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閒話感恩節
送交者: 黃楊 2005年11月23日19:03:42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黃 楊·

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美國人過感恩節比中國人過中秋節還要熱鬧,家家大擺火雞宴。平時各奔東西的美國人,此時大都像回巢的鳥兒一樣拼命往家奔,好與家人團聚。所以說,美國的這一節日和中國的中秋節春節多少有些相似之處。

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有着許多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情人節,等等。然而,許多節日都是從歐洲帶過來的,這是美國早期移民大都來自歐洲的緣故。但“感恩節”則是美國本土的節日,它是美國早期移民自己創造的一個節日。

提起感恩節,人們往往聯想起“五月花”號帆船,最早移民北美的英國清教徒(Puritans),印第安人和火雞。有人甚至認為這個節日是早期來美的英國移民為感謝幫助他們在北美安家的印第安人而舉行的慶祝活動。

感恩節這一習俗的原創者的確是早期移民北美的英國清教徒。但說它是感謝印第安人的節日就不大對勁。

“五月花”和清教徒

1620年11月11日,經過66天在大西洋上的艱苦航行,“五月花”號木製帆船載着102名英國移民抵達麻薩諸塞州的普列茅斯(Plymouth),這批人上岸後安營紮寨,建立了英國人在北美的第二個殖民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定居於這裡及後來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及其文化奠定了美國早期社會的根基。

其實,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殖民地是佛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頓(Jamestown),建於1607年。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人往新大陸大量移民,大批的往國內倒騰黃金,法國人也跑到北美跑馬占地傳教做買賣,具有商業頭腦的英國人看見這陣勢,能閒着嗎?因此,英國人也跑到北美做生意,暫時在詹姆斯頓落腳的英國人都是以做生意為主的,沒想在那兒紮根。

可是,乘“五月花”號來美的這批英國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逃避在英國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他們離開英國的目的就是想跑到新大陸來定居,尋找一片自由的天地。

清教徒在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是一支推動改革的重要力量,但在英國屬於少數派激進改革團體。在十七世紀初的英國,詹姆斯一世(James I)宣揚“君權神授”,大權獨攬,推行絕對君主專制。雖然,經過宗教改革的英國屬於新教一邊,但是,以詹姆斯國王為首領的英國國教會並沒有代表人民意願進行尊重聖經而非依靠僧侶的宗教改革,而是實施一種尊重僧侶,注重聖事,代表君主意願的宗教改革。說白了,就是利用原有的神權機制為實施絕對君主專制服務。

清教徒認為,儘管英國教會同羅馬教廷分了家,但其改革的步伐邁得不夠大。他們要求以新約聖經來制定教會的準則,擺脫所有與羅馬教會的傳統關係,反腐倡廉,淨化(purify)教會,因此,被人們稱作“清教徒”(Puritans)。但是,他們的改革要求不但未被採納,反而還遭到鎮壓。於是,一部分人便脫離國家教會而建立起以新約聖經為指南的新團契,以家庭教會和秘密教會的形式堅持自己的改革主張,因而,他們又被稱為分裂主義分子(Separatists)。他們原期待新國王詹姆士一世會比前任統治者寬容,沒想到他卻宣告所有的異議分子必須認同國家教會,同中央保持一致,否則嚴懲不貸。

您瞧瞧,改革改了半天,整個一換湯不換藥,所不同的是,君主取代了教皇。真正有信仰的人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信仰的。清教徒在宗教信仰上受到壓制和迫害,但又不準備改變自己的信仰。得,咱惹不起還躲不起?於是,1607年,一批清教徒逃往荷蘭。過去之後,舊的矛盾解決了,又出現了新矛盾。當時的荷蘭也是居亦不易,一天到晚得忙着掙錢填飽肚子不說,沒工夫教育孩子,孩子長大了說荷蘭話,一點兒不像英國人了。

清教徒既要堅持自己的信仰,又要保持民族文化,荷蘭對他們來說就不是理想的定居地。比較來比較去,還是美洲“新大陸”最理想,就是忒遠了點兒,去一趟不容易。但是,為了理想,為了孩子,咱豁出去了,傾家蕩產,砸鍋賣鐵也認了。反正“新大陸”有的是地方,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咱走!遠走高飛,到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去,省得在這兒受這份窩囊氣。

於是,有個叫威廉·布萊福特(William Bradford)清教徒牧師,就聯絡了幾十家去意已決的清教徒,秘密組織起去美洲大陸的移民之旅。沒盤纏怎麼辦?有風險資本家嘛,人家負責把人運到美洲大陸,條件是過去之後你得給人家白干七年活兒。現如今,中國的偷渡集團要的價碼也沒這麼高。不管怎麼說,對清教徒們來說,能離開英國去新大陸,花多錢咱也不在乎。

1620年9月6日,第一批44個清教徒拖家帶口地擠上了開往美洲的“五月花”號帆船。雖說清教徒在全船人口中也就占三分之一強些,但是,屬於秘密教會的人就是心齊,船到美洲登陸之前,先制定個“五月花公約”,甭管您是不是清教徒,咱們一律平等,對外統稱“Pilgrims.”現在是天高皇帝遠,除了上帝,咱就得靠自己了,怎麼着也得成立個政治組織不是?11月11日,當“五月花號”在馬薩諸塞州的Cap Cod登陸,這些人對天發誓,成立了一個殖民者自治團體(政府),威廉。布萊福特牧師就順理成章地成了這個團體的領導(Governor),大家遵守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

後來,威廉·布萊福特於一六二二——一六五六年間,三十六次被選為自治政府的領導人。不堪在英國忍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陸續移民,使馬薩諸塞灣區成為清教徒文化發展的基地,也對美國文化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雖說佛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頓是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殖民地,但是,它對美國文化的影響就遠不如麻薩諸塞州的普列茅斯,今天,人們慶祝感恩節的習俗則起源於1621年普列茅斯清教徒移民的一次慶祝豐收的活動。

說實在的,第一批乘“五月花”號帆船在普列茅斯登陸的清教徒運氣不是太好,來到新大陸剛好遇上個嚴冬,那年的天氣特別冷,再加上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來的時候準備又不充分,趕上這麼個冬天,實實在在的體驗了一回什麼是真正的饑寒交迫。死挨活挨地熬了一冬天,就有一半兒的人到上帝那報道去了。剩下來的人,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不但在北美大陸站穩了腳跟,還在新大陸打出自己的江山,為一百多年後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感恩節和印第安人

感恩節和印第安人沒什麼直接關係。只是由於第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有印第安人參加,而且,印第安人的的確確曾給予英國新移民極大的幫助,所以,很多人總是把感恩節和印第安人扯到一起。清教徒舉辦第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對印第安人是表達謝意,很難上升到感恩的高度。

1620 年英國清教徒來到普列茅斯的時候,當地的印第安人不是很多。這是因為1614年曾有一批英國探險者來過馬薩諸塞灣區,他們把能夠抓到的印第安人抓來當奴隸賣了,留下的天花病毒將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的印第安人消滅得所剩無幾。可是,這些清教徒好像並不清楚這碼事,心裡還一勁兒犯嘀咕,從英國跑到人家的家園來逃難,占人家的地盤,人家能答應嗎?所以,一開始,清教徒們最擔心的就是印第安人會不會襲擊他們這些不速之客。

轉過年的3月16日,一個印第安人突然出現在普列茅斯定居點,清教徒們嚇了一跳,以為下戰書的來了,讓他們又下了一跳的是,這個印第安人張口說英文。好在他說的是“歡迎”(Welcome),才讓清教徒們放下心來。原來,這個名叫Samoset的印第安人跟曾來北美海岸打魚的歐洲船員學了幾句英文。沒過幾天,他又帶來一個英語說得更好的印第安人,這個叫作Squanto的印第安人曾經作為奴隸被帶到西班牙和英國,在英國學會了英語。

Squanto這人不但不記仇,反而非常熱心地幫助英國新移民。這是什麼精神!?整個一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的光輝形象嘛。據說,他手把手地教這些新移民怎樣種莊稼,怎樣識別草藥和有毒的植物,怎樣打漁摸蝦,以及在新大陸的生存之道。他還幫助清教徒同普列茅斯定居點最近的印第安部落--the Wampanoag談判達成和平共處協議,使清教徒們獲得十多年和平發展的機會。很多歷史學家都給予Squanto很高的評價,可以說,Squanto這個人的出現,對於清教徒在新大陸站住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年,新移民忙完秋收之後,都咧嘴笑了。豐收了,怎麼也該慶祝慶祝吧。於是,威廉·布萊福特發話,選個吉日良辰,把Squanto和其他印第安朋友請來,咱們好好地吃一頓,謝謝人家幫忙。Squanto來了,印第安首領Massasoit帶着九十個弟兄也來了,大吃大喝三天,共慶豐收。這個吉日良辰,就是後來的感恩節。這一天大約是在十月中旬,現在沒人能夠考證出它的確切日子,但它絕不是十一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四。

這次活動雖然號稱“感恩節”,但感恩的意味遠不如慶祝豐收的意味。第二年收成不好,“感恩節”慶祝活動就沒舉行。第三年遇到大旱,威廉。布萊福特選了個日子要求全體新移民絕食祈禱一天,還真靈,第二天就喜逢甘露。這一年的收成又不錯,為了慶祝豐收,當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又舉辦了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照例是大吃大喝一通。後來的感恩節慶祝活動大都是隨機的,有了什麼值得高興的事,全體同胞聚在一塊兒,弄個儀式,把成績歸功於上帝,叩首謝恩。這種做法,實際上還是沿襲了基督教的文化傳統。

由於第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有印第安人參加,更由於清教徒的第一次豐收是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取得的,有些人往往想當然地以為感恩節是清教徒向印第安人表達謝意的紀念日。儘管清教徒同印第安人有過短暫的和平共處時期,但是,還沒等感恩節成為傳統節日,清教徒們已經對印第安人揮刀相向了。

隨着越來越多的英國清教徒為逃避宗教迫害跑到馬薩諸塞灣區定居,和印第安人爭奪土地的矛盾終於浮上水面,這一矛盾最終導致清教徒們反客為主。

照理說,清教徒跑到人家印第安人的地盤上建殖民地,設土圍子,人家沒說什麼,不但沒把你當成外來侵略者,反倒像對待搬來的新街坊一樣熱情幫忙,你怎麼着也不能生出鳩占鵲巢的壞心眼兒吧?在這方面,如果能跟人家印第安人學學,聯合國的和平目標早就實現了。不幸的是,英國殖民主義者不這麼想,他們覺得印第安人傻,文化落後,白撿的便宜不占白不占。你印第安人不是沒把自己的土地插上地標畫上地界用法律的形式證明是你的嗎,好,那咱就撒開了跑馬占地,連你們家門口都給占了,叫你乖乖地滾蛋。這種做法,連一些第一批來的清教徒都看不過去了,提出反對意見。結果,這些人反倒被踢出教會:好你個內奸,跟異教徒穿一條褲子,階級立場站哪去了?

就這麼着,清教徒們一手拿着聖經,一手拿着洋槍,開始從沿海地區向內陸武裝掃蕩。聖經給了他們精神力量,洋槍則保證了他們無往不勝。印第安人無不望風披靡,抓住年輕的身強力壯的,留下活口給咱當奴隸幹活兒,其他的人,甭廢話,格殺勿論。

當年鬼子進村都還是提心弔膽的,瞧人家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大地就顯得大氣多了,縱橫馳騁,肩負上帝賦予的歷史使命,開疆拓土。可是,也有的印第安人,腦子就是不開竅,對殖民主義的宏偉計劃就是不理解,所以,在行動上就不配合。

1633年,在康涅狄格河谷地區的印第安部落—The Pequot Nation,竟敢自恃強大,頑固抵抗。那好,咱給你點兒厲害看看。要說打仗,還是人家英國人厲害。印第安人落後啊,沒什么正經打仗的經驗啊!這不,沒幾個回合,就叫人家打得稀里嘩啦。英國人這回又樂了,這回不是莊稼豐收,而是俘虜大豐收。當時正是奴隸貿易火的時候,抓奴隸賣可比種莊稼好賺錢。所以,所有婦女和十四歲以上的孩子全都抓起來當奴隸賣,剩下的一律處死,一了百了。

殺人殺多了似乎上癮。1641年,荷蘭殖民地曼哈頓的首領倡議設立人頭獎,看誰砍下印第安人的人頭最多。英國清教徒積極響應,於是,英荷兩國殖民者合兵一處,在新英格蘭地區逐村掃蕩印第安人,在一次重大勝利之後,曼哈頓教會提出再過一次“感恩節”。除了例行的大吃大喝外,他們在曼哈頓的大街小巷玩起踢球的遊戲,那些球都是印第安人的腦袋。

如果非說感恩節和印第安人有什麼干係的話,那就是每逢他們取得屠殺印第安人的“重大勝利”後,經常會舉辦“感恩節”慶祝活動。北美大陸上的歐洲殖民者同當地印第安人的關係除了早期那段短暫的和睦共處外,基本上一種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您可能會問,清教徒剛來時,Wampanoag部落的印第安人不是非常友好嗎?第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他們不是也參加了嗎?您要想找到答案,最好看看馬基亞維利的《君主論》,歐洲人倡導的現代文明只強調永恆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朋友。Wampanoag部落的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擴張中也沒逃脫被消滅的命運,Wampanoag部落頭人的腦袋被砍下來掛在普列茅斯的一個旗杆上長達二十四年。

說感恩節是新移民對印第安人的幫助表示感謝而設立的節日,至少是忽略了這段歷史。有些中國人存在這種誤解,則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知恩圖報的觀點來想當然地詮釋感恩節造成的。它不但忽略了美國早期歷史,也辜負了黨多年來的教育和培養。您要是個黨員幹部,工作做出了成績,記者採訪,您能不把自己的成績歸功於黨,而歸功於黨外人士(即使他真幫您搞出了成績)嗎?當然,有些人覺得印第安人今日的狀況可憐,把感恩節和印第安人聯繫起來,這種願望不能不說是善良的,但是,歷史無法改變。

看看美國早期歷史,可以多少了解一些現代文明的本質。要說這清教徒,在英國也屬於弱勢團體,受壓迫,受迫害,挺可憐的,怎麼跑到美洲來,對比他們更弱的印第安人出手就那麼狠呢?人家是招你惹你啦?想當初您在英國受欺負的時候,心裡不好受吧,您跑出來了,跑到美洲來欺負人家印第安人,您怎麼不想想人家印第安人的感受呀?《聖經》上不是說了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人怎麼就這德行啊?咳!

早期的殖民者過感恩節,感謝的是上帝給了他們傳播文明的歷史使命,所以,他們能夠心安理得地屠殺印第安人。可能,他們確實認為這樣做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儘管用現在文明社會的價值觀來衡量,他們的做法無疑是不人道的。西方文化很少強調人與人之間知恩圖報,更多的倒是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因此,設立感恩節的初衷完全沒有向印第安人表達感恩的意思,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屠殺印第安人時毫無愧色的原因。

感恩節的歷史

自從1621年清教徒在普列茅斯舉辦的第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後,不管是慶豐收也好,慶勝利也罷,感恩節活動時常舉行,但就是沒個准日子。美洲大陸光英國的殖民地就有十三個,全都自治,誰聽誰的呀?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家信的都是一個共同的上帝。後來,有些殖民地政府就立法規定慶祝感恩節。不管怎麼說,能有今天不容易,咱要感謝上帝!

美國獨立後,華盛頓總統曾發布法令,規定感恩節,以感謝上帝,激勵人們繼承祖先的開拓精神。但是,礙於各州強調各自的主權,感恩節未能成為全國性的節日。

感恩節最終成為全國性節日應該歸功於薩拉·黑奧(Sarah Josepha Hale)。作為雜誌編輯,薩拉為使感恩節成為全國性節日奮筆疾書,奔走呼號凡40年,終於促使林肯總統發布法令,規定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為全國性的感恩節。雖然,林肯以後的各位總統都蕭規曹隨,但感恩節的具體日期仍出現過變動。直到1941年,羅斯福總統簽署國會提交的一份提案,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的感恩節才最終正式成為全國性的法定節日。

以上所講,都出自正史。關於感恩節的起源,還有一些野史傳聞。一說是1620年那個嚴冬,清教徒們饑寒交迫,快要撐不住的時候,來了一群火雞,解了他們的饑荒,救了他們的命。按說,火雞也可以說是有恩於他們了。可我有時想不通,美國人在感恩節時幹嗎專吃火雞呢?這不是有點兒“恩將仇報”嗎?

每當過感恩節的時候,我總會想起它的來歷,也就不免想起生活在保留地中可憐的印第安人。雖說過感恩節已成為一種民俗,但每當看到商店裡一堆堆火雞的屍體,我總會聯想起印第安人,想起歷史上的那一幕。社會達爾文主義,“白種人的負擔”,殖民主義意識形態,等等,等等,會不請自來,引起我對歷史的思考。正像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寫,“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我知道很多印第安人過感恩節的時候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台海近況的分析和應對 (三)
2004: 一個小測驗
2003: ZT:斯人寂寞——聶紺弩晚年片斷 (1)
2003: 斯人寂寞——聶紺弩晚年片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