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右曝光(ETTR)和ISO Invariant的體驗 |
送交者: dan7901042 2016年12月16日14:08:27 於 [攝友部落] 發送悄悄話 |
我想許多朋友和我一樣知道在數字攝影中提倡的所謂“向右曝光”原則 (英文是Exposing to the Right,一般縮寫成ETTR)。其大概意思是在決定曝光量時應儘量加大曝光量值使得直方圖(histogram)的右端儘可能貼近右邊的極限(但絕對不能溢出),如果結果有些過亮,則可在後期把它調暗。向右曝光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的支持,它首先是由今年5月去世的風光攝影大師Michael Reichmann在2003年提出並得到Photoshop和Camera Raw的軟件開發者Thomas Knoll的支持。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維基百科有關的解釋: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posing_to_the_right 我在攝影中一直試圖遵循這個原則,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一個困難是因為要提前設定曝光量,很難保證其結果的直方圖不溢出,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照完一張後察看一下直方圖,如果溢出了就減一點曝光,如果離溢出差的太遠就加一點曝光。在拍風景時如果用三腳架,向右曝光不難實現,因為除了構圖我們主要考慮的是如何用光圈控制景深,這樣就可以相對自由地用速度來“向右”推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困難是在拍運動物體時(包括動物,體育,等),因為我們面臨的限制太多,比如我在照鳥類時,因為鳥的動作很快,快門速度就至少要在1/1000秒以上,而sigma 1500-600 mm在600mm附近的最大光圈也只有F/6.3,可以選擇的光圈和快門組合十分有限。也就是說在很多情況下光靠調整光圈和快門是無法實現向右曝光的,這時應該怎麼辦?傳統的做法是提高ISO值直到達到向右曝光的目的。這麼做的理由如下:數字式相機在攝影中得到的真實圖像信息完全是由光圈和快門的設定決定的。這些由模擬信號表達的信息本身包含了一定的噪點(來自光子輻射的量子性質,即間斷和隨機性),被稱為“攝入噪點”(shot noise)。在把這些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前要根據當前的ISO值加以放大,而在放大的過程中這些攝入噪點也被放大了。接下來被放大後的模擬信號被轉換成數字信號保存起來。在轉換的過程中由於電子干擾又會引入新的噪點,被稱為“讀入噪點”(read noise)。這種噪點的大小與ISO值或者放大的倍數基本無關。最後的影像結果是由放大後的正常信號+放大後的攝入噪點+沒被放大的讀入噪點組成,而放大後的正常信號讓畫面整體亮度提高使得讀入噪點的影響幾乎被掩沒掉。如果不加大ISO,不讓信號在轉換前被放大,而是在後期用軟件來放大,得到的結果將是由放大後的正常信號+放大後的攝入噪點+放大後的讀入噪點組成,這樣讀入噪點在整個畫面的影響就增大了。近幾年,另一個概念“ISO Invariant”(ISO恆定性)又流行起來。根據這種概念,某些新設計的相機設法減小在讀入時的電子干擾,使得讀入噪點幾乎為零。這樣一來,在相機里通過提高ISO把信號放大,和先用低ISO拍攝,再在後期調亮的結果就差不多了,都是由放大後的正常信號+放大後的攝入噪點組成。 在下面的這張圖里(來自“Improved Photography” http://improvephotography.com/34818/iso-invariance/)左右兩邊分別顯示了典型的非ISO Invariant相機Canon 5D III,和典型的ISO Invariant相機Fuji XT1在作高ISO與低ISO+後期加亮結果的比較(每張圖的右下部分是ISO 3200下的結果,左上角是先用基礎ISO(佳能的ISO100,富士的ISO200)再在後期把亮度調到在ISO 3200相似的程度。可以看出5D III的結果很差勁,略帶紫色的噪點應該很大程度上是由被放大的讀入噪點組成的,而富士的結果就很令人滿意,幾乎看不出差別。
我新買的尼康D7200根據DPReview的說法也是典型的ISO Invariant相機。我雖然覺得這對我拍鳥應該很有用,但從未敢去“以身試法”。在上周末雪地拍鳥時卻意外地被動嘗試了一下ISO Invariant法則。我當時正在拍雪中的天鵝,設定的快門為1/1250s,光圈F/8,ISO400。忽然一隻雌性cardinal飛到我附近的樹枝上。我來不及改曝光量,只好掉轉相機硬着頭皮拍下去。因為它在樹影下面,感覺低了兩檔多。連照了幾十張後,想看看效果,只見後屏幕上一片灰黑,直方圖也是一根小棍。回家後在Adobe Camera Raw(ACR)里打開,把曝光量加了2.45檔,竟沒有看到太明顯的噪點!果然跟ISO1600的噪點情況差不多。下面是改變前後的截屏:
以下是100%比例的截圖:
從100%比例下看加大曝光量後,噪點的增加很有限。經過簡單的去噪、銳化,這張照片就變得能要了。 需要說明的是一個相機是不是ISO Invariant並不能成為判斷它是不是好相機的標準,只是一個我們需要注意的性質。我的一個國內的朋友今年夏天來美旅遊順便來看我,我試用過她帶來的一台5DIII,感覺它的成像質量非常高,特別是在低光高ISO的情形下。她的確說過在低ISO下,比如ISO100、200下需要小心不要嚴重曝光不足。我覺得向右曝光還是王道。ISO Invariant對我拍鳥的最大方便是給了我更多的自由度。此外我還可以想象在拍日出日落前後的夢幻時刻時這種方法可以更好保持天空亮部的層次:如果根據亮部曝光然後在後期在暗部局部提亮,就比在拍攝時用ISO調整整個畫面的亮度有更大的自由。此外很多人談到ISO Invariant相機在拍攝星空時很有用。 這麼做的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很難在拍攝後察看結果或是用後屏幕取景和聚焦。 另一個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的討論都是在以下的兩個前提下進行的:1. 照片必須存成Raw格式,2. 後期的編輯必須是在支持直接編輯Raw文件的軟件上進行,比如Lightroom,ACR或者是相機廠家提供的Raw編輯工具,比如尼康的NX2。一旦進入了非Raw格式的環境,比如Photoshop的RGB 8 bit格式,上面的討論就都不成立了。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5: | 日落後的美麗(密西根湖,芝加哥) | |
2015: | 湖畔秋色 康州即景 | |
2014: | 原來…… | |
2014: | 河邊房的景覌 | |
2013: | 小松鼠(4) | |
2013: | 【最後的愛... ...】 | |
2012: | 領導的2011年 | |
2012: | Nikon D5200 或 D600 ? | |
2011: | 無邊的風景 | |
2011: | 瀟湘風雨情之夢中的鳳凰(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