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贴一个去年的8G,是看完一唱推荐的八集纪录片京剧写的,戏迷们不要笑话咱
最近看了一班长介绍的纪录片《京剧》,我断了好久的白菜戏迷瘾又上来了,就掰着手指头数数我能叫出名字的那些坤伶。
刘喜奎(90s),要不是因为《京剧》,这个男人一样的名字一定会在我的潜意识里永远沉睡下去。我到现在也纳闷,这个名字我到底是从哪听来的—一这是一个可以和梅兰芳一样永载史册的人物。她是那位通天教主王瑶卿的第一位女第子,是当年唯一可以与老梅先生日月同辉的第一坤伶。最具传奇的是,她在大红大紫正当绽放的年纪,消然退隐,嫁给了河北农村的一位农民一一所以她摆脱了红颜薄命的归宿。一个曾如此风光无限的名伶竟然甘愿过平凡人的普通生活,让我多少有点肃然起敬。建国后,她被请进了中国戏曲学院。她应该是她同时代的女艺人中结局最好的一位吧!
言慧珠(10s),京剧四大须生之一言菊朋的女儿,曾经红遍上海滩的评剧皇后。听她讲话的神情,声音清脆甘甜,让我想起周旋,我把她划入那个年代的偶像派。她是一位任性的公主,全凭才情姿意飞扬。她随心所欲的真性情,终于让她在那个砸掉一切的年代选择了象阮玲玉一样结束自己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老—代京剧艺人面前,我们都是坐在戏台下的闲人散客,我们欣赏惊叹角们的大红大紫,可有谁真能了解他们学艺和生活的艰辛。有些人在苦难中重现辉煌,如马连良,有些人在苦难中落魄沉沦,如金少山,但是最让我敬佩的却是众多闯江湖跑码头的艺人们为了京剧那个方寸舞台坚守到死的气概。我不能不去记住那个二路武生一一赵黑灯。
李维康(40s)和李胜素(60s),我觉得她俩的嗓音是那个激昂嘹亮时代的代表,她们的表演和唱腔,少了一些旧社会女子的内敛与含蓄,而多了些新时代革命女子的果敢。刘长瑜(40s),大概是那个年代的黄蓉,古怪精灵,花田错里有一段她埝线的唱段,摄像特别给她很长一段脸部特写,精华啊!她的大眼睛滴溜溜旋转的速度,不服不行啊,真是应验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年功。但是,这功也要有天份才能练成,碰上象我这样的,练死也只能瞪着一双大牛眼发呆。我还见过她和言兴朋老板的一段八十年代京剧卡拉Ok,非常俊俏可爱。说到花旦,也不能不提童芷玲(20s),她60高龄出演的一段游龙戏凤,小碎步颠的,声音俏丽的让人惊叹老艺术家们的艺术人生实在是太长了!魏海敏(50s),真正拜师过小梅先生的台湾梅派青衣。她的绝活就是能一人分饰坐宫里公主和杨四郎两人,一口气把那整段快板里的老生也唱的有模有样。
雷英(60s)和张静林(安雯)(60s),我并不是因为她们京剧演员的身份而记住她们,而是她们演的电视剧。张静林,87版红楼里的睛雯!还有那首传唱度很高的通俗歌曲月满西楼。这位可能还是女演员里少见的有高学历的,据说是留过洋的博士。雷英在80年代主演过电视剧夜深沉,实在是田震那首有点戏曲味道的主题歌未了情太感人了,让我记住了这部剧也记住了她。还有89的时候,因为她在一次香港演出之后就滞留不归了,那时美国之音还专门采访了她。唯一听过的戏是春晚里的一段红娘,但我总觉得她俏皮灵秀的表情背后隐藏着一点点忧郁脱俗的青衣气质。
张火丁(70s),我从菊老板那里认识她,无法体会她的唱腔,因为我一直觉得程派的意境就象它永远停在高处的声音一样,渺茫虚无地让我够不着。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我多少能听的懂的梅派上来。史依弘(70s),我的最爱。她是大家闺秀“母亲不可心太偏”,也是帼国女杰“听金鼓响画角声震”,在我心中,没有谁能象她那样把梅派的温婉雅致发挥到极限。她从容淡定的气质,延续了梅派的生命。最后,《京剧》让我认识了一位80后神仙妹妹一—丁晓君。她是从动漫中走出来的花仙,用甜蜜细腻的唱腔,给青衣的世界遍施魔法。
京剧里的青衣,承载着几千年中国女子温婉典雅的矜持之美。而当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了曾经的苦难与沉重,我们所越来越看到的是新一代京剧演员身上纯净透澈的清新之美。无论如何,那份亡国之音的沧凉之美,早已灰飞烟灭,声过无痕了。。。
谢谢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