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茨堡印象 |
送交者: 七稜鏡 2024年08月14日08:47:50 於 [攝友部落] 發送悄悄話 |
薩爾茨堡是莫扎特的故鄉,也是電影《音樂之聲》的外景地。從慕尼黑到薩爾茨堡,車程僅一個多小時。區間列車每半小時就有一次,覺得很像乘地鐵。 過邊境時毫無跨國界的感覺,一會兒就到了薩爾茨堡,火車站很新很現代。 火車站廣場有公交到老城,不過步行只需十幾分鐘,而且途中順道經過米拉貝爾宮和花園。“米拉貝爾”是意大利女性名字,意思是“驚人的美”。米拉貝爾宮在1818年的一場大火嚴重損毀,僅剩大理石樓梯和大廳。修復後 修復後成為薩爾斯堡市政廳,大廳對公眾開放,市民喜歡在這裡舉行婚禮。 電影《音樂之聲》也曾在此取景。電影中,瑪麗亞帶着七個孩子,圍繞花園中心的噴泉載歌載舞。 孩子們把玫瑰山的石階當作音階,並唱着那首"Do-Re-Mi“ 歡蹦雀躍。玫瑰山其實只是個小高地,是遠看城堡的好地方。風和日麗時,明朗清新,就像莫扎特的音樂。 遊客到此多半會在園內小徑旁長凳上歇息一會兒,享受片刻的寧靜。 花園右後方有個侏儒雕塑園,裡面有十來個形態各異的石侏儒。通往園子的小橋頭還有兩位扼守,互不買賬,虎視眈眈,磨拳擦掌。讓人忍俊不禁。 從米拉貝爾花園出來,西行150米左右,穿過馬路就到了莫扎特故居。一棟不起眼的小樓,與莫扎特出生地相比,顯得更安靜。 莫扎特一家1773年搬進了這幢兩層八個房間的住宅。從房間擺設看,家境應該不錯。 1996年,市政府將這裡設立為薩爾茨堡的第二座莫扎特博物館(另一座莫扎特博物館在糧食胡同的莫扎特出生處)。博物館的收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莫扎特使用過的的古鋼琴。 莫扎特於1756年出生於薩爾茨堡一個音樂之家,5歲便開始作曲,並演奏大鍵琴和小提琴。7歲隨父親在歐洲巡迴演出。11歲就完成了幾部小歌劇。16歲時便成為薩爾茨堡市管弦樂隊的指揮。由於他與薩爾茨堡大主教不和,後來去了維也納發展。下圖是他在維也納寫給他父親的信。 莫扎特會多種樂器。他最擅長鍵盤樂器,能出色地演奏鋼琴,大、小鍵琴,管風琴。他對小提琴、中提琴也有很深造詣。故居內陳列了他使用過的小提琴和中提琴。 從作品的曲目種類和數量可見他的多才多藝。短短35年,他創作了600多部音樂作品,其中大型作品有20多部歌劇,50首交響曲,27首鋼琴協奏曲,7首小提琴協奏曲,23首弦樂四重奏和五重奏,4首圓號協奏曲,2首長笛協奏曲。故居收藏了他的第35號哈夫納交響曲的手稿。 他的單簧管協奏曲、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已經成為世界音樂的經典,許多音樂會的保留曲目。許多著名演奏家和樂團錄製了他的全套鋼琴曲和小提琴曲,有些還多次錄製。 從莫扎特故居向西南百餘米就是橫跨薩爾茨河的步行橋 Marko-Feingold-Steg。駐足橋上,遠處山頭城堡、中間教堂穹頂、近處河濱街道,構成一幅絕佳畫面。此橋原以奧地利著名畫家漢斯·馬卡特 Hans Makart命名。2020年市議會通過決議,將大橋改名為馬爾科·法因戈爾德橋,以紀念薩爾茨堡猶太社區主席馬爾科·法因戈爾德。二戰期間,馬爾科·法因戈爾是猶太人逃亡組織 Bricha(希伯來語:逃亡)的核心領導之一,幫助了約 25萬猶太人逃亡到巴勒斯坦。 走過橋就到了糧食胡同,老城中最有名最熱鬧的街道。兩側都是精品店、禮品店、餐廳、酒吧。許多商店在門上方懸掛了代表自家商品或服務的圖標,各具特色,方便了顧客。 糧食胡同9號是莫扎特的出生地,也是莫扎特博物館。雖然館內沒多少音樂家生前的文物,館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卻不小。走進大小店鋪,以莫扎特"冠名"的商品比比皆是。工藝禮品、糖果糕點外包裝都是莫扎特的頭像或名字。街上的"莫扎特"咖啡館是全城的招牌店,門口甚至有紅地毯。 從糧食街沿河向東走,不遠處是莫扎特廣場,廣場中央是莫扎特紀念碑。 薩爾茨堡內城區不大,莫扎特廣場往南百米就是大教堂廣場, 薩爾茨堡大教堂始建於八世紀,因戰火毀壞多次重建,最後一次重建在17世紀下半葉。莫扎特出生時在這裡受洗禮,後來他成為了教堂的管風琴師,每周日在這裡為晨禱演奏。 上圖是莫扎特當年使用過的管風琴,依然保存完好。環繞唱詩班兩邊,還有一組管風琴(下圖)。 據說聖誕歌曲《平安夜》的作者約瑟夫·莫爾的出生洗禮也是在這裡。199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大教堂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走進大教堂,第一感覺是素淨的淺色調,讓人感到寧靜安詳,沒有其他大教堂的金碧輝煌。旁邊幾個耳堂的牆幾乎全白,不是耀眼的雪白,而是柔和的乳白。與牆同色的雕飾非常精緻素雅。特別是穹頂上的精細花紋和天使浮雕,與四方梯形的彩色壁畫互相襯托。 出了大教堂,繼續往南就到了卡比迪廣場。因為廣場上的 Goldene Kuge,也有人稱其為大金球廣場。大金球上有個人,遠望城堡。廣場地上畫了一張巨大的國際象棋棋盤,棋子有一尺多高,要雙手才能挪動。 卡比迪廣場位於大教堂和城堡之間,從廣場可以看到登山纜車軌道。軌道很陡,最大坡度達62%。 站在城堡牆下,有點高大壓迫感。灰白色的外牆沒什麼裝飾或點綴,牆上的炮眼讓人聯想到當年的戰爭場面。 在城堡大廳溜達時,突然見到一隻鴿子停在外面窗台上,似乎在俯瞰整個城市。我上前隔窗舉起相機,它也處之泰然。 除了米拉貝爾宮和花園,儂山修道院是電影《音樂之聲》的另一故事發生地。現實中的瑪麗亞在到少校家當家庭教師前,就是在這裡做實習修女。據說戰後她還重訪了這所修道院。 從城堡向東,沿着曲折的小巷,拾級而上數百米,盡頭出現了儂山修道院的前門。四周安靜異常,悄無一人。 修道院內部不對外開放。據說當年《音樂之聲》的攝製組曾希望可以進入修道院內拍攝,但未被允許。在當今的喧囂浮華時代,能守住這份清靜,實屬難得。 |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