼罩,可一走下舞台,必须过着清教徒般的有节制生活,戒烟忌酒,不能亢奋、不能哀伤、不能疲劳、不能多讲话、早睡晚起,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营养,高兴时还不能像常人一样开怀畅饮。当年世界最出色的女高音玛利亚•卡拉丝,在地中海游艇上夜夜笙歌的毫无节制的生活,使她再也找不回她那金色的嗓子。 歌唱家的清戒规律,多得难以忍受。可为了艺术,你必须这样!吴碧霞也不例外。尽管她近年来在国内外获得很高的声誉,受到国际间众多媒体的赞誉,央视曾多次为录制个人专题,西班牙报界称她的演唱为“天上传来的声音”,俄罗斯媒体称她为“来自东方的声乐天使”,可她依旧诚徨诚恐,丝毫不敢懈怠。 “我必须往前走。听众的期待越来越高,因为这,我的内心承受着难以诉说的压力。一个人的认可度、知名度越高,压力就越大!人的歌唱机能就像一件乐器,随着年龄它在不断老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控制的。尽管歌唱技法在成熟,但我意识到,与五六年前的我相比,已经有了差距。我必须在唱功和音乐的深度上下工夫,并且需要大量补充其它艺术养分。条件是不可再生的,这就需要用自身的修养去弥补。”吴碧霞说。 这需要付出代价。她的成就,是付出了越来越多的代价取得的,而她从中得到的欢乐却越来越少。 对她而言,艺术高于一切,每一场独唱音乐会的演出或者只唱一首歌的演出,那都一样,只是她的一个缩影罢了。她必须在艺术上得到收获以及本人满意后才心安理得。所以,每次演出,她都竭尽全力地投入。 她去奥地利演歌剧,演完后,她本想去音乐之都看一看,玩一玩,无奈她早晨需要睡觉,到一觉醒来,已夕阳西下!似乎就是为休息而来!有一次到了美国,上完课后,她在脑中不断地‘过电影’回想课堂上的问题,等想明白了,天也黑了。遗憾啊!在离自由女神像五公里远的地方,总算照了一张像。 最值得一提的是她的那辆座乘,差不多成了她的琴房。车里装有乐谱、资料唱片,还有工作台。北京交通很糟糕,经常堵车,一堵就是一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她就将车当作琴房,放开嗓子练声。这么狭小的空间,这么高的分贝,有时候,车窗没关严实,她的歌声飞出窗外,等候红绿灯的公交车里的乘客纷纷探出头来瞧热闹,司机赶紧将窗摇上去,可她无所谓。还有一次,在新加坡的马路上,她突发灵感,一边行走,一边旁若无人地大声唱了起来,行人纷纷驻足回头,可她毫无反应,这就是她,经常不在生活状态。 她总是说,我不能离开这个状态。我两天不练,心情就会变得焦躁,感觉离开音乐很远很远。为此,每天晚上11点多,人们要睡觉了,她还在练气,练着练着就是一身汗。吴碧霞与琵琶大师刘德海同住一栋楼。好几次碰到刘德海,老人家说:“小吴啊,你是不是晚上12点还在练歌呐!” 严谨的艺术作风、朴实的思想作风以及简朴的生活作风,勾勒出吴碧霞的艺术与人格魅力。她声誉日隆却显得十分低调,良好的“艺德”受到了文艺界的普遍认同。 高艺术含量,大众票价路线,使得吴碧霞的音乐会异常火爆。2003年“亚洲巡演”的18场音乐会,出现了许多感人场面。首站沈阳的演出,正值非典猖獗时期,当吴碧霞走上音乐会舞台望台下看时,整个场子里,除了歌唱家本人和钢琴伴奏以外,观众席上一片白色口罩,壮观的场面,使歌唱家大为感动。之后,在台北音乐厅、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宁波等地,音乐会都爆棚,连站票都卖掉了几十张;在北京的音乐会,数百人在剧场门口等票。 2006年“中国巡演”情况更是如此,宁波、沈阳、上海,音乐会上演的几星期前,票房已经告磬。一些铁杆歌迷,从各地赶到音乐会现场;云南有一个音乐老师,还专门办了一个“吴碧霞知音网”;在广州体育馆,她被数千歌迷团团围住,在大批的保安护卫下才得以离开;在沈阳,她的唱片签售长达两小时…… 3年30场音乐会,吴碧霞积累了很多的观众,她的7张唱片,正版发行量已超过10万张。如果算上盗版,发行量已超过了百万张。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知足了。我没有要别人赞助一分钱,这钱拿了烫手,不踏实!我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收获之前,来不得半点得意,我会将自己放到最低点,才能蹦得更高!”吴碧霞平静地笑了,笑得是那么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