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阪大攝影愛好者的《攝影入門講座》的第一講講稿
作者:小樓一夜聽春雨
吾友O君,酷愛攝影,尤喜美女人像;又喜戶外活動,於阪大組織了一個“糗窩登上攝影協會”。隔三岔五的組織登上攝影活動。有感於協會成員們的攝影水平之不足,欲開設一《攝影入門講座》,給會員諸君們掃掃盲。問道於吾。握手相談,一言即合,引為知己。遂於公元2008年11月12日晚之8時整,於阪大吹田校區之職員會館“さわらび”大會議室,正式開始了這門講座。吾濫竽充數,笨鳥先飛,先充了回人師,權且當作是拋磚引玉罷了。以下即為第一講的講稿,與上課時的內容略有更改。)
《攝影入門講座》第一講 培養你的眼力
1.序言
大家好!今天,我們策劃已久的攝影快速入門講座正式開講了,感謝在座的各位能來參加這個講座,這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最大的關心和支持,同時也給了我們一種動力,促使我們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辦好這一系列的講座。我們舉辦這個講座的目的就是為了豐富一下大家的業餘生活,提高一下大家的照相水平,讓大家逐漸學會如何觀察,如何發現和如何再現日常生活中所蘊藏的無窮無盡的美。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講座能夠認識更多的攝影愛好者,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喜歡上攝影這門藝術,並希望大家都能通過攝影培養出一種獨特的藝術修養和健全的生活理念來。
這個攝影入門講座是由糗窩登山攝影協會主辦,阪大學友會協辦的,講師有如下的幾位:周逸凱老師,他是非常老資格的攝影愛好者了,家學淵源,功底深厚。歐劍虹同學,不用我介紹了,大家肯定都比我還要熟悉他,是我們這兒的人像攝影專家。張朔源同學,我們阪大學友會的現任會長,也是老資格的攝影愛好者了。還有一個就是我了,尚屬無名小卒之輩。我們雖然都算不上什麼專業人士,不過我們從自己的攝影實踐和心得體會出發,所涉及到的問題可能會更加貼近大家平時所遇到的問題,更有利於大家的提高。
我們這個攝影講座的課程安排如下:第一講,培養你的眼力;第二講,攝影技術入門;第三講,構圖的藝術;第四講,光線的藝術;第五講,人像攝影專題;第六講,風景攝影專題;第七講,人文攝影專題;每講的講師都列在了這裡。在每個攝影專題結束後的那個周末,我們都會組織一次相應的外拍攝影活動,讓大家能夠儘快理解和消化課上學到的一些知識。另外第八講,本來是計劃邀請一位專家來給大家做個講座的,不過因為預訂的時間正好是年末,場地和人員都很困難,所以決定改為在我家開個糗窩攝影愛好者觀片忘年會,可以讓大家感受一下膠片攝影的味道,那是一種很有別於數碼的味道。現在說起膠片攝影,似乎已經很落伍,和時代格格不入了;而那些還在玩膠片的人,則都帶有一種清末民初的遺老遺少的古朽氣息,就和我的為人一樣。不過呢,能夠去感受一下這種老古董的玩意兒,體會一下逐漸逝去的一種曾經的輝煌與榮耀,也是很不錯的一種全新的體驗。
如果這一系列的講座能夠受到大家的好評的話,我們將會在明年繼續舉行一系列的後續講座,內容包括數碼相片的PS後期處理等等,希望大家繼續關注。
2.攝影中應該追求什麼
上面是這個攝影入門講座的一些簡單的說明。今天的第一講就由我來給大家主講。不好意思,心情有5分的激動,外加3分的緊張,還有2分的害羞,所以如果有講錯的地方希望大家及時指出來。
第一講我們來討論一下如何培養大家攝影的眼力,也就是如何像一個優秀的攝影家那樣觀察外面的精彩世界。
如今數碼相機的發展真可謂是日新月異。幾年前我剛到日本的時候,最先進的數碼單反相機的像素才剛突破500萬,可是如今連手機上的照相機的像素都已經超過500萬了。數碼相機的高速發展,以及日益家電化,大大降低了攝影的門欖,使得以前只屬於少數人享受的高尚藝術的攝影,成為了我們普通大眾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不論我們是想在外出旅遊的時候給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還是想記錄下身邊親朋好友的音容笑貌,又或者是想拍攝下戀人們的絕代風華,我們都必須知道如何才能拍出美麗的影像和動人的畫面,如何能夠讓我們手中的相機成為我們藝術創作的工具。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自己拍攝的照片簡直是糟糕得一塌糊塗,根本沒法看。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在書籍雜誌上都已經看到過成千上萬的漂亮的照片。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喔,如果我也能拍出那種水平的照片該多好!然而事實上,僅僅只是欣賞別人的照片是沒法幫你拍出自己的好作品來。為什麼呢?因為你並不懂得該拍什麼,該怎麼拍。當你看到一幅美妙的照片,就覺得它的確很美。然而你說不出它為什麼美,你也說不出作者是怎樣拍的。也許在照片上會標明攝影師使用的是什麼相機,什麼鏡頭,也許甚至會告訴你具體使用的光圈,曝光時間和膠片。然而這些都是技術細節,並不能幫你拍出好照片來。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如果我有一部好的高級數碼相機,比如尼康D3或者佳能大兔子,我也能拍出好作品來。如果這樣子想問題的話我們就要走進唯器材論的巨大誤區了。事實上,不論你用的是傻瓜數碼相機還是高級的單反相機,這些都和攝影的本質無關。好的器材當然能給你更大的創作自由度,讓你能夠更好表達自己的創意來。但是並不是說,用爛器材就拍不出好照片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即使用手機也能拍出很棒的照片來。
在攝影中,想拍出好照片,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應當追求什麼。
我們常聽到許多人說,不知道拍些什麼東西好。其實這恰恰就是因為你不知道應該去追求什麼。事實上,美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只是因為我們不善於把他們發掘出來。大雕塑家羅丹說過,我們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大攝影家愛德華韋斯頓說過,任何事物,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只要激動了我,我就拍攝它。我不是專門去物色那些不尋常的題材,而是要使尋常的題材變成不尋常的作品。著名風景攝影家大衛明奇也說,自然界總有許多奇妙的瞬間,你把握好時間,就能得到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的。韋斯頓還有一個精彩的概括:“攝影美這個詞只能用在最終完成的照片上。然而,有志於此的攝影家必須記住,是他的觀察創造了他的照片;曝光記錄了它,沖印完成了它——而最根本的是他的觀察方式決定了作品的最終價值;在他動用技術手段記錄之前,他的觀察已經發現了。”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沒有注意到昨天那絢爛的夕陽和晚霞。我是昨天開完會騎車會學校經過萬博公園的時候看到的。說實話,那如火一般鮮艷熱烈的晚霞真的把我給震撼住了,使我為之心神俱醉魂不守舍,結果一個不小心一頭栽倒在了地上,很慘很重的摔了一跤,手也傷了,屁股也快成四瓣了。當然我不是說希望大家都去不我的後塵摔一跤,我只是想說,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充滿了美,充滿了驚喜。我希望大家都能擁有一份會因為美而感動的赤子之心。我們在大街上看到美麗的女孩子時,總會由衷的情不自禁的發出“Woo!”的讚美聲,這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美的欣賞。我們看到雄偉的萬里長城,莊嚴巍峨的故宮,險峻的泰山,波瀾壯闊的雅魯藏布江,都會發出類似的驚嘆讚美之聲。這也正是古語所說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意思。但是,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美之外,我們更應該靜下心去,仔細的觀察與發掘生活所蘊藏的美來。你是否曾經關注過一個普通的陌生人,感受到他(她)身上所蘊藏的種種美德,並為之而感動呢?你是否曾經欣賞過路邊一朵小野花在寒風中的怒放,並為那弱小的軀體中所迸發出的生命的讚歌而喝彩呢?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知道如何發現生活中的美。而這一點正是我們將要在這第一講裡頭要討論的內容。在這裡我們將學習到一些簡單明了的指導原則,並通過欣賞一些精彩的照片來具體理解這些原則。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你們在做的每一位能夠培養出自己的一種審美主體意識,懂得在這個美麗精彩的大千世界中應該追求什麼。這種能在周圍世界中發現和捕捉到美好畫面的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攝影家的眼力”。我的哈大叔相機,因為G君而掛了;我的iphone手機,還是因為G君而掛了;這好像也可以稱之為是一種“攝影機的眼力”哦!@@!
3.攝影名作欣賞
下面我們先欣賞幾幅攝影史上有名的傑作,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再具體討論一下應該“追求什麼”的基本原則
我們欣賞到的第一副攝影傑作,是法國攝影大師布勒松拍攝的《男孩》。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人文攝影家,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瑪格南圖片社的創立者,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也是我心目中現代攝影史上最偉大的攝影家。“決定性瞬間”是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攝影集《決定性瞬間》中提出的攝影美學觀念,特指通過抓拍手段,在極短暫的幾分之一秒的瞬間中,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加以概括,並用強有力的視覺構圖表達出來。他認為,世界凡事都有其決定性瞬間,而攝影家的使命就是捕捉平凡人生的決定性的瞬間,使之成為永恆。布列松認為,攝影作品承擔着重要的社會責任,每個攝影師都應深具尊嚴感,都應意識到:無論一幅攝影作品畫面多麼輝煌、技術多麼到位,如果它遠離了愛,遠離了對人類的理解,遠離了對人類命運的認知,那麼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布列松的立意是高遠的,但他選取的題材通常都是很平常的。“在攝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為偉大的主題。”因此,他把相機對準了我們現實中平凡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讓我們發現,在這平凡的生活中蘊藏着美和感動。《男孩》是布勒松拍攝的最著名的一副人像攝影傑作,就充分體現了這種風格。它的題材並不重大,卻成為了絕世經典。照片上是一個興致勃勃地給父親買酒歸來的男孩。他抱着兩個大酒瓶,邁着輕快的步子, 躊躇滿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那得意洋洋的神氣,透出少年的天真可愛。即使在左右鄰舍女孩子們的注視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闊步,充滿了生活的樂觀情趣。照片中的人物,情緒十分自然真實,顯示出布列松熟練的抓拍功夫。在布列松之前,攝影更多的是作為一門技術在發展,而布列松使攝影藝術成為自覺。布列鬆通過自己的鏡頭借給了世人一雙慧眼,讓人們在自己身邊發現了從前不曾發現的美的真諦。
第二副攝影作品,是埃迪.亞當斯拍攝的《槍斃越共》。亞當斯是美國著名攝影記者,他一生中一共獲得過500多項攝影獎項,而這幅《槍斃越共》則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這幅照片也是來自於瞬間的抓拍,沒有經過任何精雕細琢,卻留給人永恆的印象。照片記錄了越戰期間一名南越警官在西貢街頭未經任何審訊就當場槍斃一名越共戰俘的駭人一刻。亞當斯當時正在西貢街頭給照片中的那個被捕的越共戰俘拍照,南越警官阮隆上尉走近時,他並沒有意識到將要發生什麼事情。當警官手中的槍舉起,他的相機也同時舉起。而就在子彈穿過戰俘頭顱那一剎那,快門也被按下,照片永遠定格在了這永恆的一刻。手槍在近距離對準人頭,戰俘的表情充滿對死亡的恐懼。這場突如起來的槍決畫面傳達的含義遠遠超過事件本身。照片傳達赤裸裸的暴力如此直接,這致命的一槍似乎也擊穿了照片的平面世界,讓人們親歷了戰爭的恐怖,每一個觀看照片的人都會因此而反思越戰的正義性和道德性。這幅照片很快就傳遍世界,成為越南戰爭題材中最為著名的攝影作品。這張照片以及其他的越戰報道改變了美國人民對越戰的態度,導致了全國性的反戰運動,直接影響到了當年的美國大選結果,並最終促使越戰提前半年結束。這張照片為亞當斯贏得了當年度所有的世界性新聞攝影大獎。當亞當斯在荷蘭領取荷賽大獎時,一位記者問道:“你為什麼不阻止他開槍?”亞當斯認為這是他遇見的“最愚蠢的問題”,他說:“這是正在進行的戰爭,你不可能阻止人們的自相殘殺。”但是他的內心卻無法如此冷靜,此後兩年間,他都無法使自己直面這張照片。在獲得普利策獎後,亞當斯說:“我從展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殺戮中獲取了利益。有兩個人因此被毀,而我卻為此得獎,成為了一個英雄。”此後亞當斯一生都致力於為越戰的創傷贖罪。
第三幅傑作,是南非自由攝影師凱文.卡特拍攝的一張蘇丹小女孩的照片。1993年,卡特和好友一起到戰亂貧窮、遍地餓孚的非洲國家蘇丹採訪,他們到了蘇丹北部邊界去拍攝的當地的叛亂活動。一天,他看到這樣一幅令人震驚的場景: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蘇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濟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動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遠處,蹲着一隻碩大的禿鷹,正貪婪地盯着地上那個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將到口的“美餐”。卡特搶拍下這一鏡頭。他拍完之後,實在不願再看下去那個極端對立、極其冷酷的場面,於是,他把禿鷹轟走了。過了一段時間,他看到那個小女孩用盡所有力氣爬起來,重新艱難地向救濟中心挪動……望着小女孩的身影,卡特內心充滿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他在一棵樹旁坐了下來,點起一支煙,念着上帝的名字放聲慟哭,不停地嘟嚷着想要擁抱他的女兒。1993年3月26日,美國《紐約時報》首家刊登了卡特的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體很快轉載將其傳遍世界,在各國人民中激起強烈反響。這張照片也獲得了普利策新聞攝影大獎。這張照片傳遍世界後,人們在寄予非洲人民巨大的同情的同時,更加關注那個小女孩的命運。成千上萬的人打電話給《紐約時報》,詢問小女孩最後是否得救。而與此同時,來自各方的批評也不絕於耳,人們紛紛質問,身在現場的卡特為什麼不去救那個小女孩一把?!就連卡特的朋友也指責說,他當時應當放下照相機去幫助小女孩。事實上,正如前面所說的,卡特本人從一開始就因為自己沒能進一步幫助那個小女孩而陷於一種空前的精神的煎熬和自我道德良心的遣責。他曾說,“我沒有抱起那個小女孩,我感到十分、十分後悔。”因為無法忍受外界公眾的指責批評與自己內心的道德困惑和巨大的精神壓力,卡特在獲得普利策獎僅3個月後即走上了自殺的不歸之路。他留下的遺書充溢着惡夢般的囈語。他極力想寫下自己的一生,分析自己的性格,還要向世人解釋與道歉。他寫到:“心情惡劣,沒有電話……沒有付房租的錢……錢!!!我被鮮明的殺人、屍體、憤怒、痛苦、飢餓、受傷的兒童、快樂的瘋子的記憶糾纏不休,總是警察、總是屠夫……”他留下的最後一句遺言是:“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看到這幅攝影作品,聽到這個幕後故事,我希望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因該好好的反思一下生活的意義。
這是一幅拍攝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風景傑作。當太陽的餘暉還沒有散盡,明亮的圓月已經冉冉升起。山頂飄飛着層層雲霧。山腳下,靜靜的村莊旁,是一片靜靜的墓地,十字架碑閃着灼灼白光。天上地下,仿佛迴蕩着一曲深沉的生死交響樂。這幅攝影作品就是安塞爾.亞當斯的《月升》。這幅作品不僅是亞當斯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受人歡迎的一張作品。創作這幅作品可以說是機遇與熟練運用技術的產物。當時,亞當斯正乘車在公路上行駛,他扭頭往右邊一看,發現畫面上這令人激動的景色,急忙下車,架好相機,安好濾鏡,調好光圈與曝光時間,又經過精心沖洗與印製,才得到這幅傑作。這幅作品,充分展示了亞當斯的“區域曝光理論”的巨大魅力,也是對攝影本質、攝影語言探索的最有力的證明。每次看到它,都不能不使我為亞當斯對攝影決定性瞬間的深刻的洞察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對構圖的爐火純青以及對後期沖洗技術的嫻熟應用而感到驚嘆。亞當斯是美國著名的風光攝影家,他所創立的區域曝光理論,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攝影科學的基本理論之一。這種方法雖然比較複雜,然而極其實用。只要掌握了這種方法,攝影者就會學會分析景物,對景物進行更為準確的測光,並根據測光的結果作出適當的曝光,從而把對景物視覺印象忠實地或者創造性地再現在照片上。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我會在第二講中給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的。亞當斯還是歷史上著名的“f64學派”的創立者,一生致力於拍攝美國的大好自然風光。他用“純粹”的攝影藝術去表現真實美麗的世界,喚起攝影家對純粹攝影藝術表現特性和偉大潛力的注意。他的風景照片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畫面上沒有人物,與社會、歷史不發生聯繫,也沒有新聞要素,但是他的作品所表現的美感,是超乎人的一般感受的。他還是美國生態環境保護的象徵性的代表人物。由於他的長期不懈的努力,美國國會在1916年通過了國家公園法,而他所拍攝過的美國風景區,後來全都一一被開闢為國家公園。純粹藝術攝影居然發揮了如此顯著的社會功用是亞當斯預料所不及並一生都引以為豪的。
我們都知道,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即使是十分內向和善於隱藏自己感情的人,他的喜怒哀樂也會從眼神中透出消息來。人像攝影貴在傳神。所以在拍攝人像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儘量把表現的焦點集中在眼神上。這幅作品,是著名攝影師史蒂夫·麥卡瑞的《阿富汗少女》,又名《綠眼睛的少女》。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曾經在雜誌報刊上看到過這幅傑作。這幅照片1984年拍攝於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的一所難民營里,發表於1985年6月號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上。照片中的阿富汗少女有着一雙清澈的綠眼睛,這雙綠色的眼睛曾使每一個看到它的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為少女的目光中充滿了對整個世界的恐懼和憂傷。這雙震懾人的眼神,打動了無數人的心,並讓人們聯想到少女的生活所發生的重大變故,這就是當年蘇軍入侵阿富汗後給阿富汗人民帶來的苦難和悲傷。這位少女原來居住在阿富汗東部的一個小村莊裡,拍照片的幾天前,她家的房子被蘇軍的飛機炸毀,父母當場被炸死了。祖母帶着她和哥哥趁天黑把父母埋葬之後就冒着被轟炸的危險連夜投奔到了阿巴邊境的難民營。他們剛一到達難民營,就遇上了攝影師史蒂夫·麥凱瑞,所以她的眼神是如此的恐懼和憂傷。這幅照片被無數次引用,出現在各種報刊雜誌上,已經成為世界受苦難的社會底層婦女以及兒童的標誌,並由此而成立了《國家地理》阿富汗婦女基金,該基金將大部分錢用來資助那些失學的女童,並在阿富汗的許多村莊建立了小學和診所。這幅照片背後還有一個故事。這幅照片發表後,無數的觀眾都在關心着這位少女的情況生活。2002年,史蒂夫和國家地理的同事開始尋找這位少女,在經歷了諸多波折後,終於找到了那個少女。當他見到少女的時候,發現這少女的容貌已經改變了,蒼老了很多,眼睛也沒有那麼清澈了,可有一點卻沒有變:她的眼神中依然還帶着原來的驚恐!這就是當時美軍打着反恐的旗號入侵阿富汗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之一。
無獨有偶,解海龍拍攝的這幅《大眼睛》的作品,也曾經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這幅照片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全都耳熟能詳。這張照片攝於1991年,《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在安徽省金寨縣採訪時,捕捉到了小學生蘇明娟一剎那的眼神,最初以《我要上學》為題發表。照片中樸實、可愛的小女孩張大眼睛向前看着未被照片攝入的東西,那似乎就是她心中的“希望”。這是一雙貧窮地區兒童注視而渴望的目光,這是一雙刺痛過民族心靈的大眼睛。《大眼睛》所流露出的無助、驚恐和期待,將所有失學兒童的處境具象地表達出來,直指人心,喚起了全社會對失學兒童的關注。許多人都曾在這張照片面前潸然淚下,並起而行動,積極加入到希望工程的行列中去。照片很快被國內各大媒體爭相轉載,並成為希望工程的宣傳標誌。這被認為是當代中國攝影與社會現實互動的最佳範例。我當年就曾經被這幅照片所深深的感動過。十年前我還在念高中的時候,第一次無償獻血,學校給補助了200大元,加上期末考試的獎勵,湊了300圓整,就捐給了希望工程了。那時候300人民幣就可以資助一個失學兒童小學六年的所有學費;而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物價水平的上漲,現在300元只能夠資助一個非洲兒童一個月!但是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從今年開始國家已經正式實行義務教育全免學費的制度了,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巨大的進步。我希望有一天希望工程能夠徹底的成為歷史。那才是中國社會真正獲得了進步的明證。解海龍的《希望工程》系列攝影作品是中國最重要的紀實攝影作品之一,它不僅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改變了千百萬生活在貧困地區的孩子的生存狀況,同時也為中國紀實攝影正了名。想想看,亞當斯的《槍斃越共》,改變了越南戰爭,改變了世界的進程;解海龍的《大眼睛》,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這就是攝影,這就是優秀的攝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力量。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校園裡的一副公益廣告招貼畫,好多地方都有張貼的,在產研與生協食堂前的三岔路口的看板上就有一張,每天去生協食堂的時候我都會看上幾眼。畫面上是一個小男孩,瞪着一雙迷惘的大眼睛,注視着路人。廣告詞是:ババ殘業、ママ夜勤、私はどうする?這張廣告和解海龍的《大眼睛》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都能夠迅速地喚起大家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關注與關懷。我希望大家有機會的話好好仔細的欣賞一下這幅攝影作品。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扯這麼遠,就在今年發生的5.12大地震中,我們就已經深刻的感受到了攝影,尤其是新聞紀實攝影所帶來的巨大的力量了。看着這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照片,我們每個人的心都徹底的碎了。這些照片,也在極大的激勵了全國人民投入抗震救災的活動中去。有人說,5.12大地震的抗震救災活動,是中國公民社會的開端。我相信攝影,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4.攝影的三個原則
好了,看了上述這些攝影傑作,我們相信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會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震撼。但是,可能有人會說,你舉的例子全都是攝影大師的例子,我只是個普通的初學者,怎麼能和他們比呢?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做橫向的比較,只要自己比起過去有所進步和提高,就是一種成功的表現。誠如亞當斯所說,攝影在一定程度上是機遇與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但是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能夠發現和把握住機遇呢?我們所有人一生中可能都拍攝不出這麼優秀的作品,但是至少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觀察,如何在生活中發現美。所以呢,接下來我們要集中討論三條基本的攝影原則,這是所有好的照片都具有的共性。這三條原則就是:1.主題鮮明;2.主體明確;3.畫面簡潔。只要根據這三條基本原則開始思考,我想你可能就會發現你的生活開始發生了變化。你會用新的標準去欣賞一幅美麗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你會用全新的方式去觀察這大千世界,從而用全新的方式捕捉畫面!這裡所講的三項基本原則,是你拍攝好照片的基礎。
a.主題鮮明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或是表現一個人,或是表現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現該題材的一個故事情節。主題必須明確,毫不含糊,使任何觀賞者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這是我們拍攝每幅照片時必須樹立的一個基本目標。
我們先來看看解海龍的這幅名為《我要讀書》的照片,這也是希望工程系列作品之一。這幅照片的畫面很簡單,然後但卻有着動人心弦的力量,為什麼?
原因之一是畫面正中這位小男孩的姿態:他在放聲吶喊,目光中充滿了堅強與渴望。原因之二是他的衣着:他身上破舊簡樸的衣着,破爛的板凳,無不充分揭示了他是什麼樣的人和他一向是怎樣生活的。原因之三是他所處的環境與氣氛:周圍的孩子,書本等都強調了這是貧困地區的一種普遍的現象。
因此,當我們看到這幅作品,就會迅速的聯想起那些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用渴望的聲音發出來自心底的“我要讀書”的吶喊,從而在內心中產生出救救孩子的共鳴來。
我們來看看這幅名為《罰》的照片。作者精確的抓住了小男孩蓄勁待發,小女孩閉眼等待懲罰到來的這個決定性的瞬間,拍下了這幅佳作。畫面上兩個孩子的動作,表情,神態,全都非常富於生活氣息,洋溢着一股童真。看到這幅作品,你會想起什麼?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是不是?這就是優秀的作品的感人魅力所在----它能觸動我們每一個觀眾心底的深處的美好回憶,給予我們巨大的震撼,引起我們強烈的共鳴。
我們再看看這一幅《在幼兒園門口》,一位父親正在親吻他的孩子。畫面很簡潔,利用景深效果虛化模糊了背景,不看標題我們不會知道拍攝的地點等等信息,唯有那輛自行車,表明了父親騎車送孩子的事件背景。我們甚至連他們的臉都看不到,但是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們理解這幅作品。因為這幅作品的主題非常的鮮明,以至於我們一看到它,就能深深的感受到一股濃濃的父愛撲面而來。超越了具體的人物,時間,空間,唯有人世間的普遍性的父愛才是永恆的。不管是你是我,是今天還是昨天,是此間還是彼岸,父愛都是永存於每個人心底的崇高美好的情感。每次看到這幅照片,我總是會在瞬間聯想起羅伯托.貝尼尼導演的那部電影《美麗人生》來,片中貝尼尼飾演的那位父親和孩子吻別的形象在我的腦海中和這幅照片合二為一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會有這種感覺。
從一幅好的作品中可以講出一個故事,可以交流一種思想,可以表達一種感情。在任何情況下,一幅好的作品所表現的人或事物不應該僅對你個人來說是有意義的,它應當對於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同樣是有意義的。這就意味着,它不僅要有明確的個別性的主題,還要能表現普遍性的主題。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表現了作者對生活形象的選擇、提練和凝聚,表現了作者深刻、獨創的藝術構思,以其真實、自然、生動、誠摯,撥動觀者的心弦,給人強烈地震撼和共鳴。這幅《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正是這樣一幅作品。這兒表現的不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常生活場景,而是被提煉升華,表現了一個普遍性的人性的主題——父愛。這是人類社會最重要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之一。這對父與子是誰?對此我們並不知情,也並不關心。因為現在他們已經屬於全世界了。我們每個人,只要看到這幅作品,就能了解了他們的某些經歷,就觸動了我們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普遍性的體現。
我們在座的人曾經拍過多少類似的生活場景呢?——也許拍過你的父親母親,又或者你的鄰居,你的同學,你的戀人。但是有多少照片能夠表現出普遍性的主題來呢?我想是並不多的,甚至可能一張也沒有。這沒有什麼好害羞的,因為我也知道這很難。我經常上一些攝影網站,知道有許多所謂的專業攝影師,尤其是那些開影樓的,在從事了多年的商業攝影之後,仍然沒有獲得這種關注普遍性的意識。有許多專拍兒童的攝影師,在拍攝了幾百張小孩子的照片之後,卻沒有捕捉到“童年”,“天真”或“青春”這些永恆的人性來。有許多婚紗攝影師,在拍攝了幾百次“王先生李小姐的婚禮”之後,卻永遠沒有捕捉到“愛情”,“人生”或“幸福”這些普遍性的主題來。
在這個入門講座中,我們準備講授一些簡單的攝影技術與器材知識。在你學會了的“怎麼辦”之後,也許就能正確地拍攝每一幅照片。但是我更希望在你們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出觀察,發現、選取和捕捉周圍世界各種普遍性主題的能力。我希望你們看到一幅作品的時候善於去提出問題:“該作品的主題是什麼?”“從中可以獲得什麼樣的普遍性寓意?”“能表現該寓意的又是什麼?”
表現普遍性的主題很難,但正是這一點使傑作區別於一般的佳作。所以你應該在每次拍攝時都盡力去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以爭取成為佳作。不論什麼時候在你準備按下快門前,都必須提醒自己的一個問題:這張照片我要表現的主題是什麼?當然有些時候一幅作品的主題可能會表現得很曖昧,富含不同的寓意——這完全取決於觀眾對這個主題的理解。正如同俗話所說的,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幅成功的照片對於觀賞者來說,也有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但是無論如何,首先,你要有自己的主題和看法。
b.主體明確
一幅好照片必須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換句話說,使觀賞者的目光—下子就投向被攝主體。
前面我們說過,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必須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而為了表現主題,每幅作品都需要有一個主要的趣味中心作為主體。這個被攝主體可能是一個人,一件東西或者一群人或一組事物。拍攝者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選擇有代表性的主體,讓主體安排在畫面的視覺中心位置上,並占有一定的空間。另外,主體與襯體的關係是否和諧、協調,輪廓是否清晰,條理和層次是否分明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構成一幅優秀攝影作品的重要條件。因此,迅速地、慎重地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竭盡全力在作品中把它表現、突出,讓觀眾明白你所要表現的主題及其隱含的意義是至關重要的。
讓我們來看看布勒松的這幅《苦難的眼睛》。畫面正前方是四個在排隊的小孩子,背景上還可以看到許多在排隊的人。雖然可以在畫面中看到好些人物,但我們的視線最終還是迅速的落在了前面這位扭頭的小男孩的面部表情上。因為搭在他肩膀上的手,他所佩戴的帽子,他那側過來的臉等等都在引導着我們注意他的面部表情。他的嘴緊閉着,睜着一雙失神無助的眼睛,惶恐而迷惘的注視着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有看到,眼神是如此的空洞與恐懼。他褲子上的破洞,說明了他的身份,手中的鈔票,則點明了他在做什麼。這是布勒松1948年在南京拍攝到的市場崩潰物價飛漲市民兒童們搶購大米的一幅場景。這個小男孩的形象,深刻反映了當時的國共內戰給廣大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這幅照片通過小男孩這個明確的主體,深刻表現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我們再來看看這幅表現參拜者的《朝聖》。畫面上,有一群的朝聖者們正在努力的翻越一座山坡,向着目的地進軍。作者並沒有把所有的人都平均的囊括在畫面中,而是選擇了前景這個特定的主體形象來表達主題。通過他那彎下的身軀,手中的拐杖,赤裸的雙足,形象的表現出了朝聖路途的艱辛,以及這些虔誠的參拜者們的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虔誠的精神。在他身後的茫茫迷霧中若隱若現的人群,表現出了群體的力量。而這茫茫的迷霧,也進一步升華了主題:朝聖者們從迷霧中走來,最終將要達到幸福光明的聖地。
那麼,在你的作品裡,怎樣做才能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被攝主體身上呢?方法是很多的。譬如說,怎樣構圖,怎樣布光,怎樣運用快門和光圈,怎樣使用濾光鏡等等。以上這些攝影技術都是攝影師們為吸引觀眾注意力所慣用的一些技巧。比如說,布勒松這幅《苦難的眼睛》,就採用了攝影構圖中的1/3法則,就是將被攝主體,那雙眼睛放在了畫面的1/3的地方,這是一種最經典的構圖方式,能夠使得畫面看起來非常的平衡。在今後的講座中你也將學會如何把這些技巧運用到你的作品中去。
所以呢,現在你要是再去拍照時,就要不斷的問自己:第一、這張照片我要表現的主題是什麼?第二、我怎樣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上,又怎樣吸引觀眾的視線?
c.畫面簡潔
一幅好照片必須簡潔明了,只包括那些有利於把視線引向被攝主體的內容,而排除或壓縮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內容。
我們許多人在拍照的時候,尤其是在拍風景照時,總喜歡把儘可能多的東西都拍進來,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不必要的東西只是一種累贅,會分散觀眾的視線和注意力,影響了觀眾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優秀的攝影作品,總是儘量使的畫面簡潔明了的。
我們看到的這幅《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是著名人像攝影大師阿諾德.紐曼的成名之作。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的簡單明了,也非常的大膽新奇。整個畫面上只有主角和一架鋼琴,一眼看去似乎只有一些黑白的線條強烈刺激着我們的眼睛。琴蓋和人物構成了大小三角形,在畫面里重複的變化,產生強烈的節奏感。主體人物雖處一角,但由於線條的導向,仍十分醒目。紐曼通過形象大小的對比、影調濃淡的對比,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職業特點,又表現出了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潛心創作時的精神風貌,尤其是成功地刻畫出了作曲家特立獨行的為人風格,似乎使人們聽到了斯特拉文斯基那獨特的音樂風格。如果大家欣賞過他創作的《春之祭》,《火鳥》,《彼得魯斯卡》等芭蕾舞劇音樂,就能充分了解他的獨特性了。由於音樂的獨特性與前衛性,他的《春之祭》在巴黎首演的時候,引發了一場西方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騷亂,擁護者和反對者們爆發了激烈衝突以至於斯文掃地大打出手,而斯特拉文斯基則被這一幕嚇得屁滾尿流,在愴惶中跳窗逃跑了。這是西方現代音樂史上的非常著名的事件,通常被視為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開端,而他的《春之祭》也被視為了現代派音樂的先聲,在西方音樂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西方的古典音樂從巴洛克發展到現代派音樂,已經在形式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調性走向無調性,從追求旋律走向了講究結構與節奏。20世紀西方現代派音樂有兩大開山鼻祖,一個是開創了無調性音樂的勛伯格,另外一個就是斯特拉文斯基。如果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到我家去欣賞一下他們的音樂。
英國攝影家邁克·韋爾斯拍攝的《烏干達旱災的惡果》,也是一幅線條簡練的傑作。畫面上沒有一個多餘的景物,只有一隻乾枯得像木炭的當地災區兒童的小黑手,置於一隻一隻白皙寬厚的大手之中。這大與小、黑與白、健壯與枯瘦形成的鮮明對比,非常的震撼人心。我們能夠想象得出在拍攝現場的四周,肯定還會有許許多多瀕臨死亡的災民,充滿同情的救援者等等,但韋爾斯在構圖時獨具匠心,他沒有一般化地去拍攝面黃肌瘦的災民,也沒有去拍攝寸草不生的乾裂土地,而大膽的畫面剪裁取捨畫面,只拍攝下了兩隻手握在一起的瞬間,用強烈對比的形象語言揭示了烏干達旱災的惡果和向社會呼籲伸出援助之手的熱切期望。它給人們視覺神經造成了強烈的刺激,給人們的心靈帶來強烈的震撼,調動了讀者的想像力,使其與作者共同完成對這幅作品主題的理解,真可謂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上個世紀80年代,非洲遭遇連年乾旱。成千上萬的非洲災民在飢餓中、在瘟疫中備受折磨而走向死亡。許多記者在那裡拍攝的鏡頭觸目驚心,令人不寒而慄。在這幅作品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這幅攝影作品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廣泛的反響,不僅獲得了81年度的荷賽大獎,同時也喚起了西方社會開始關注非洲這個飽受災難的貧瘠的大陸。
上述舉的這幾幅攝影傑作都是畫面簡潔的範例。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這裡所說簡化指的是要去掉那些分散注意力、削弱主題的因素。這並不意味着把背景上的東西統統去掉。如果周圍環境有利於表現主題,它們就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去掉。在《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這幅作品中,鋼琴是非常有利於說明這位20世紀作曲大師的身份的道具的,這有利於我們對作品主題的了解。所以,不但是恰當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必須拍攝進去。
於是,每當我們拍攝照片的時候,總要不斷的提醒自己:“我是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身上了?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都排除了嗎?畫面是否簡化到了最佳程度?”在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再按下快門!
要使我們的攝影作品簡潔明了,看起來挺容易的,但是要實際做到卻很困難。有些時候,尤其是出去旅遊的時候,總是人來人往的,非常難以選擇合適的構圖使畫面簡潔化。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耐心地等待,既要防止其它人物進入畫面,又要等待被攝者露出內心的微笑的那一瞬間,這是一項相當考驗耐心的工作。但是這種耐心等待的過程,其實也是攝影的樂趣所在。享受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
以上就是你在拍攝和研究每幅照片時都應考慮的三項基本原則。我們以後在拍攝照片的時候都應該問自己這樣的三個問題:
第一、這幅照片我要表現的主題是什麼?
第二、我怎樣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身上,又如何把觀賞者的視線吸引過來?
第三、畫面簡潔了嗎?是不是只包括了有利於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的東西?是否舍掉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不必要的每一項內容?
這三個原則出發,儘量尋找到最佳的表達方式。
5.攝影的審美特徵
除了以上這三個重要的原則之外,一幅好的攝影作品還應該具有以下的一些重要的審美特徵。這些審美特徵包括紀實性,趣味性,生活性,哲理性和抒情性等等。一幅作品的審美情趣是體現作品內涵的重要方面。追求審美情趣,是攝影者提高攝影作品內涵的重要方法。
紀實性是攝影的一個本質屬性,尤其是在新聞報道類攝影中,他更是靈魂。這是一幅紀實性攝影史的一幅不朽傑作。大家都知道發生於二戰中的硫磺島戰役可以說是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一戰。美軍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才最終攻克該島。1945年2月23日,美聯社記者喬·羅森塔爾在慘烈的硫磺島戰役上,拍攝了六名美海軍陸戰隊員冒着炮火在硫磺島主峰折缽山山頂插上巨大美國國旗的新聞照片《硫磺島》。這張經典照片引起了巨大轟動,曾經鼓舞了世界各國人民戰勝法西斯的勝利信心和巨大勇氣。如今,它已經成為了美國精神的象徵。正如評論家所指出的,那一刻,照相機記錄了一個國家的靈魂。
幽默性與趣味性也應該是我們在攝影中應該追求的一種審美情趣。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小插曲,或幽默,或諷刺,可能引人捧腹開懷大笑,可能讓人抿嘴會心微笑,只要你把這些戲劇性的場面抓拍下來,就可能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作品。我們可以來欣賞一下法國攝影師羅伯特.杜瓦諾拍攝的名作《心不在焉》。在攝影界,杜瓦諾是和布列松並列齊名的一位大師。這兩人的攝影都以紀實為主,但風格卻迥然不同。布列松經常週遊世界各國,他的作品比較深沉嚴肅,關心各地民族疾苦。而杜瓦諾則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為創作基地,喜歡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風趣的瞬間,並從中挖掘出了一幅又一幅精彩的傑作。杜瓦諾的一個朋友在巴黎開了一家藝術品商店,有一次購進了一幅瓦格納的人體油畫掛在櫥窗里。杜瓦諾認為不同的人觀看這幅油畫肯定會有形形色色不同的反應,於是他躲在櫥窗後面暗處的角落裡,把自己的相機安放在膝蓋上,進行了兩三天“守株待兔”式的拍攝。由於櫥窗玻璃的反光,站在窗外觀畫的人不易發現正在偷拍的杜瓦諾,再加上專心致志地觀看油畫,其神態更是真情流露,使得杜瓦諾拍攝下了許多精彩的作品。這其中最精彩的一張照片就是右邊這幅。這位衣冠楚楚的紳士,乘着他夫人興趣盎然地評論另外一幅畫時,心不在焉的斜眼偷看那幅裸體畫。在這個微妙的時刻,杜瓦諾適時地按下了快門,為我們留下了“人世百態”的一面。這幅照片成為杜瓦諾的代表作品,充分體現了攝影家那幽默風趣的創作手法、巧妙反映社會生活和刻畫人物心理的獨特藝術風格。這張照片證實了他的攝影藝術觀點:“日常生活里的奇妙情景是最動人的,你在街道里不期而遇的事情,哪一個電影導演也不可能在鏡頭前給你安排出來的。”
有時候,你甚至並不需要出門去觀察世相百態,只需要用力拍拍自己的後腦勺,在家裡也能創作出充滿幽默感趣味性的作品來。這幅《綠色烤鴨》就是一張令人一見之下就忍不住想笑的趣味穎然的作品。一個瓜,兩片青菜葉子,兩瓣辣椒,一個盤子,簡簡單單的道具,就能夠組合出如此幽默的小品來。所以,永遠也不要說沒什麼可拍的。不是沒什麼可拍的,而是你沒學會如何去觀察,發現,並創造出美來。
攝影來源於生活,也應該回歸到生活中去。生活性是是攝影審美的一個重要屬性。這幅《笑掉大牙》,作者觀察選取了生活中一個常見的場面,抓拍下了這位已經快掉完牙齒的老人大笑的神情,不僅充滿了生活性,也充滿了趣味性,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決定性瞬間的佳作。所以,善於在生活中攫取靈感,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根本,攝影也不例外。
攝影的抒情性就是通過主題畫面的選取,表現出攝影者的某種情感的流露,以其引起觀眾的情感的強烈共鳴。喜悅與敬仰是情感的抒發,恐懼和絕望也是情感的釋放。比如這一幅拍攝於5.12大地震中的作品,僅僅通過一隻埋在磚石廢墟中曲張的幼童的小手的特寫鏡頭,就充分展示了這次大災難的慘狀。又比如我們前面看到過的那幅《烏干達旱災的惡果》,只選取了一隻乾枯瘦小的手襯托在另一隻白胖寬大的手上的鏡頭,就揭示了烏干達乾旱的嚴重程度。正是這一張張震撼人心的作品,喚起了人類的同情和憐憫,使國家和國家、民族和民族、人與人更加相互理解、相互友愛,使更多的民眾“伸出手來,拯救受災的無辜”。解海龍也正是通過拍攝貧困地區失學孩童渴望的神情,感動了無數人,使得海內外的人們紛紛捐款資助,讓上百萬失學兒童獲得了上學的機會。從專業學術的角度看,一幅好的作品可能涉及許多業界特定的評判要素,而對於我們普通觀眾來說,標準也許只有一個,那就是作品是否能感動人,鼓舞人,塑造人,引導人。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標準,但也是一個至善至美的境界。
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曾經說過,畫面不僅要將我們引向感情,又要將我們引向思想。因此,美的畫面既要觸動我們的情感,又要啟迪我們的思想。這要求一幅好的作品不僅要抒情性,趣味性,還應該有哲理性,思想性。事實上,每一幅好的作品,肯定都會表達出某種寓意,預示着某種道理,因為主題總是反映思想的。這些思想寓意通常比較直白,能讓觀眾一目了然,這也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主題明確的意思。但也有些攝影大師喜歡追求一些純粹形而上意識流的作品。哈斯曼就是其中一位。這幅《生與死》就是他的代表作。哈斯曼用七個美女構成了一個逼真的骷髏,猛然看見,令人觸目驚心、恐怖萬分,仔細觀察,又會發現這是七位極為賞心悅目的女人體。醜陋與美艷,可怕與可愛,誘惑與抵禦,種種矛盾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於人生的苦與甜、哀與樂、生與死等等,這是人人都會面臨的一個難題,一個困惑。究竟應該何去何從?每位觀眾都禁不住會像男主人公一樣陷入深深的思考。這也是這幅作品帶給我們的哲理性思考。當然對於攝影初學者的我們來說,可能並不需要涉及到如此艱深的領域去。不過,我們了解一下還是很有必要的。誰又能夠保證將來我們這些人當中不會出現像哈斯曼這樣的意識流攝影大師呢?反正以張朔源以前照片的風格來看,我是很看好他的啊。
6.觀察你周圍的世界
聽了上述這些介紹,你可能會在想:我怎樣才能在周圍的平凡事物中尋找到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題呢?是的,你在去夏威夷旅遊時拍到精彩動人的照片比在你自家後院裡要容易得多。但是,正如羅丹所說,我們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今天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希望你們都能夠在自己周圍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和記錄下很多很多美麗動人的影像。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剛到日本,去京都旅遊,我相信你的相機會很難離手,因為每時每刻你都會發現無數的美景。但是我們需要牢記的是:一個日本遊客在參觀你的家鄉時也會同樣發現成千上萬個動人的畫面。我們之所以總是能在別人的世界裡發現那麼多美麗的畫面,原因就是因為別人的世界對我們來說是新奇的——我們觀察時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眼光。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重新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
我們每個人所面對的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我們對於那些自己耳熟能詳習以為常的東西,總是很容易的就忽略掉了。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心理視覺盲點。我們對自己的家人,朋友,鄰居,對自己生活圈子周遭德一樣事物都太熟悉了,所以就不再仔細觀察了。如果讓你用簡單的方式形容一下你的父母,你是否能夠張口就說出來呢?我想可能很多人都無法做到這一點。就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父母都太熟悉了,所以就往往視而不見,忽略或者遺忘了他們的特徵了。你應該開始像一個初到京都去的遊客那樣,用一種新奇感和陌生感重新去觀察我們的生活。這樣你就會看見你周圍的世界——你居住生活的房間,你的學習工作的學校,你家附近的街道商店,你的家人,朋友,鄰居,同事,同學等等,一切都是那麼的不同。那是一種全新的感覺和體驗,就好像你初到京都時所感受到的那樣。
希望在聽了這節課之後,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如何用心去發現並捕捉平常生活中那些最美妙的情景。我們並不只是在攝影時才需要這麼做,而是在任何時候都應該這麼做。這樣即使你從這個課程中沒有學到別的什麼東西,也能夠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些許的樂趣。
7.如何實現創作意圖
掌握了如何發現與捕捉生活中的美,我們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去實現我們的創作意圖與構思。懂得如果觀察和發現美,只是拍攝好照片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我們還需要藉助於其他的工具和方式才能把自己捕捉到的美精確的再現出來。其實,實現藝術構思不外乎通過以下幾點。第一,技術。掌握正確的攝影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連相機都不會使用,連一張焦點清晰曝光準確的照片都拍不出來的話,那就算是有再美妙的想法也都是無法表現出來的。第二,構圖。通過構圖,我們可以把不必要的東西全都排除出鏡頭之外,使整個畫面看起來簡潔明了,更加的突出主體,深化主題,從而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攝影意圖。第三,用光。攝影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門用光的藝術。我們知道,繪畫是用色彩的藝術,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攝影就是光線的藝術。如何正確的利用光線去表現我們的思想,是拍攝與成就一副傑作的必經之路。第四點是色彩。我們知道,色彩有冷暖之分,而不同的色彩會引起觀眾不同的心理反應。所以,如何正確的搭配色彩,讓畫面看起來更加和諧,或者是為了表現某些特定的主題,比如說激烈的衝突等等而通過色彩的選擇使畫面看起來充滿緊張感,這是一個優秀的攝影師所必須掌握和靈活運用的。以上的這幾點,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三節課中有針對性的為大家一一講解。第五是,調動情緒。這一點在人像攝影中尤其重要。攝影師如何與被攝者形成良好的互動,是拍好作品的關鍵。只有通過溝通與交流,充分調動起被攝者的情緒,你才能獲得到一幅好的作品。如果面對一個別彆扭扭的拍攝對象,我相信即使是大師來也無法拍出好作品的。還有一點就是後期處理。後期處理,至今在攝影界仍然有很大的爭論。反對者們說,後期處理已經脫離了攝影的範疇,而走向平面設計的方向上去了。當然,過度過量的後期處理確實是脫離了攝影的本質了。但是,精良的後期處理,包括剪裁,調整色調等等,確實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高品質的圖像。所以,雖然有爭議,但是圖像的後期處理,在數碼時代,已經日益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術了。今後如果有時間,我們會在後續講座中給大家介紹一些最簡單也最實用的後期處理技術。
下面我們通過幾幅作品具體分析一下。我們先欣賞一下這幅荷花的攝影作品。這幅作品可以說是構圖和用光上的一個范作。首先,在構圖上,攝影師採用了最經典的1/3構圖法,即把被攝主體的荷花安置在畫面的約1/3的地方。這種構圖法使整個畫面顯得輕鬆自然,能夠給人一種愉悅的安定感,使觀眾獲得一種良好的視覺效果。設想一下如果把荷花放在畫面正中,將會形成一種死板的感覺。當然構圖法還有很多種,我們將在後續講座中學習如何構圖、如何安排畫面的興趣中心。但是希望你從現在開始,在攝影構圖時重點關注一下畫面的三分之一處。這幅作品的用光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作者通過光線的運用,將被攝景物的主體--荷花從暗黑的背景中分離出來,充分突出和強調了主體荷花,也引導着觀眾的視線迅速聚焦到主體上。還有對於色彩的搭配運用,荷花的粉紅,在墨綠色荷葉的襯托之下,更顯得分外的鮮艷與水靈。紅花與綠葉,在這兒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加拿大攝影師尤素佛·卡什是舉世聞名的人像攝影大師。他的作品以真實,細膩、善於刻畫不同人物的性格和風度而著稱,他特別注意人物的眼神和手勢的表現,追求神態美,力求創造性格肖像。他也因此而被世人尊稱為“拍攝靈魂的大師”。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幅作品是他33歲時的成名之作《邱吉爾》。這幅照片拍攝於1941年12月,當時整個歐洲都還正處納粹德國的占領與威脅之下。照片邱吉爾那怒目圓睜,一手緊抓靠椅,一手叉腰的姿態,恰似一頭髮怒的獅子。在二戰期間,這張照片成為了英國人英勇不屈抵抗德意法西斯的象徵。這幅經典傑作的誕生背後,有一個精彩的故事。1941年12月30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一起應邀來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發表眾議院演說。卡什得到了一個為丘吉爾拍照的難得的機會。但是在準備拍照時,丘吉爾一直悠閒的叼着一隻雪茄,這幅溫文爾雅的形象,根本就無法與他戰時首相的身份相吻合。卡什尋思片刻之後,憑着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丘吉爾個性的了解,迅速地跑上前去,說了聲“對不起,閣下。”冷不防地一把將那支雪茄從丘吉爾嘴邊扯了下來。丘吉爾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激怒了,猛然瞪大了雙眼,左手叉在腰間,顯現出一幅憤怒而不屈服的神態。而就在這一剎那,卡什按下了快門,拍攝下了這個“決定性的瞬間”,一張獨具個性的照片因此而誕生了,這幅人像傑作也使卡什從此名聲大震,成為了享譽世界的人像攝影大師。事後,丘吉爾對卡什說:“你制服了一頭怒吼的獅子!”這幅作品,可以作為攝影師如何調動被攝者情緒的一個範例。調動被攝者的情緒,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不僅需要攝影師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良好的閱歷,同時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靈活的隨機應變能力,以及面對可能遭受的辱罵的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說實話,這個,真的,很難!但是我相信,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們大家都會在這方面取得進步的。
現在說起後期處理,大家的腦海中都只會出現數碼後期PS處理來。事實上在膠片時代,暗房的後期處理技術,就已經被廣泛運用來製作更完美的作品,用來更好的表現自己的創作構思了。我國老一輩攝影大師郎靜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郎靜山將現代攝影技術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六法理論相結合,開創出了一個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集錦攝影”的純藝術攝影流派。所謂的集錦,從技術層面而言,就是將拍攝到的多幅底片和素材在暗房中剪貼合成,並組成獨具作者個人風格的作品。郎靜山曾一再強調,“每一幀成功的藝術作品,都是在窒悶黑暗的沖映室中的心血結晶。”其實,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西方就已有人使用類似的“暗房疊放技術”來給照片做後期處理了。郎靜山的“集錦攝影法”之所以顯得別具風格,主要應是他本身本來就具備了深厚的國畫造詣與修養,並將國畫中的畫理與攝影技巧融合為一,大力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他的作品以承襲國畫傳統,發揮水墨寫意意境為主,致力於模仿與再現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布局與意境,而被視為中國傳統文人畫藝術的延續。因此國際攝影界評論郎靜山的作品是“最現代的、同時又是最中國化的”。我們這兒看到的這幅《湖山攬勝》是郎靜山一生中創作的最得意的作品,同時也是他的最後的遺作。這是一幅山水集錦的鴻篇巨製,構圖嚴謹氣勢非凡,一共花費了兩年時間策劃製作,方才完成,可謂郎靜山畢生集錦攝影之精華與集大成。上面的這是全圖,下面的是一小部分截圖。此幅作品最經典之處在於其精密細膩的構圖表現以及延用中國水墨手卷的開頁方式,左右延伸,從畫面最右邊的涼亭老翁遠眺層巒雲霧,到近景的奇石叢樹,左邊的孤舟,遠處的村落及湖邊倒影,在綿延山水的疏密虛實中,處處可見水墨書畫傳統中之起、承、轉、合之流暢和諧。這幅美麗的國畫山水景像,就如同大師一生胸襟開朗,寧靜與世無爭。
今天,數碼感光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傳統的暗房後期處理技術已經逐漸的失去了市場,集錦攝影更是幾乎成為了絕響,取而代之的是數碼的PS技術。我們在這裡看兩個使用最廣泛的PS後期處理的例子。一個就是人像磨皮。這是一個幾乎被用到濫了得技術。通過磨皮,把一個相貌平平的人給磨成了一個美女。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轉換與調整色階。我們知道顏色會影響人的心理,所以通過改變色階的冷暖色調,會給觀眾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表現出不同的創作構思來。關於後期處理這部分的內容,我們可能會在今後的後續講座中涉及到,希望大家繼續關注。
8.結束語
上面,我們通過欣賞分析攝影作品,給大家簡單介紹了拍攝好照片的三個基本原則,審美追求,以及如何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雖然由於水平有限只能講解的很粗糙很膚淺,但是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夠從我的一堆廢話中提煉出有意義的東西來,獲得一絲小小的啟發。
最後,我想給大家一些自己對攝影的小小的感悟和心得體會,希望對在座的各位都能有所幫助。這些感悟包括:學會享受攝影的每分鐘;不要給自己拍不好作品尋找理由;培養自己的攝影風格和獨特的觀察力;多拍片子;構思多一點,按快門少一點;不拍比拍一張爛片強;與攝影夥伴分享你的經驗;了解並熟悉你的相機;最好的相機是你現在所擁有的那架;相機後面的頭腦永遠比相機前面的鏡頭更重要;機會永遠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回顧你的舊作品,會有更多的領悟;總是轉過身去看看;跳出圈子想問題。今天因為時間的問題,就不再對這些小感悟的含義一一的給以語言學上的闡述了,希望大家回去之後自己再細心地體會吧。可能你們所體會到的見解和感想與我的不一樣,這是不要緊的,改天有機會的話我們再慢慢交流好了。
今天的這第一節課就到此結束了。萬分感謝大家的光臨。下周三的第二節課,我們將給大家介紹攝影的基礎入門技術,包括相機的構造,對焦,曝光等內容,仍然由我為大家講解,歡迎大家繼續關注和參加我們這個系列講座。第一講課,沒有掌握好時間,拖堂了,占用了大家非常多的寶貴時間。再次謝謝大家!
不過,不好意思,最好還想占用大家一點點寶貴的時間,讓大家欣賞一下焦波拍攝的這組《俺爹俺娘》。如果趕時間的人可以先走了。《俺爹俺娘》這本攝影集是攝影記者焦波從給父親母親拍攝的上萬張照片中精選出來的120幅,配以樸實的文字說明,記錄了兩位老人30年間的生活片斷。這些照片,選取的拍攝角度都非常的簡單,樸素,甚至沒有過多的使用技巧,如同嘮家常一般隨意道來,但卻又非常的真實感人,充滿了溫馨與情感。我們每個人,透過照片,都能看到自己父母顫微的身影,感受到一種無言的震撼,體驗到不同的親情、鄉情、愛情……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吾輩!平凡的人生,平淡的故事,平靜的心態,體會出的卻是不平凡的世間情感。這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真善美的能力。
9.參考文獻
《美國紐約攝影教程》
《Joy of Photograp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