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楊閒士9264
萬維讀者網 > 攝友部落 > 帖子
我和攝影六十年
送交者: 晚成 2018年01月05日09:39:31 於 [攝友部落] 發送悄悄話

       我和攝影六十年
    
    《我和攝影六十年》其標題並不十分切貼,因為攝影是我的業餘愛好,這一愛好雖然伴隨我幾乎一生,組成我人生經歷一部分,但我象芸芸眾生的大多攝影愛好者一樣,對攝影沒有作過真正的貢獻,祇能藉助“我和攝影六十年”,作為我回憶錄的一部分。
    
    攝影 - 定格的紀憶,我一生的愛好
    
    我最早對攝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童年時代兩張照片。一張是我大哥結婚時我當小儐相,其時正好抗戰勝利,我比大哥小十六歲,1946年我才五歲多,想當年我也算是小小帥哥一個,於是被選中當我哥的小伴郎,正式稱謂“小儐相”。那時拍婚照也是橫一張豎一張拍了無數,印樓想多賺點錢,其中一張是同嫂子娘家方選的小伴娘倆人單獨拍的一張“婚照”,可惜幾經搬家己找不到照片了。另一張是1947年我父親五十大壽,我的父親和母親,以及三個姐姐和我,在杭州西湖三壇印月,一個陳列着全套紅木家具的客廳里,由攝影師拍攝的,至今還保存着完好照片,七十多年後的今天,掃描了當年的合家歡樂的情景。照片清晰,神態自若,那些年正是我父親在事業上的上升期。
    
    圖1.一九四七年父親五十歲生日在杭州三壇印月合影
    
    1958年我考入南京大學氣象系,直至1960年我爸給買了我一生中第一架照相機,我開始對攝影有了更濃厚興趣,在以後將近六十年的時間裡,我拍的許多照片,定格了不少人事和景象,成為我永恆的紀憶。
    
    我的第一台相機是大躍進產品,仿造徳國30、40年代的倈卡(Like)相機,國內能仿製也算相機研發製造上一次“大躍進”。這稱為“上海58-II”相機的參數如下:速度有B門、丅門,從1秒到1/1000秒,光圈是3.5到16,快門是帘布式,雙重重合式自動測距,膠卷是所謂135即分裝在膠卷盒內,(有36張、24張甚至12張一卷的規格),每張尺寸是36毫米X24毫米,當今全幅數碼相機的傳感器也是36mmX24mm,大概考慮到兼容性。上海58-II的價格不菲260元一台,1963年我大學畢業後月工資才每月56元,這相機價將近我五亇月的工資。
    
    圖2上海牌58-II型相機
    
    不過父親為我買了相機,並不給錢買膠卷和沖洗印製照片,一卷黑白膠片約二元,還是國產的上海牌,若買進口的柯達膠卷更是貴得離譜。沖洗膠卷少說也在五六角一卷,當時上海一家叫“科藝”的照相器材公司,沖膠卷分一般沖洗和微粒沖洗,選擇微粒沖洗就得一 大小,洗印照片不放大也就是24mmx36mm。


1960年攝影菜鳥起飛了

    
    我拍攝的第一卷膠卷是36張,沖印出來的第一批照片是14張。沒有出圖片的24張底片簡直是慘不忍睹。從此開始我的“攝影生涯”,攝影菜鳥起飛了。
    
    我的第一亇攝影啓蒙老師是我一位堂兄,他當時在有品牌知名度的上海皮鞋廠工作,兼任出口皮鞋樣品的攝影師,他使用倈卡和羅萊等德國名牌相機,他有時到我家裡拍照,有時帶我和我的大學同學到公園去外拍。有幾次到他廠里暗室里學習放大,以後我給妻拍的照片,質量高的都在他暗室里完成的。 
    
    學習攝影初期,很少有拍風光片,䑅卷和照片沖印放大都很貴,留下風光照很為稀少,好的很難找到,下面這風光張照片當年沒有放大,僅和底片一樣尺寸 24mmx36mm,現在掃描放大已無清𥇦可言,也是為了記錄當年拍攝風光片的水平。
    
    圖3龍沙公園的小艇
    
    大學時期攝影活動
    
    雖然身在大學,對國內外攝影各流派各名家知之甚少。但是國內還是有少數幾位攝影家為我所欣賞的。如被稱為“中南海紅牆內攝影師”,當時在攝影界裡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呂厚民是其中的一位。吳印咸是老一代攝影家,曾任北京電影學院付院長兼攝影系主任,後任中國攝影學會付主席,當時有一幅《白求恩大夫》攝影作品,記錄白求恩大夫在抗戰前線的破廟里為傷員做手術,非常傳神。吳印鹹的《攝影構圖原理》作為精裝本上下兩冊出版,國內少有的攝影著作,出於對他的敬仰,我還是買下了這套書,確實對我以後攝影構圖邦助不少。
    
    圖4箸名攝影家吳印咸1939年作品:白求恩大夫
    
    國內每年都開全國攝影展覽會,屆時凡假期在上海就必去上海美術舘參觀,後來畢業後有機會去北京出差,就必定去北京美術舘觀看。題材卻相當貧乏,經典的是往往農婦抱着一大捆麥穗,工人手持鋼扦在煉鋼。幾位御用攝影師的領袖活動的大照片,總能在歷次影展上看到,千遍一律的雷同。堪稱全國攝影展其水平大約相當於現今拿着數碼機的人一半以上人都可達到。
    
    大學期間學習壓力很大,鮮有時間去認真地拍照,大多記錄一些學生日常生活的照片,而且我這一生生活過許多不同的地方,幾次搬家這些照片都很少保存下來。那時大學生擁有一台相機很少,因此拿着相機在校園裡拍照既不多也很低調,不像當下的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有幾亇還自認為拍照水平很了不起,想弄個頗有幾分顏值女朋友,攝影就成為撩妹的武器之一。
    1960年攝影菜鳥起飛
    圖5南京大學東南大樓1958級大氣物理專業全體,前第一人為作者
    
    給我女朋友拍照片
    
    我和女朋友(即後來的我妻)在大學期間關係好好停停,停停又好好,終於在1963年畢業後馬上確定了戀愛關係,那時男女確定了這種關係,就等於訂婚。但此刻卻面臨畢業分配帶來的分居二地後果。我在即將分別的前夕,在上海為她拍攝的幾張照片,是我有了自己照機以釆“最佳攝影”。她去了湖南省零陵地區氣象台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派性鬥爭,城頭経常變換大王旗,我妻那一派被打敗,在外流亡了一段時期,後二派在“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下聯合了。回單位後,發現她的宿舍被打砸搶過,劫後驚現這幾張“最隹攝影”被撕,並被“展覽”,標題為“請看資產階級臭小姐”(其實她父親是醫生),這就成了我的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亇人攝影展”。我妻好心痛,仔細用膠水粘了起來,現在掃描後的照片還能看到撕過的痕跡。
    
    
    
    
    圖6,7,8,9在1963年夏秋之交在上海同女友惜別前夕留影
    
    大學畢業後和“文革”前攝影活動
    
    大學畢業後分配在瀋陽中科院林業土壤研究所,1965年春節我的第一個探親假,回到上海發現我父親又為我買了一架上海4A 120雙鏡頭反光相機(後稱“海鷗4型”),75mm焦距、使用f/3.5,速度1秒-1/300秒,旋鈕輸片,自動停片,基本上達到了德國產祿萊福萊(Rolleiflex)相機50年代初期的水平。業餘甚至小報專業記者都用,質量還可以,價格比上海58-II相機要便宜一半以上,因為底片尺寸60mmX60mm較大,印出照片夠大不須放大也能看淸楚,當時投放市場很受歡迎。那台58-II上海牌135相機在1970年也到了壽終正寢,其帘布式快門出現霉點(或蛀點),拍出的底片竟呈現白點斑斑,於是用了十年後終於丟棄了。
    
    圖10海鴎4A型雙鏡頭反光照相機
    
    當年祿萊福萊相機被當作記者機用,相當普遍。我們在街上背着祿萊福萊的山寨-海鷗4型,在公園裡裝腔作勢對着美女創作着“作品”,於是當記者的的感覺就來了,那怕是山寨。在以後的20年中我一直背着海鷗相機,記錄了多個方面的人生。
    
    圖11海鴎4A型相機成為六、七十年代攝影愛好者的新寵(網絡照片)
    
    拍了幾張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其中有1966年我們結婚前後的照片。新婚燕爾但短暫的相聚,接着又是長達一年多的分離。
    
    
    圖12,13一九六六年初新婚燕爾
    
    我給母親拍了一張坐象,把母親的雍榮華貴,慈祥可親形象盡顯在照片上。三十年後這幅照片選為她的大理石墓碑上的遺像。
    
    圖14我的母親
    
    1972年初我買了平生第一個彩色膠卷,趁短暫的探親假給女兒和家人拍照,為的是留下彩色的記憶,我女兒的這張彩照多年後我妻又為她放大一次,於是萌萌達的形象就此定格。
    
    圖15二歲半女兒在上海人民公園
    
    “文化大革命”時期攝影活動
    
    “文革”前夕,我們被林業部從瀋陽林土所要了去,“發配”到了遍遠的北大荒,建立森林保護研究所,幸運的是全套暗室設備也都帶了去。“文革”初期我被以莫須有的“罪行”打成“現行反革命分子”,關“牛棚”,又送農場餵豬,直到林彪事件發生,才恢復了正常生活。“文革”中後期我成了“逍遙派”,逍遙派其實並不逍遙,除了分配我做子弟學校老師外,業餘時間還忙着做三件事:理髮、修收音機和攝影。攝影活動包括給人照相、沖洗膠卷、放印照片。
    
    這時期自己配製顯影和定影液,自己沖洗膠卷,自己洗印或放大照片。顯影液對溫度要求特高,特別是沖膠卷,一般在20度上下不能超出半度。尤其冬天北大荒一般用煤焼熱了“火牆”取煖,室內溫度較難控制,於是在顯影罐外再用一盆近20度的清水控制溫度。
    
    對於攝影啚象能做十分有限的PS處理。一是放大機下的成象的啚象作構啚要求的裁剪,如黃金分割、主體運動方向、留白等等;二是調整啚象時控制反差,反差過強的㡳片就需用反差弱的相紙,反之亦然,使用某一反差級別的相紙來控制,標有0號或1號的相紙反差最小,2號或3號相紙的反差正常,而4號相紙的反差最大。比如陰天、雨天拍攝的底片都呈弱反差,配上4號硬性相紙,得出軟硬適中的啚象。在強陽光下拍攝反差過強底片,配上0、1號相紙,就得到中性反差的啚象。實踐中還發現顯影液溫度和濃淡也會對圖像的的色調和層次產生影響,利用了這奌,微調藥液濃淡和溫度,以及顯印時間,就能多少控制的質量。
    
    段岳衡老師歷經過傳統暗房(dark room)和數字亮房(light room)兩個不同發展階段,他的體會,也是我在傳統暗房中的經歷和體驗。段先生說“其實就是兩種不同的工具應用而已。從發明攝影術開始,選擇膠捲的反差,感光度的高低,這其實就是一種PS。還有就是溫度的控制,藥水的濃淡度,也就是完成我們現在的曲線,色階,是一個原理。如果你有深厚的傳統影像的功底,再帶到數字影像裡面,那都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對一張高質量黑白照片的整個的影調也好,層次也好,我能把握得比較準確。”
    
    血濺暗房,樂此不疲
    
    有時整亱的暗室里忙碌着,往往要洗印一大臉盆大小照片。不幸有天深夜,左手食指尖被裁照相紙的大切刀,不小心切去四分之一,傷到了骨頭,頓時鮮血直流,但在北大荒四周是農田又是深夜,祇能自己揑緊流血的手指止血,過了好久終於止住了。
    
    這時期用於照相的活動的時間雖多,大多是給單位同事和近鄰居住的親朋洗洗相片,為北大荒群眾理個髮,修個收暗機,特別是洗印放大照片,都會得到回報,少則三五個雞蛋,好點請吃一頓帶喝酒的晚飯,這對在食堂吃飯的單身的我是彌足珍貴的福利。
    
    要說那時最“出色”的作品是一張側逆光攝影,是給一個小名叫小三的男嬰拍的,逆光勾畫岀人物的輪廓,用大光圈虛化背景,曝光量增一檔,沖洗得到較軟底片,再配用4號放大紙,得到人物輪廓和細節表現俱隹的照片,現將當年照片掃描於下:
    
    圖16一幅側逆光的人像攝影作品 
    
    這孩子名趙鵬後來在北京航空學院就讀,畢業後當了新飛機試飛員,某年看CCTV 4,剛完成新飛機的試飛,正在接受採訪。又聽說就任飛機試飛學院付院長呢。最近報導他擔承大飛機919的首席試飛員了。
    
    改革開放初期的攝影活動(1979-1989)
    
    這個時期是我科研工作最忙的時期,無暇顧及我的興趣愛好攝影。1979年第一次作為森林防火考察團赴加拿大訪問,當時還沒有直飛加拿大的航線,我們選擇北京-巴黎、巴黎-蒙特利爾,然而橫跨加拿大考察,經過渥太華、佩塔娃娃、蘇聖瑪利、埃德蒙頓、最美的旅遊勝地班芙以及維克多利亞,最後從溫哥華返國飛東京,再從東京飛返.北京。一次完整的環球飛行,本來會有許異國風情人文軼事能收入鏡頭,可我沒有把太次的海鷗牌相機帶出國,而團長卻背了一個進口相機,訪問期間拍過無照片,卻因為拍過的膠卷有幾卷重裝入相機,而損失了大半,而且還是當時少有的彩色膠卷。(照片増加)
    
    1986年第二次作為訪問學者去加拿大,工作和生活在一處100公頃大原始森林,而著名的阿崗昆(Alqanquin)省立公園就在幾十公里以外,我在有限的生活費用中省一下部份買了一架儍瓜機,因為相機焦距很短,成象質量特別棒,至1988初途經香港回國,拍了許多異域風情和工作照片,因為研究工作和學習特別忙,用傻瓜機也根本沒法搞攝影創作,祗是隨身記錄了身邊的人和景。
    
    八十年代末移民加拿大,這次出國帶了一架 Canon AE-1,50mm f/1.8,後來陸續配了變焦鏡頭 vital 28-85mm f/3.5-4.5,和Canon Zoom FD 75-200mm f/4.5。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買了 Canon EOS ELAN 7,EF 28-90mm f/4-5.6。因為沒高人指導,剛移民到加拿大囊中羞澀,買得都是亂七八糟不配套的設備。
    
    1998年朋友為交換我給他的一台傳真機,他送給了我一架hp數碼相機,時值300美元,但祇有1 Megapixel,800X600象素。這是我第一架數碼相機,比我們攝影大師段岳衡先生早了六年(哈哈)!失敬失敬,與大師做一件事相同,拉抬了自己的身份,要不誰知道你是誰呀。雖然是低端數碼相機,但彩色還是比較逼真,而在光線較暗環境下,如在有燈光的亱晚,設定有限高的ISO,也能照相,當然噪點較多,而且用膠卷相機,即使花昂貴的高價,ISO達到800,不一定達到效果。
    
    圖17. 2001使用數碼相機hp一百萬象數,馬里蘭大學校園
    
    從九十代到2010前我對攝影還是處在懵懵懂懂狀態,胡亂地拍下一此江湖河海歷史名勝的照片,從傳統的基礎膠卷照相過渡到數碼相機,還以為進入了攝影創作,太可笑了,比起當今任何一位嚴肅的攝影師,我都是小學新生的水平。那個時期我拿出四張照片作為這20年的努力的交待。
    
    
    
    
    圖18,19,20,21九十年代用膠捲相機拍攝的四幅作品
    
    加入了組織 - 加拿大中國攝影學會 現代攝影重頭學
    
    直到2010年偶然機會加入“加拿大中國攝影學會”,才是重頭學習現代攝影開始。我從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攝影設備和PS的後處理軟件。這十年來先後從Canon EOS Rebel XTi(2008),更新到Canon 60D(2011),直到2016再更新到Canon EOS 6D,全幅,廣角鏡頭16-35mm,1:2.8L,標準鏡頭24-105mm,IS f/4L,以及長焦鏡頭70-200mm, IS 1:2.8L 和 70-300mm,IS f/4-5.6。後處理PS軟件從最初的Microsoft Office附帶的Microsoft Office Picture Manager,到Photoshop Element 7,目前使用的是今年才裝上的PhotoShop CS6,因此使用RAW格式,PS處理圖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從我加入攝影學會才知我的攝影水平和攝影藝朮修養有多大的差距。因此凡是學會有活動,辦講座,去外拍,開年會我儘可能參加。雖然我家住多倫多東郊40公里外,無論多早去外拍,無論多晚活動結束,有時清晨一點到家。各種場合講座認真聆聽,常常是不恥下問。有時為了比較我的某一攝影経驗(如相機參數設定,或某一景像是取捨),找岀與資深攝影師的差異,或當面提問,或背後認真思考。有時會有一些奇怪的idea想挑戰一下常規的想法,多半是想而不敢提出,於是找人問去Google搜索。経過這麼多年的薰淘,加上過去學的大氣光學知識和多年遙感領域的工作経驗,建立了學習現代攝影或數碼攝影理論基礎。
    
    獲得加拿大中國攝影學會年度攝影比賽二次三等獎
    
    2013和2014年連續兩年獲得加拿大中國攝影學會年度攝影比賽的第三名,對現代攝影祇能算作新手的我,感受到了學會對我的厚愛。學會名譽會長段岳衡大師給我頌獎,我一個箭步上去擁抱段大師,興奮得使勁地拍打大師的背部,事後我聽說大師在一次攝影創作時摔倒使二根肋骨骨折,我想我那次重擊大師背脊,是否早巳造成大師“先前性”骨折?同段大師的唯一一次親密接觸,我將終生難忘。
     
    圖22. 2013年加拿大中國攝影學會年度攝影比賽三等獎:楓糖美女
    
    圖23. 2014年加拿大中國攝影學會年度攝影比賽三等獎:鴿子
    
    八幅作品收入回憶錄


    我真誠希望把以下八幅作品呈獻給大家,作為我重新入門攝影幾年的匯報,但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評判這是些作品,都是極其一般水平的圖片,因為要收入自己的回憶錄,因此是 My baby,也請各位讀者就當着是我的孩子喜歡吧。 
    
    
    
    
    
    
    
    
    24,25,26,27,28,29,30,31. 2010年加入加拿大中國攝影學會後八幅攝影作品
    
    榮獲多倫多國際攝影節先鋒攝影師 
    
    2014年底我們杜蘭地區(Durham region)長青歡樂會,一個中老年娛樂組織,搞了第一屆攝影展。這個影展我心中已有好幾年的想法,對要組織這樣多大多小多高檔次多低水平的影展,起初毫無經驗,就靠籌備組的幾位愛好攝影的朋友,刁桂年、潘瑞龍、陳巧生、鐵白鴿和我,加上兩位年輕女性Jessie和Jane。我們沒有辦攝影展的経驗,而僅有200加元的起動經費,展品作者都是相當業餘的攝影愛好者,影展選出26位作者50幅作品,其中袁承業、李少敏、曾南和我是加拿大中國攝影學會會員。開幕式請不到社會名流和攝影大咖,但是我們硬是撐起了一個有點規模、有點水平的攝影展。我在開幕式上作了《相機鏡頭後面的故事》主題發言,各籌備組成員作了全程記錄,當地一家英文媒體作了啚文報道。
    
    展會後在2016舉行的多倫多國際攝影節(TIPF)上,加拿大中國攝影學會時任學會秘書長高春推薦我為24名“先鎽攝影師”之一,我認為是對我們舉辦這個草根影展最好的表彰。
    
    
    圖32,33. 2014年杜蘭華人攝影展覽會海報和覽會花絮
    
    我和魯總對攝影學會的建議
    
    我和魯景程在學會裡不是最老也是之一,他退休前是深圳電力公司的總裁,幾次外拍攝影活動使我們成了有相同理念的老朋友。在2017年學會領導改選前,我們出於對學會的熱愛,對學會發展的期望,共同起草了一份《加拿大中國攝影學會的工作建議》。
    
    建議書說“本不該由我們兩老朽提些建議,我們既不是攝影界的先進的成就,又沒有攝影后啟之秀創新作品,但我們對攝影有追求對學會有感情,也想提幾點外行人的建議,起一個拋磚引玉的的作用。…本學會的創始就創造了若干第一,創始人團隊集中了囯內外的精華,在這批攝影精英的培養培訓下,後啟之秀不斷湧現,以及不斷又有各路精銳加入,使學會有了雄厚的人材基礎。…為本會會員提高攝影技術和藝術水平學會,大可不必追求表面上高大洋,做點實惠於會員的實事,本會在其他協會學會之中具有特色的攝影團體。例如開全會時不一定要搞聚歺,每次充分利用難得機會,搞講座、影展和自由講評。…套用川普一句話,讓我們學會再次偉大!”。時任學會秘書長高春將建議書在選舉會上宣讀了。也就這樣把我們倆老頭選進了理事會。我知道這頭御對我是名不符實的,但學會總有導演、主角、配角和龍套,我很高興做一個快樂的跑龍套吧。
    
    圖34. 2017年慶祝加拿大150周年國慶日,《O CANADA》攝影展入圍作品
    
    關注社會、關注弱勢群體


    目前攝影界各流派紛呈,風光人文歷史現代新聞廣告,各大類之下又細分若干的分支。但是國人的攝影家們似乎並不過多的涉及新聞攝影,尤其是敏感新聞的攝影報道。
    
    學會名譽會長古大彥,是我國著名攝影家。他總是把鏡頭對準那些乞兒、吸毒者、失業人群,反映洋人社會的陰暗面。他說:“中國人對外國有一種誤解,以為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圓,我把鏡頭對準這些底層的真實人群,就是想讓人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痛苦與掙扎,都有人性的陰暗與溫暖。” 那麼現實社會的天朝呢?攝影圈裡有多少有成就的國人攝影家,將鏡頭對準真實的底層人群所謂“低端人口”?
    
    美國的普利策獎中(Pulitzer Prize),有現場新聞攝影奨和特寫攝影奨,每年選出的攝影作品都會震撼讀者的心靈。例如,2016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奨獲奨系列作品《難民的逃亡之路》(組圖)http://www1.guancha.cn/america/2016_04_19_357552_s.shtml引發人道救助和恐怖襲擊的大爭論。反觀剛結朿的《第二屆多倫多國際攝影節》,幾十個門類獎就是沒有新聞攝影獎,是疏忽或是廻避?
    
    圖35. 2016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奨獲奨作品《難民的逃亡之路》(組圖)首頁
    
    攝影人生沒有終點
    
    移民到北美,個人的發展有了無限的空間,利用有限的個人能力和機遇,攝影便成了我的愛好或事業。
    
    我的攝影使我快樂,也使親人朋友快樂,快樂的攝影已經永遠成為我滄桑人生的一部分。當我老了,當我不能用雙腳站穩身體時,我將用三角架作為我的第三個支撐點,繼續在攝影路一直前行永無終點。
    
    謹以作者自拍肖像獻給關愛我的攝影界朋友們。
    
    圖36. 2017年10月20日生日自拍肖象 
    
    在回憶錄撰寫中,竹韻女士和葉家興先生,對圖象的後期處理,提供了很大邦助,謹此表示衷心感謝。
    

0%(0)
0%(0)
  文章親切,樸實,好看,祝先生生活永遠豐滿.   /無內容 - 天總是藍 01/08/18 (431)
  業餘愛好到晚年就變成日常生活,感謝分享!   /無內容 - 心有靈機 01/07/18 (429)
  攝影中生活,生活中的攝影,謝謝分享  /無內容 - 自由鳥 01/06/18 (427)
  感謝分享精彩人生!  /無內容 - 林中溪邊春泥 01/05/18 (440)
    x2  /無內容 - 山雀 01/06/18 (450)
  令人尊敬的前輩!  /無內容 - dan7901042 01/05/18 (436)
  哇,六十年!好回憶,好攝影,贊!  /無內容 - 河神 01/05/18 (437)
  很感人的回憶,愛好是人生旅途之杖。  /無內容 - 金相 01/05/18 (413)
  謝謝晚成前輩分享。作品和人生都很精彩。  /無內容 - 閒士9264 01/05/18 (458)
  讓我們感受到了攝影的歷史,真實感人。  /無內容 - jmzjmz 01/05/18 (434)
  與攝影終身結伴的人。贊!  /無內容 - zhenjia 01/05/18 (444)
  晚成前輩這篇寫的好,贊!  /無內容 - 淺水菜鳥 01/05/18 (441)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2016攝影回顧活動》
2017: 幾張微距。。。
2016: 日落時分的光與影
2016: 愛琴海遊記之伊斯坦布爾
2015: 2014攝影回顧 – 新疆之旅
2015: 陽光下的冰花(一)
2014: 【勃朗峰】在邊緣地帶上–勇者的遊戲 (
2014: 一條溫泉河(2)
2013: 動物世界(圖片一)
2013: 用iphone2攝的一組倫敦夜景(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