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自弹自唱)+ 50分(原创作曲+编曲+演唱)= 80分,歌词不是原创,所以减去10分,是不是这样,烨子?
另外,附上三个伴奏,E调,C调和A调。
以下内容转自网络
黄鹄歌
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注释]
乌孙王:乌孙国(今新疆伊犁一带)的国王。
穹庐: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用毡子做成的圆顶帐篷。
旃(zhan):同“毡”。
鹄(hu):天鹅。
[写作背景]
刘细君,生于江苏扬州,爷爷刘非,父亲刘建。刘非与汉武帝是亲兄弟,刘非死后,由刘建继承王位,史称“江都王”,刘细君史称“江都公主”。
后来,刘建造反失败,被杀,因为刘细君年龄太小,汉武帝没杀她,得以幸存。后来,刘细君被其叔叔广陵王刘胥收养,长大后已是花容月貌,气质非凡。
汉朝与外族和亲这事从刘邦那时就开始了,在当时来讲,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嫁过去后生了儿子,长大当了王,自然流着汉朝人的血液(不一定是刘家的血液,刘家一般情况下也舍不得让自己家的女儿去远稼,多半是认的干公主,是假的),也许就不好意思死缠烂打了。但嫁过去的人所遭受的痛苦估计皇帝不会考虑太多。老百姓家的闺女不值钱哪! 这次轮到刘细君了。如果刘细君的老爸不造反,还是个王,即使太阳从西边出来也不会轮上刘细君。
当时匈奴和汉朝仗打的挺厉害,谁也不服谁,而外族中只有乌孙国不怕匈奴,汉武帝就想和乌孙国联合,共同对付匈奴。恰巧乌孙国也有这个意思,并主动要求娶一位大汉的公主为妻,汉武帝答应了,选择了刘细君。在所有的公主中,汉武帝心里最不愿见到的可能就是刘细君了。把人家的父亲杀了,想亲近也不行了,心里的距离远了。眼不见,心不烦,打发出去吧。刘细君当时还不如一个老百姓人家的女儿。
嫁过去后,饮食习惯,气候适应,语言差异,刘细君面临着很多困难。本诗的3、4两句说明了这一点。有意思的是,匈奴知道这件事后,怕乌孙王被汉朝拉拢过去,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乌孙王昆莫。没办法,昆莫谁也不想得罪,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可以想像,刘细君公主当时的处境也挺难的。困难只能自己克服,汉武帝派她远嫁的任务始终没忘,于是,经常看到细君公主晏请国王身边的贵人,然后送钱送物,为了让乌孙国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细君公主为汉朝竭尽全力。可以说,细君公主绝对是个有大局观念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
但是,有一件事彻底把细君公主难住了。原来,乌孙国有一个特别的习俗,这个习俗让汉人无法接受,在汉人眼里这简直就是乱伦。这个习俗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这个乌孙国王就想这么办,想把细君公主再嫁给他的孙子岑陬,因为他感觉自己要不行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和汉朝继续保持这种关系。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写信告之汉武帝,汉武帝与乌孙国王的想法一致,继续保持这种亲密关系,请求被驳回,并让细君入乡随俗(从其国俗)。这样,细君公主再次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当时乌孙国王还活着。一个读过圣贤书的女子,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子,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公主,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困难简单分2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方面的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精神方面的打击有时难以自拔。恼恕、悔恨、羞耻。无法抑制对家乡的思念,细君公主唱出了这首诗。
由于疫情,两年多没法回故乡探望父母亲,对此诗感触颇深,“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https://www.bbsland.org/upload_music/9972864.mp3
E调伴奏
C调伴奏
A调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