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派青衣指著名旦角艺人张君秋先生所创立的京剧青衣流派。他是继梅兰芳、程砚秋之后对京剧青衣的唱腔艺术有最卓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声腔艺术大师。只所以称其"最"卓越而没有“之一",不仅是因为他的声腔有天赋、留下了大量的独特的唱腔遗产,更因为他的艺术直接影响了几乎一代京剧青衣演员、为众多的青年演员和曾经的青年演员提供了更好的艺术就业机会。这后者就是曾经红极一时的所谓"十旦九张"的说法,这种声誉是王瑶卿之后其他任何一位旦角演员都不曾有的。当然,地主这样说就肯定有这样说的道理,各位若是有不同见解也正常,先留个扣子,下回再细说。
这一回先说张派青衣的概念或内涵。论到张君秋在地球村京剧界的知名度,准确地说,排完梅荀程尚(四大名旦)和马谭麒杨(四大名生)之后,就轮到他了。原因是,尽管在"四大名旦"的评选之后随即有了“四小名旦",在百度之前能写出四小名旦的姓名的却并不多,他们是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这四人当中,由于各种原因,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张君秋。
张派青衣的主要艺术内涵是它的优美的唱腔体系。从张君秋先生的自身条件而言,他有极好的声腔天赋,花丽甜润婉转幽柔等这些词汇仅只能反映其部分特点,他的嗓音清纯极少有沙哑杂音,声腔可高得(几乎)无人可及、高而不失甜润,也可低得使人压抑。不仅如此,张君秋也借鉴了其它声腔艺术的一些技巧,创造了明显地区别于其它青衣流派的发声方法,这些己成为辨别张派唱腔的主要依据。在唱腔方面,张君秋继承了王(瑶卿)派、尚(小云)派、梅(兰芳)派和程(砚秋)派唱腔的大量成份,再加工取舍改造,进而发展、定型出其独特的唱腔体系,这些是张派唱腔的主要标志。
打住! 这位说了: 这侃得云里雾里的,太虚,有些看得眼晕啊! 这得是理论联系实际。以上所言,是本作者多年听张派唱腔之后的一些总结。既然是总结,必定有些抽象。若是想找个感性认识较准确的参照点,地主建议您常登"高山流水"论坛,那里有几位青衣大腕,其中一位是造诣颇深的张派青衣,有不少好的张派唱段。夸谁呢? 哈哈! 俺不说,你懂得。
具体来谈张派青衣唱腔,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剧目来谈,可以涵盖三个不同时期的剧目,各有其声腔特点和韵味个性。由于学识浅薄,地主只能举例说明,且仅限于个人藏品,不管是店里买来的或是网络上"顺"来的。有一些早期唱腔是张君秋学艺期间积累下来的,从中能听出乃师的韵味,这些主要是继承。例如张君秋和张派弟子演出的《红鬓烈马》,这出戏的唱腔出自"通天教主"王瑶卿,在前面章回里地主曾反复介绍过它。始于王派,随后梅、尚、程三个流派各自形成其唱腔特点,有明显的区别,至于说具体是哪些区别,我有耐心来写,但您不一定有耐心读,不说也罢。张派的唱腔和韵白继承尚派和王派的多些,属于此类的还包括《四郎探母》。那位说了: 难道没有继承一些梅派戏? 张君秋确实从梅兰芳和程砚秋那里学习了不少,也许神似的多些,即梅派唱腔的中正沉稳和程韵的委婉迴转,而具体的剧目没听过。稍后,张派的唱腔在一些传统戏中就充分体现出特色了。最典型的例子是《大保国 • 探皇陵 • 二进宫》,现存的版本是张君秋与谭富英、裘盛戎的合作版本,此录音应作于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张派唱腔到此己经基本定型。另一个典型例子是《玉堂春》,这是一出千锤百炼的青衣必修课,张君秋对它也是下足了功夫。记得某一章回中,地主曾对某些主持人将《玉堂春》称为"张派名剧"颇有微词,只因这种称谓具有排它性,对其它流派不公平,不如称其"张派《玉堂春》"更准确。诸位,顺便告知您,近日中国国家商标局否决了贵州茅台酒业集团的"国酒茅台"商标注册,嘿嘿! 道理是一样的。 属于此类的剧目还有《楚宫恨》和《孔雀东南飞》。然后,张派唱腔里最负盛名的是张君秋先生在达到艺术顶峰之后的几出新编戏,其中的唱腔和念白等己经是自主设计。这类剧目是名副其实的张派剧目,包括《西厢记》、《状元媒》、《望江亭》、《秦香莲》(又称《铡美案》)、《诗文会》。
几乎所有的张派剧目都因其唱腔而为人称道,其它诸方面则相对地不那么突出。因为,学习张派唱腔的基本要求是嗓子好、能唱,当然,也离不了举止端庄。这些条件对多数的京剧从业者而言,看来并非难事,只要有天赋、下功夫就行。诸位也许有坐不住想拍砖的?且慢,这是相对于花旦、花衫和其它流派的表演功夫而言的,而且张派擅演的剧目,如上所述,主要是唱功戏。但是,仅此一绝技,也足以奠定张派青衣的历史地位,否则,如何会形成"十旦九张"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