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万维读者网 > 高山流水 > 帖子
面哥旧作资料(4):仍然在世的全才---布列兹的奇迹
送交者: 杨圣捷 2005年05月08日14:15:23 于 [高山流水] 发送悄悄话

作者:杨圣捷

要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全面开花的音乐家最具有创造性?如果是19世纪初,那么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罗伯特·舒曼;如果是20世纪初,那就是本杰明·布里顿;放在15年前,是伦纳德·伯恩斯坦;而在今天,此人就是刚刚在3月26日庆贺了80岁大寿的法国作曲、指挥大师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 )。

DGG唱片公司在2005年初一下子推出三张布列兹指挥及作曲的唱片,分别是《马勒:艺术歌曲》、《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以及布列兹自己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以资鼓舞纪念(在以前,卡拉扬都没有过如此待遇)。而在美国,布列兹将在3月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上演一系列生日音乐会。这样的世界性纪念在古典音乐界可谓是最大的奇迹。

作为一位指挥家,布列兹喜欢运用新的演奏方式诠释,经常会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布列兹喜欢指挥马勒的作品是出了名的,这一点几乎与伯恩斯坦如出一辙,他在著作《马勒的重现》里如是说“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无视、甚至诋毁马勒的人绝对意味着愚昧”。

从1995年的《第六交响曲》开始,布列兹在SONY和DGG与四个乐团交替合作(芝加哥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目前已经发行了马勒交响曲全集以及《大地之歌》、《悲傷之歌》等。今次最新发行《艺术歌曲集》,也许是马勒作品的关门唱片。

马勒一生中创造了近四十首艺术歌曲,主题或是颂扬上天、讴歌世俗爱情,或是描绘神话故事和世俗风情。马勒又善于把艺术歌曲中的精彩部分运用于他的交响乐创作中,他音乐中的纯正透彻,成了人们回归本真必不可少的激励之因。

此专辑包括了马勒的早期作品《旅行者之歌》、《悼亡儿之歌》以及《5首吕克特之歌》。演出效果是令人惊讶的,男中音夸斯托夫(Thomas Quasthoff)的声音似乎越来越优美,清澈、柔软和温暖,在《旅行者之歌》中他从第一刻起就能牢牢抓住听众;次女高音鄂尔玛娜(Violeta Urmana)曾在《大地之歌》中留给布列兹良好印象,此次在《吕克特之歌》中的演唱就像阳光照耀般的轻盈,特别是在最后一首《Um Mitternacht》中避免了声音过分夸张;在《悼亡儿之歌》中,虽然是写给一位怀有丧女之痛的父亲,但是冯·奥托(Anne Sofie von Otter)表现得似乎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她的声音让人产生暗淡、但是却又热烈、明亮。

布列兹这种干净到极致的演奏类型,衍生自他对现代音乐诠释的理解,他有能力将马勒庞杂的配器处理得有条不紊,让音乐自身散发它该有的情愫。也正是如此,才能在马勒宣示已来临的这个时代,出现一套如此“异相”的马勒,也让马勒音乐出现一种崭新的理解模式。

作为一位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对古典派的作曲家少有兴趣,他的血液中奔流的革新因子使他总希望观众可以心甘情愿地聆赏当代音乐,但这也有先天上的阻碍:观众们对于新维也纳乐派以后的作品根本缺π巳ぃ痪褪侨衔燃枭辉溉ヅ龃ァ?/P>

但这不妨碍布列兹的执迷不悟,他对柏辽兹、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等革新派情有独钟。尤其是对巴托克,布列兹能充分处理好各种不调和的多种因素组合,音乐中充满张力而丝毫没有杂乱的感觉。他所录制的《为弦乐器、打击乐和钢片琴的音乐》、《管弦乐协奏曲》等被奉为“最巴托克风格的音乐”。在迎来80大寿的同时,DGG公司推出一款他与三位不同的钢琴家以及三支不同的交响乐团合作的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ók 1881~1945),匈牙利伟大的现代作曲家,同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一道,他也被尊为“二十世纪早期富于创造性的伟大作曲家”。巴托克对匈牙利民间音乐不断增长的热诚,在他的钢琴作品中生动地反映出来。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虽然既找不到民歌的旋律,也找不到对民歌旋律的模仿,但整个作品却又充满民歌音乐的气氛。

《第一钢琴协奏曲(1926)》中,巴托克把钢琴完全变成狂躁的打击乐器,使人联想到其早期的舞蹈组曲,在慢乐章中显现出巴托克代表性的神秘和恐惧。曾获1975年肖邦国际比赛一等奖的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对该曲的演绎可谓华丽而不失尖锐。

《第二钢琴协奏曲(1931)》是一部色彩丰富的炫技作品,它的旋律与节奏显然受到匈牙利民歌以及巴洛克音乐的影响,但钢琴有背传统风格,和声极端不协和。利夫·奥维·安斯涅斯(Leif Ove Andsnes)近期在香港、上海的演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他在该曲中的表现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航海手在惊涛骇浪中的沉着应对。

《第三钢琴协奏曲(1945)》题献给作曲家的爱妻,但直到作曲家临终,还有十七小节没有完成,后来由他的学生完成。在这部协奏曲里,可以感到巴赫式严密工整的多层线条,莫扎特式晶莹剔透的主调陈述,贝多芬式一泻千里的横向展开,李斯特式辉煌夺目的器乐技巧,德彪西式斑烂缤纷的和声色彩,斯特拉文斯基式棱角刺人的不协和音,勋伯格式摈弃调式的古怪旋律。法国女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也是近些年活跃于世界舞台的焦点, 法国《费加罗杂志》称“她的音乐驯服了狼”。在这部作品中,优美的音调、诗歌般的旋律以及必不可少的柔韧都展露无遗。

布列兹所诠释的巴托克音乐让人感觉冷静,声音结实、清晰。他以身为作曲家独有的对作品结构的深厚知识作底子,把音乐的连续性与整体性行云流水的表现出来。对他而言,什么是巴托克的精神?当然就是高度的精确性与相当程度的表现自由。
皮埃尔·布列兹其实并不想当一位指挥家,他早期对数学与科学有兴趣,从1943年开始跟梅西安学作曲,之后才从事指挥。布列兹早年以抨击斯特拉文斯基作品中的保守因素闻名,后担任指挥,原本只是想演出自己的作品,不料越玩越有劲,几乎与伯恩斯坦一样被指挥占走大部分的时间。

其实,音乐史上身兼作曲家与指挥家身份的人并不少,但是这并不保证这些作曲家在指挥自己的作品时,就有着说服听众的无比权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马斯卡尼自己指挥的《乡村骑士》远远比不上卡拉扬的感人,斯特拉文斯基指挥的《春之祭》也比不上布列兹的精采。不过显然,布列兹还是较为擅长诠释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多、录音也不多。

当时有两件事情导致这位音乐人最终还是选择了指挥为最终事业,第一1976年布列兹担任法国“音乐与音响协调研究协会”(简称IRCAM)以及“巴黎现代作曲技巧研究所”负责人。第二布列兹的创作以第二维也纳乐派维的美学为中心思想,1973年他的音乐革命伙伴马德纳(Bruno Maderna 1920~1973)的逝世,是对他作曲生涯的沉重打击。

布列兹的音列构成技法多半受到梅西安《音质与强度的型态》一作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能体现出极其冷酷的个性与风格。他最具特色的作品当属《仪式-—纪念马德纳》(1975)。此曲因感念好友的过世,呈现深沉的情感。

他有三首作品被视为“里程碑三部曲”,分别是《新婚的面容》(1946)、《水太阳》(1948)、以及《无主之槌》(1954)。《无主之槌》发表以后,布列兹被列为前卫音乐的先锋人物,该曲更被斯特拉文斯基誉为“战后最佳作品”。另外,《希望之歌》(1957)则开始了布列兹对电子声音的应用。不过后来他在巴黎先锋派的领导地位受到异议,关于“任意音乐”的分歧将他与其大多数同僚分开来。此张专辑收录的三首奏鸣曲是布列兹作曲黄金时期的产物,而布列兹本人却从没有演录过。

《第一钢琴奏鸣曲》(1946) 透露出布列兹早年的青涩,有着缺乏自信的敏感以及循序渐进的技巧,一些琵琶音打断了整首作品的优美气氛。《第二钢琴奏鸣曲》(1948)会使任何人困惑或是难以接受,甚至是害怕陷入音乐所呈现的“深渊”。布列兹对于音色的极端态度在此作品中显露无疑。这是他最激烈,最能显示出他冷酷个性,也是最有价值的作品。《第三钢琴奏鸣曲》(1957)中充满着意志自由论,似乎有一块音色调色板在其中,运用了所有的三种踏板与和声学。这部作品也成为评论界对布列兹音乐风格提出异议的焦点。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