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之六的一份草稿:《音乐笔记--黄河之声音乐会》 |
送交者: 八分之六 2005年06月16日11:26:24 于 [高山流水] 发送悄悄话 |
想整篇文,无奈嘴笨说得慢,折腾半天还是草稿一份,但是如果等我把字都码好了,一个月两个月就过去了,那时这阵黄河的风吹过了,也就没了意思,所以草稿就草稿吧,搁这儿谁想瞧就先瞧瞧,我慢慢再写完。
这是一场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特别举办的音乐会,由湾曲三个华人合唱团以及几位旅美艺术家同台演出,他们演唱了爱国歌曲,抗战歌曲,安魂曲,以及著名的《黄河大合唱》。 圣荷西的表演艺术厅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在那里看过《胡桃夹子》,也听过圣诞音乐会。然而今天,当大幕徐徐拉开,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站立得整整齐齐的华人合唱团,黄皮肤、黑眼睛。 1。
儿时喜欢跟爸爸一起唱《河边对口唱》,每次每次我都要抢第一句,“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不谙事理的我觉得跟爸爸叫张老三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爸爸总是不厌其烦地接着下一句,“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我于是指着爸爸的鼻子又唱,“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一声沉稳,一声童稚,我慢慢地学会了整支歌。 幼年的我当然都不明白歌词的含义,更不懂得黄河的遭遇和抗争。但是黄河的歌声,却一点一点地溶进了我的血液。 长大了以后喜欢在筒子楼的水房里唱歌,空空的大房间加上水流的声音,唱起歌来格外好听。可想而知,我那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帮妈妈洗菜洗碗,因为可以唱歌。当然,早已不唱张老三了,因为我又学会了“黄河颂”和“黄水谣”。黄河颂的雄伟,黄水谣的哀怨,在我年少的心里,种植着情感的波澜。 三十年过去了,如果当年在水房里唱的每一支歌都能回放,今天我会让它们一齐唱响,我想像,那也该是壮观的百人大合唱。 2。
高曼华一曲《我爱你,中国》唱得情深意浓,最后一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还没唱完,全场掌声如黄河的波涛般铺天盖地。身在他乡的高曼华用心唱出了每一个音符,同在天涯的观众以心送出掌声满堂。 3。除了黄河大合唱以外,音乐会还安排了其他抗战时期的歌曲,比如《松花江上》《游击队歌》《嘉陵江上》《铁蹄下的歌女》等等。 听完了音乐会回到家里,当黄河的咆哮渐渐平静,抗日的怒吼渐渐走回历史。心里却觉得少了点什么,《在太行山上》和《延安颂》,那么好听的抗战歌曲,今天的演出中却没有,因为那浓重的红色? 历史不断地被后人重新评判,难道这一章,也需要改写?我不相信,我可以不相信政治家,但是我相信音乐家。 于是我唱了,用我自己的声音,唱了《延安颂》,唱了《在太行山上》。 4。
这两天看到住在外洲的朋友不无遗憾的跟贴,为不能看到这样一台演出而惋惜。或许有一天,网络科技发达到一个程度,在世界每个角落的中国人,都能拿起自己的麦克风,所有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唱一支黄河的颂歌。(to be finished)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