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系列:郑小瑛带《土楼回响》回家-及土楼回响客家之歌 |
送交者: 予白 2005年10月31日07:51:40 于 [高山流水] 发送悄悄话 |
郑小瑛带《土楼回响》回家 11月的闽西,初冬的阳光暖意融融,人们像过节一样迎接在龙岩市举行的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会上客家人的女儿、享誉世界的女指挥家郑小瑛教授指挥她所率领的厦门爱乐乐团,为来自全球各地的3000多名客家乡亲,演奏了由该团委约作曲家刘湲创作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那悲凉又高亢的旋律,激起了听众心中的往事波澜和情思追忆。 郑小瑛还是从父亲生前谈到她儿时的生活情景时,得知故乡在闽西永定龙(石祭)村的。今年1月,她和她的妹妹小维相约一同寻根谒祖来到了父辈的祖居地。 一下车,等候在村口的亲人热情地围了上来,大家都要亲眼看看过去只是在电视里看过、指挥过那么多人吹拉弹唱的郑家女儿,握一握那曾和许多大人物握过的双手,大家簇拥着小瑛姐妹俩来到了她家祖居的“洋楼”前。郑小瑛的父亲郑维是1916年考上第二批庚子赔款的公费留美学生,他和小瑛的三伯父是当时第一批从永定大山里走出国门求学的客家子弟。兄弟俩在美国留学时,将用假期打工挣来的钱,寄回家里为他们的父亲盖了这座“振声楼”,小瑛望着那石柱门框上镌刻的“一门双博士,两代五医生”的对联,不由得心潮起伏,遥想当年,郑氏的祖先和千百万中原的避难逃荒者一道,从河南的荥阳来到这闽西的大山深处,找到了一块可供栖息之地,一代代人在这里开荒垦地、开拓创业,又养育了一批批走向世界的儿女。 郑小瑛姐妹到祖父母坟上祭奠后,来到永定土楼中最负盛名的“振成楼”。小瑛伫立在宽敞明亮的天井当中,仰望着四周围成圆圈形的四层楼和那按照八卦图形隔成的房间,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和激动。房主人告诉他们,迁移到异乡以客居地为家的“客家人”,为了防御盗匪抢劫和骚扰,同宗族的人相邀,合伙修建了一座座这种封闭式土楼,每户都是一家数代同楼而居。凝聚着客家人智慧的土楼,几经沧桑被保存下来。 郑小瑛面对祖辈留下的历史遗迹,心潮难平。回到厦门后,随即邀请了少年时代曾在闽西生活过的作曲家刘湲,请他以客家的历史文化为素材创作一部颂扬客家精神的“土楼交响乐”,还请香港崇正总会会长、世界客家研究会会长郑赤琰博士为他们介绍客家人的过去和今天。郑博士和夫人陈蔚芳还从香港带来了许多资料和珍藏的客家山歌录音带和光碟,建议这部作品可定名为《土楼回响》,并决定陪同作曲家一起赴闽西采风。 他们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在音乐及戏曲家座谈会上,年过七旬的民间艺人李天生打起竹板唱起了《过番歌》,那一声声苍劲高亢的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乡亲的心,詹晶晶用树叶吹出的山歌调清脆而悠远,令人击节赞赏,刘湲深深地感到这种客家文化的本源,正是他要捕捉的旋律。他们又来到永定参观土楼沟,那从半山坡一直绵延到山顶布满山谷的一座座连绵的土楼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汹涌澎湃的乐章不由得在作曲家心中回荡。 以闽西山歌素材为音乐基调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共分五个乐章: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和客家之歌,把客家人当年从中原逃亡迁徙到南方的苦难经历和他们来到客居地聚族而居,齐心协力辛勤拓荒建新家的苦难生活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生活在他乡异国的客家儿女,怀念故乡的土楼情思。那亲切委婉的客家山歌旋律,气势恢弘的铜管乐伴随着富有客家特色的大锣大鼓,随着郑小瑛那激情洋溢的指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演奏到最后一个乐章《客家之歌》时,郑小瑛转过身来,指挥全场听众大声唱起一首人人熟知的客家山歌“你有心来俺有情喏,唔怕山高啊水又深呐,山高自有人开路喔,水深还有哇造桥人呐!”那发自肺腑的歌声,使音乐会达到了最高潮。 让这音乐插上翅膀,带着祖地客家人的情思,飞向五洲四海客家人的心中吧。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