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勞資關係的非剝削性質
——《資本論》批判之三
一、勞資關係是勞動者之間的關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所有者即資本家並非多餘的存在,而且是創造價值的勞動者,那麼,資本的所有者與單純的勞動力所有者之間的關係就是勞動者之間的關係,而非勞動者與不勞動者的關係。既然是勞動者之間的關係,就在事實上根本改變了資本所有者資本家與單純勞動力所有者工人之間關係的性質,剩餘價值理論沒有客觀的基礎。
二、勞資關係是平等兩利的關係
作為勞動者之間的關係,而非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勞動者與不勞動者之間的關係,資本所有者與單純勞動力所有者之間的關係就有了基本的平等性,一是不具有封建專制社會的人身隸屬關係,兩者互不隸屬,以平等的自由人出現;二是客觀上存在着互有需求,資本所有者需要有他人的勞動力與自己掌握的資本相結合,單純勞動力的所有者則需要與他人的資本相結合,是互利雙贏,正和博弈;三是在沒有人身依附關係的前提下,這種勞資結合不存在外在的強制,建立在一定的法制和市場競爭之下,通過談判和討價還價實現,是平等的契約關係。誠然,勞資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有一定的利益差別,但是兩者相互依存,互為存在,並非截然對立,勞資矛盾可以在兩者的相互依存中解決,決非馬克思《資本論》中講的要通過消滅資本、消滅資本家、消滅資本主義,甚至包括消滅商品、消滅市場經濟的方法來解決。
三、勞資關係不存在剝削關係
勞資雙方作為勞動者,作為平等兩利的關係,自然就不存在馬克思所認為的剝削關係。單純的勞動力所有者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得工資,資本所有者獲得自己勞動的收入加資本的收入,各得其所。這裡,不存在工人對資本家的剝削,也不存在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不存在馬克思工人養活資本家的指責,也不存在資本家養活工人的認定,不存在資本家因工人而富和工人因資本家而窮的說法。誠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客觀上存在着貧富差別,資本家的收入一般要高於單純的勞動力所有者即僱傭工人的收入,但是不能將資本所有者高於單純勞動力所有者的收入看作是剝削來的收入,不能因此作為剝削的根據。並且,有時也會存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現象,比如多勞不得、少勞不少得的問題,資本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之間合同契約不公平以及有了合同不認真執行的問題,這些確實需要通過勞資雙方的利益關係來解決,但是不能將一些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現象視為剝削看待。
更進一步,如果勞資關係並非如馬克思講的剝削關係,實際就顛覆了馬克思資本主義是剝削社會的判斷,資本主義當然不是“人類最後一個存在剝削的社會”。
四、剩餘價值理論是無中生有的理論
資本及資本所有者不是多餘的存在,資本所有者並非不勞動,是非勞動者,相反作為勞動者是創造價值的主體,就戳穿了馬克思“工人是創造價值唯一主體並且生產剩餘價值”的經濟學思想。在馬克思《資本論》中,人們看到的僅僅是工人的勞動,僅僅是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可是卻看不到資本所有者即資本家的勞動,看不到資本家活勞動創造的價值,實際上馬克思違背了客觀存在的基本事實,他的工人生產剩餘價值的理論就是沒辦法成立的理論,是莫須有的東西。商品價值中,不僅包含工人勞動的價值,還包含資本所有者即資本家勞動的價值,馬克思將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部分定義為剩餘價值就是荒謬的理論。儘管在一般社會中,總是存在着剩餘勞動生產的剩餘產品,這些剩餘產品也包含一定的價值(比如構成社會保障的剩餘產品及剩餘),但跟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形成的剩餘價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馬克思的剩餘價值是無中生有的理論。恩格斯將剩餘價值理論看作“是馬克思著作的劃時代的功績”(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43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列寧講“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列寧《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列寧選集》第2卷第444頁)。在事實面前,恰恰證明了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是劃時代的謬誤,而剩餘價值理論作為馬克思經濟理論乃至整個理論體系的基石一旦發生動搖,也就對被共產黨國家奉為“宇宙真理”的馬克思主義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宣告了經濟學以及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