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冤案
我们先来看近年一篇小学课本里的课文:
五年级课外阅读:小麻雀的冤案
小麻雀是一种很可爱的鸟。①它在屋檐下和树上做巢,与人为伴。它聪明伶俐,不娇嫩,适应【yīnɡ yìnɡ】性强。心理学家波尔特曾进行过动物智能测试,发现麻雀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与猴子相近。一位麻雀研究者捕捉了820只麻雀,发现被第二次捕捉到的只有26只,这说明它们是很会吸取教训的。小麻雀很有情义。雌雀生蛋孵育,雄雀则辛勤觅食喂养。有一次,一个英国研究者发现有一窝小麻雀都会飞了,公雀还是不停地往窝里送食。往窝里一看,发现一只小麻雀被一根纱线绕住了脚,公雀为了这个不幸的孩子,天天不辞辛劳,一次次为它喂食。
但是,麻雀不但讨人喜欢,还受到许多冤屈。在人类的历史上,它曾多次遭受过灭顶之灾,差一点被斩尽杀绝。
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发动了声势【巨大 浩大】的除“四害”运动。“四害”中就有麻雀。将麻雀定为敌人,是认为它们专门吃粮食。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1958年4月27日、28日,上海百万市民倾城而出,向小麻雀们宣战。人们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放鞭炮,有的大声呐喊,麻雀吓得乱飞,成了” “,飞累了纷纷倒地。只一两天工夫,就有32万只小麻雀在上海“遇难【nàn nán】”。同一时间里,北京人灭掉了40万只麻雀。
但是,不久人们发现,树上的虫子多了起来,绿树的叶子变得支离破碎。庄稼地里的小虫也多了起来。粮食减产了,棉花也歉收了。没过几年我国政府就不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了。
麻雀究竟是有害还是有益,是害多还是益多?这些问题引起了一些生物学家的深思,他们开始深入地研究麻雀的功过来了。
科学家们捕捉了一些麻雀进行解剖,看看她们究竟吃些什么东西。研究发现,麻雀在春夏时节喜食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极其幼虫。秋冬时节,多食粟、稗、杂草种子,如狗尾草、牛筋草等的种子。在育雏期间,食物中的昆虫占50%,谷物占30%,杂草占20%。更仔细的研究表明,一只麻雀全年吃2.7公斤食物,其中害虫占35.5%,益虫占2.5%,蚯蚓占2.0%,中性虫占5%,谷物占9.5%,杂草种子占43.5%。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麻雀对于消灭害虫、减少杂草是有贡献的。它不是人类的敌人,它功大于过。把它当成敌人,赶尽杀绝,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为害虫们的横行【创造 建造】了条件。
小麻雀的冤案是发人深思的。
1. “√”选择文中的四个【 】内适当的词或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在第二段的“ ”处填上合适的成语。
1955年,毛泽东亲定的“农业40条”(即《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的第27条规定:“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者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由此,麻雀与其他“三害”一起,被判极刑。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场被后人称作“人民战争”的除四害运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迅速席卷中国大江南北。其中,作为“四害”之一的小麻雀,更成为城乡群众倾力“围剿”的对象。据不完全统计,仅1958年一年,全国就有两亿多只麻雀被消灭。
人们无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尊重科学,忽视生态平衡,必然要受到惩罚。在动员全民扑灭麻雀之后,由于缺少了抑制条件,1959年春夏,上海、扬州等城市树木害虫大发生,有的地方人行道树的叶子几乎被害虫吃光。生物学家更加强烈要翻麻雀冤案。#
1959年11月27日,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就麻雀问题写了一份报告,说:“科学家一般都认为,由于地点、时间的不同,麻雀的益处和害处也不同;有些生物学家倾向于提消灭雀害,而不是消灭麻雀。”两天后,毛泽东批示:“张劲夫的报告印发各同志”。 196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虫’。”
林地的过度砍伐以及过量使用杀虫剂,又给剩余麻雀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我国不得不从苏联进口麻雀。“麻雀冤案”早已“平反”。2000年8月,麻雀还被国家林业局组织制定的《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照片摄于安大略省于人村,文字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