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好笑,韩健和施光南都是一点儿酒也不能喝。韩健是从来都滴酒不沾,而施光南据说
乃是一杯啤酒就能被撂倒。其实施光南是四川重庆人(WELL,现在只能说是重庆人了)。但他是在北京长大,后来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又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按此来说,蜀人多能饮者,而施光南却枉对了家乡的“大曲”,“五粮液”。
由韩健词(也是天津音乐学院的)施光南曲的<饮酒歌>创作于1976年,此前两人已经有很多合作,比如<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等。1970年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实在是给当时只有8个样板戏的文艺界带来一丝春风。但不能被四人帮容忍,两人被一起下放改造。所以76年四人帮被打倒时韩健欣喜若狂,连夜写出饮酒歌歌词,邮给了施光南((当时施光南在北京他妈妈家)。施光南接到歌词也是夜不能寐,马上写出了曲子。韩健马上给了关牧春(关是由韩介绍给施光南的,此前已有合作)。关十分喜欢,但是关的嗓音并不太适合此歌。关也曾演出过饮酒歌(严格来说,关是此歌的首唱),但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后来关将此歌传给了中国歌剧院的刘凤荣。一天刘正在试唱,被旁边的男高音
李光曦发现了,李抢过歌谱一边看一边唱,不由得兴奋起来,不由分说就将此曲“据为己有”。虽然76年就有了此歌,但一直到79年后才慢慢流行起来。说起来也是有点意思。当时因为电视尚未普及,李唱此歌都是听过的人才有点印象。后来记得是在1978年,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播出了饮酒歌。那时候人们多是从广播中了解了它,并且开始流传。奇怪的是当时中央歌剧院的领导却不准李光曦在公开的场合演出此歌,说是什么“这歌诱导人们喝酒”,“睐睐睐”的不太严肃。。。。等等。一直到1979年的春节联欢会,李光曦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硬是要唱这首歌,不想被老西子华主席听好了(可能是老华一天到晚听什么改装的“焦城的山来焦城的水”听烦了),老华站起来为李光曦鼓掌,于是那些吃闲饭不干正事的人也没话说了,从此这首歌才真正大大的流传起来。李光曦也、因此而大噪天下,人们似乎一说起李光曦就是饮酒歌了,哪里知道此公什么<弄臣><茶花女><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等等都是李光曦的拿手好戏。由<饮酒歌>为名的李光曦的唱片首先卖出了一百万张,获得了金唱片奖。老李这一抢真可谓名利双收。
施光南是脑血管意外逝世,时年49岁,可谓英年早逝。他和另三位流行歌曲的作曲家王立平,谷建芬,王酩当时称为四杰。可惜王立平也不在了。
说明:原帖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