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骆明庆 :一代不如一代?
送交者: Viewer 2009年11月18日01:22:02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以同出生世代成为大学生的比例来看,1940和1950年出生者分别只有3.7%和8.3%有机会成为大学生,1960年和1970年出生者念大学的机会仍然只有9.4%和15.1%。大学教育扩张之后,1980年出生者上大学的比例终于提高至30%。换言之,不同世代的大学生,相对于同世代人口的“菁英程度”其实是有极大的差异...我们有什么理由以为现在的大学生能和前人脑海中的理想大学生的想像相同。

一代不如一代?

作者:骆明庆  
2009-11-16 17:06:35  
———————————————
->[ 右派网 
http://www.youpai.org ]



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份子,个人不等于社会,如果个人只透过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去理解社会,并以过往的“美好”经验,对下一代做出评价,难免就在无意间产生误差。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十几年前龙应台“野火集”中批评的“幼稚园大学生”和最近关于“草莓世代”的种种描述,都是类似的说法。连结小帮手

这两个月,网路上广泛流传转寄的一篇李家同教授题为“大学生知多少?”,附标为“米开朗基罗是忍者龟,戴高乐是一种积木”的文章,也隐含了“一代不如一代 ”的感叹。李教授以大学生对“三十个名词”的认识来衡量他们的“人文素养”,发现学生不但答对不到三分之一,且出现许多“荒腔走板”的答案,而得到现在大学生人文素养低落的结论。

问题是,这样对“现在大学生”和“过去大学生”相当不同的“观察”,真的足以构成“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吗?换个角度问,有什么道理,现在的大学生会和数十年前的大学生相同呢?即使假设这“三十个名词”真是“当年”大学生都熟知的“人文素养”,经过了数十年的时代演变,如果现在的大学生还拥有和以前的大学生完全相同的“通识”内涵,表示社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才正是我们该忧心的吧。

那么,不同世代的大学生,有什么基本的不同呢?以同出生世代成为大学生的比例来看,1940和1950年出生者分别只有3.7%和8.3%有机会成为大学生,1960年和1970年出生者念大学的机会仍然只有9.4%和15.1%。大学教育扩张之后,1980年出生者上大学的比例终于提高至30%。换言之,不同世代的大学生,相对于同世代人口的“菁英程度”其实是有极大的差异,1970年代之后的变化更是快速,我们有什么理由以为现在的大学生能和前人脑海中的理想大学生的想像相同。

其次,解严前后年轻人的生活空间其实已经起了相当大的变化。对一个戒严时代的大学生而言,由于整个社会的相对封闭,年轻人的休闲活动其实相当单调,部分大学生当然有时间花在和这“三十个名词”相关书籍的阅读上,当时的“人文素养”其实有其不得不然的因素。解严之后,社会更趋多元化和网路世界的普及,使得大学生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自然和上个世代完全不同,不认识这“三十个名词”,充其量只能说明各世代之间的“不同”,与人文素养的高下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那么,这一代真的会不如上一代吗?这其实是个有趣的问题,上一代或上面几代当然有发出这种感叹的理由与心理背景。但是如果我们比较这一代父母和上一代父母的环境,这一代学生的父母不但教育程度和家庭所得较高,加上生育数目的减少,父母对这一代学生人力资本的投资应该远比上一代多,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这一代会不如上一代呢?



--原载:《意识形态咖啡》,2009-11-12
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113105.html


———————————————
->[ 右派网 
http://www.youpai.org ]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恐怖分子William Ayers夫妻高度赞扬奥
2008: 吴京华,你是一个时代的孬种!
2004: 丁玲与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