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破除粟裕神話系列之一:並未指揮過華野全軍 |
送交者: 新天獄博 2018年01月08日10:45:2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編者:何新算是比較仗義執言的一位,特別是他公開挑戰當時【權高勢大】的【清官】朱榮雞,指出:他的子女如此高薪是對改革開放的污染和褻瀆,容易讓別人有想法。即使被李瑞環從全國政協排擠出去,也在所不惜。去年,何新針對國內的對粟裕的【造神運動】連續發表博文駁斥。我本人也感到一些人為了達到個人的目的,對粟大將的造神已經到了可笑的地步,為了使後代不至於以詐傳詐,顛倒歷史,應該公平地還歷史的真實面目,不能誰的嘴大、臉皮厚,誰就可以揚名青史。何新老大哥的資料全,論證全面,所以特地在此轉載,但因為何新老大哥在國內,有一些話大概不合適講,或者欲言又止的地方,我加了自己的理解,有不對之處,我負責任。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的五大根據地的基本組織結構都是:中央局、邊區政府、軍區、野戰軍。其中中央局是核心機構,政府和軍區統管軍政事宜,野戰軍是軍區管轄的一部分,軍區還要管二級軍區和地方部隊。例如:東北局(林彪)、東北行政委員會(高崗)、東北軍區(林彪)(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管轄下的東北野戰軍。再如:晉冀魯豫中央局(鄧小平)、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楊秀峰)、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和晉冀魯豫解放軍(包括晉冀魯豫野戰軍)。。。五大根據地的情況出華東以外都沒有部下和主帥爭功的情況,華東之所以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有幾個原因: 1) 華東主帥饒漱石和陳毅不和,過早被拿下,群龍無首,各說各話。 2) 華東由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一部組成,新四軍主導了華東的領導層,但是幾個最能打仗的兵團、縱隊卻是山東的部隊。 3) 國民黨因為山東離蔣統區近,又靠近海邊,交通便利,所以選了山東作為進攻的重點方向,毛和中央軍委相當重視山東的戰局,甚至不惜讓劉鄧大軍外線作戰來策應山東。軍委頻繁調兵遣將,調整華東的陣容,所以部隊的歸屬問題變化頻繁,造成一些誤解。 4)有人故意忽視重要的歷史事實,想改寫華東戰史,故意利用一些混亂的稱呼,突出某些個人 我個人認為,這第四點是自鄧小平去世後,一些新四軍的人在江澤民大力吹捧江上青(聲明:我完全無意貶低江上青烈士,他和其他烈士一樣值得尊敬,是那些拉大旗做虎皮的人卑鄙)為自己樹立威望的形勢下,藉機抬高自己分不開的,至少是同步的。因此,更需要徹底搞清華東解放戰爭的歷史,還原事實真相。 粟裕並未指揮過華野全軍 先看一封中央軍委的電報: 中央關於(華東解放軍)東西兵團的指揮和建制等問題給陳毅粟裕指示(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五日) 陳粟:(一)我們意見,許譚東兵團〔2〕及其他華東部隊一切行動由華東局指揮,讓漱石〔3〕學習戰爭指揮甚為必要。膠東此次防禦部署及反攻部署均甚適當,再過若干時期,漱石及黎玉〔4〕均可在軍事指揮上鍛煉出來,你們有意見向饒、黎提出。你們則集中精力,指揮西兵團〔5〕及規定區域一切武裝之作戰,該區一千萬人民群眾之發動,黨及政權之建立與發展,部隊給養之籌劃等事項。 (二)你們部隊對外仍稱華東野戰軍,對內則屬晉冀魯豫建制,以利部隊補給及地方工作之統籌。一切後方補給事宜及地方工作幹部之派遣等事,你們應尊重徐滕薄〔6〕意見,向他們報告情況,請他們指示辦法。 (三)因膠東、渤海、魯中三區現在已可打通,渤海武裝應即向黃河以南發展,故將原決定改變,渤海仍歸華東局管轄,但該區對於你們的補給事宜,則仍歸邯鄲局統一籌劃,以免分歧。 (四)戰局可能發展得快,六個月內(十月至三月),你們各縱在河淮〔7〕之間作戰,另準備以原淮南獨立旅恢復淮南。六個月後(約在明年四月),你們須準備以一個或兩個縱隊出皖浙贛(不是閩浙贛)邊區。那時擬由劉鄧〔8〕方面派一個或兩個縱隊出湘鄂贛邊區。當你們派部出皖浙贛時,擬由許譚所部四個縱隊中抽出一個加強你們西兵團兵力,但此是預計,須待那時考慮方能決定,現時不要通知他們。 (五)我們發給你們電報中,有許多未接你們復電,不知你們是否收到及是否同意。嗣後,你們收到我們電報,請復電說明收到某日某時電,同時對該電內容哪些可以實行,哪些與情況不符不能實行,表示你們具體意見。 毛 澤 東 十五日二十二時 編者註:此電說明(1)軍委指定饒漱石指揮華野東兵團和其他華東解放軍部隊;(2)撤銷華野西兵團建制,陳、粟隸屬【邯鄲局】(晉冀魯豫中央局)劉鄧建制,是劉鄧的部下。不但如此,還要“尊重”徐向前、滕代遠、薄一波的意見。成為劉鄧大軍的一個“兵團”。(3)軍委對陳粟【不回電】很不高興,責令陳粟必須回電。 【歷史資料】 關於華東野戰軍的曲折歷史變遷過程 第三野戰軍(即原華東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但是由於種種歷史及政治原因,其組織及領導變更的過程曲折複雜。以至關於其統屬和組織,都存在許多撲朔迷離的迷霧。 現在修華東軍史者,以華東野戰軍代替華東人民解放軍,以華東野戰軍指揮部代替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並抹去饒漱石兩度長時間擔任的華東野戰軍政委的歷史事實,過度放大粟裕的地位,似乎粟裕是解放戰爭華東戰場的決定性指揮者;這是扭曲歷史真相,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饒漱石倒台後,華東軍史被後人不斷篡改。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被無視。由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兼充的華東軍區,被用來取代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並將其貶為地方性質;實際上是將華東人民解放軍最高指揮機關即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功能抹殺掉。由於當時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主要是由饒漱石、張雲逸等主持,抹掉華東局領導下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存在,那麼功勞就全歸華野,再將饒潄石華野長期擔任的政委職務抹掉,再抹掉山東戰區的指揮員譚許王,則華東以及淮海戰役戰功全歸在陳、粟名下,然後再否定陳毅,就只有一個戰神粟裕大將軍了。可惜,這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1)華東野戰軍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和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之一部,逐步改編擴建而成的。 抗日戰爭勝利後,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關於“向北發展, 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羅榮桓等率領山東軍區部赴東北,新四軍政委饒潄石等率領新四軍軍部及第7師、第2師第4和第5旅、第4師第9旅、蘇浙軍區第2和第4縱隊及蘇中軍區教導第1旅等部,由華中地區北上,執行鞏固和發展山東解放區的任務。同時,中央派遣陳毅、宋時輪等則直接從延安到達山東加入領導。 (2)新四軍軍部及主力北上山東後留在華中地區的新四軍部隊,按照中央指示,於1945年10月25日成立華中軍區,以張鼎丞任司令員,鄧子恢任政治委員,粟裕、張愛萍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鍾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轄蘇中、淮南兩個軍區及四個軍分區。華中全部兵力約13.5萬餘人。同年11月10日,華中抽調主力部隊正式組建華中野戰軍,以粟裕任代理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劉先勝任參謀長,下轄: 第6縱隊,王必成任司令員,江渭清任政治委員, 第7縱隊,吉洛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第8縱隊,陶勇任司令員; 第9縱隊,張震任司令員。 全部兵力約4.7萬餘人。 華中野戰軍在建制上屬華中軍區,在戰略行動上統一受華東局陳毅、饒漱石指揮。 (3)1946年1月7日,遵照黨中央的指示,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領導機關合併。 華東局副書記、新四軍軍長陳毅兼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局書記、新四軍政治委員饒漱石兼山東軍區政治委員,副軍長張雲逸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黎玉任新四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軍區副政治委員,陳士榘任新四軍參謀長兼山東軍區參謀長,舒同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 山東軍區轄濱海、魯中、魯南、膠東、渤海等五個二級軍區,全部兵力約20萬人。 與此同時,組成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黎玉任政治委員,宋時輪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下轄: 第1縱隊(含第1、第2、第3旅),葉飛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 第2縱隊(含第4、第5、第6旅),羅炳輝任司令員,趙啟民任政治委員; 第7師(含第19、第20、第21旅),譚希林任師長,曾希聖任政治委員; 第8師(含三個團)何以祥任師長,丁秋生任政治委員。 總兵力約7.4萬餘人。 (4) 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我軍在統一編組的同時,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 向日偽軍進行大反攻,並回擊國民黨軍的進犯。經過五個多月的作戰,殲敵近4萬人,解放縣城及重要市鎮約90處,鞏固和發展了華中與山東解放區。1946年2月, 華東局書記、新四軍政治委員兼山東軍區政治委員饒漱石奉命赴北平軍調部任中共團書記,負中共代表團內部之責,同時主持中共在東北的軍事調停事務。新四軍參謀長兼山東軍區參謀長陳士榘任北平軍調部任中共代表團參謀長。從1946年3月起,山東和華中野戰軍在進行“百日”大練兵運動以後,進一步調整了部隊的戰鬥序列。 5月間,中央軍委任命: 羅炳輝為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韋國清為第2縱隊司令員。 同時,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改為第1師,粟裕兼師長和政治委員;第6縱隊改為第6師,譚震林兼師長和政治委員;第7、第9縱隊番號不變;華中第5軍分區基幹武裝及向我投誠的趙雲祥部改編為第10縱隊,謝祥軍任司令員,劉培善任政治委員。 6月2日,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決定: 以第7縱隊兼蘇中軍區,第9縱隊兼淮北軍區,第10縱隊兼蘇北軍區。7月,東江縱隊等部和中原軍區第13旅,先後到達膠東和蘇皖解放區,分別編入山東和華中我軍。至此,山東與華中野戰軍13萬餘人,軍區部隊26.6萬餘人。 (5) 1946年夏季,蔣介石集中約占其進犯解放區總兵力三分之一的正規軍,即62個旅(師)約50萬人開始向我華東解放區進攻。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山東、華中野戰軍和軍區部隊,分數路迎擊進犯之敵。 (6) 由於饒潄石此時不在華東,陳毅難以有效地統一領導華中、山東兩部,甚至發展到山東、華中兩部的主要領導相互指責。因此中央在1946年9月曾下電文要求組建統一的華東野戰軍,並建議陳毅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但此議遭到華中方面的拖延阻擾。華中、山東兩方面給中央發電報,盼饒潄石回華東主持大局。 (7) 1947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組織部部長、華東局書記、新四軍政委兼山東軍區政委饒漱石從延安趕到臨沂,撤銷了華中分局。鄧子恢、張鼎丞、曾山三名中央委員調到華東局當常委(鄧任副書記、張任組織部長);從組織上整合山東、華中兩方面軍事,組建華東軍統一的指揮機關。1947年1月(農曆46年除夕傍晚),華東軍整合大會召開時(此時魯南戰役已結束),陳毅、粟裕並不在場,大會由饒漱石政委一手組織,饒政委在會上宣布了整軍結果。農曆46年除夕,這一天應是統一的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成立的日子,也是華東野戰軍指揮部成立的日子。而膠濟線指揮所此時雖有了名稱,但其所屬的華東人民解放軍8、9、10三個野戰縱隊尚未開始組建。華東人民解放軍特種兵縱隊亦未組建(1947年3月由張雲逸負責、周駿鳴具體操辦組建)。】 重新整編組建後,華東全部解放軍部隊的建制情況大致如下(1947年初): 一、第一級指揮 設立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政委饒漱石、司令員陳毅統一指揮華東華中地區全部野戰軍及地方部隊 二、第二級指揮 (1)特種兵縱隊(主要為炮兵、裝甲車及坦克部隊) (2)華東野戰軍指揮部 (3)膠濟線指揮所 (4)直屬機關部隊 三、第三級指揮 (1)特種兵縱隊:榴彈炮團、野炮團、騎兵團、工兵團、汽車大隊、戰車營 由張雲逸負責 (2)華東野戰軍指揮部(粟裕、譚震林負責):下轄一縱、二縱、三縱、四縱、六縱、七縱 (3)膠濟線指揮所(許世友、王建安負責):八縱、九縱、十縱、 (4)直屬機關部隊:司令部、政治部、後勤司令部、軍政大學、特一團、特二團 需要說明的是: 1、當年組建的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是華東我軍最高統一指揮機關,實際上就是後來所說的華東軍區; 2、當時華東組軍時,並沒有另設統一的華東野戰軍司令部,此時華東人民解放軍所屬的野戰部隊分成了三部分,即: 特種兵縱隊 華東野戰軍指揮部(粟譚部) 膠濟線指揮所(許王部)。 此三部皆為華東解放軍總部下屬的、互相之間平行的二級指揮機構。粟裕、譚揮震林的位置在華東野戰軍指揮部,但他們不能直接指揮特種兵縱隊和膠濟線指揮所。 3、所有部隊的縱隊系列編制均為隸屬華東人民解放軍建制序列,即: 華東人民解放軍1、2、3、4、6、7、8、9、10縱隊及華東人民解放軍特種兵縱隊等,而非指華野某縱。 同時間確定建制的華東人民解放軍11縱、12縱,則屬蘇北地方部隊;直到1948年3月組建蘇北兵團時,11縱、12縱才編入野戰部隊。 4、另外,原來屬於山東八路軍的8、9、10縱分別是由魯中軍區(司令王建安)、膠東軍區(司令許世友)、渤海軍區(司令袁也烈、副司令宋時輪)的主力部隊組建。 直到萊蕪戰役時,膠東許世友部仍稱東北民主聯軍,而特種兵縱隊是在1947年3月由張雲逸負責組建。 5、可以看出,當初華東整軍時,組建了統一的華東人民解放軍,但並沒有組建所謂“華東野戰軍”。 (8)1947年4月,中央決定以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兼屬華東軍區,華東軍區成立。 可能在此前後,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與膠濟線指揮所合併,而成立了統一的華東野戰軍。而特種兵縱隊則仍然隸屬於華東人民解放軍總部。 從當時的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在有關孟良崮戰役中的報道內容來看,此時華東野戰軍政委是饒漱石,司令員為陳毅。 (9)七月分兵: 1947年7月初,華東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電報指示,將全軍一分為三: 由陳士榘、唐亮率領第三、第八、第十等3個縱隊向魯西挺進, 由葉飛、陶勇率領第一、第四等2個縱隊向魯南出擊,以上稱為華野外線兵團; 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直接指揮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等4個縱隊及特種兵縱隊在沂水地區待機出擊,稱為華野內線兵團。 8月初,華野內線兵團再次分兵,陳粟帶六縱及特縱主力往魯西南與陳唐部匯合,組成華野西兵團;饒漱石許世友譚震林等帶2、7、9縱加上臨時組建的13縱,組成華野東兵團。 華東局此階段也一分為三:
此時山東兵團由饒、黎、張(鼎丞)在前方直接指揮進行膠東保衛戰,粉碎國軍的重點進攻。 鄧子恢到渤海區擔任華東局工作委員會書記,張雲逸到渤海區擔任華東局後方委員會司令。 (10)1947年9月22日,在膠東保衛戰最緊張的時刻,中共中央軍委指示:華東解放區及渤海區重新劃分如下: (一)陳粟西兵團改為冀魯豫野戰軍,受晉冀魯豫中央局領導,轄第一、三、四、六、八、十縱隊及王秉璋縱隊。 (二)渤海區暫劃歸晉冀魯豫中央局領導。 (三)陳毅、粟裕、張雲逸、鄧子恢加入晉冀魯豫中央局為委員,鄧小平仍為中原局書記兼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薄一波為晉冀魯豫中央局第一副書記並代理書記,陳毅為第二副書記;陳、粟代表該局負責指導黃河以南、運河以西、平漢以東、淮河以北地區之黨政軍民工作;張、鄧代表該局指導渤海地區工作。 (四)晉冀魯豫中央局負責統籌劉鄧、陳粟兩野戰軍及陳謝兵團的後勤供給。 (五)華東野戰軍東兵團改為華東野戰兵團,由許世友、譚振林負責指揮,受華東局直接領導。 從中央這份電文中可知,此時中央軍委已撤銷了“華東野戰軍”番號,並對華東局及華東人民解放軍進行了肢解,原華東野戰軍建制至此已不復存在。 (11)但是,中央軍委的這一意圖似乎遭到了華東局和華野的抵制。 因此,1947年10月15日毛澤東致電陳粟,發布“中央關於東西兵團的指揮和建制等問題給陳毅粟裕指示(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五日)"。 【對1947年10月15日毛澤東致陳粟的電文解讀: 一、有關背景 1、七月分兵後,陳粟領華野主力出外線,戰績不佳,臨麻戰敗。 山東內線僅二、七、九三個縱隊,後華東局臨時將一些地方部隊組建成13縱;由譚震林、許世友指揮。由於華東局部置得當,將士用命,膠東戰況已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2,中央軍委周在膠東危急的時候即9月22日發了一個電文,把當時華東唯一還算完整的根據地渤海區劃給了晉冀魯豫中央局;其次把華野外線主力也劃歸晉冀魯豫中央局,取消了華東野戰軍番號。 西兵團號晉冀魯豫野戰軍,東兵團番號改叫華東野戰兵團。 在人事上把陳、粟、張、鄧四人加入晉冀魯豫中央局為委員。 此時膠東、魯中南根據地皆入敵手,而渤海區又給了晉冀魯豫中央局,華東局及華野前有強敵,存亡未卜。 3,但中央此議遭到了華東局和華野的抵制。47年10月10日,在渤海區主持工作的張雲逸、鄧子恢與在華東局的饒漱石聯手,成功使渤海區回到華東局領導下;而陳粟部直到10月14日給中央的電報仍自稱華東野戰軍,不用軍委給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番號。 這些行動明顯跟中央指示矛盾,因此才有了10月15日的電文。】 (12)從47年9月22日起,由於原華東野戰軍在建制上實際已不復存在;所以從1947年10月15日起,對外號稱“華野”的陳毅粟裕部隊,實際僅僅是隸屬晉冀魯豫建制的陳粟西兵團。 而饒、譚、許指揮的東兵團,則稱“華東野戰兵團”。此時原華東兩部成為各自獨立、互不隸屬的兩個兵團。陳粟管不着華東野戰兵團,而饒也管不着陳粟部。 1947年11月,中央計劃由鄧子恢領華東局、蘇北工委牽頭成立豫皖蘇中央分局,並明確表示豫皖蘇中央分局不歸華東局,而是隸屬晉冀魯豫局。在此前後,中央又準備將山東納入計劃成立的華北局。但是此舉遭到華東局和饒漱石的反對,故上述中央意圖未能完全實現。 1948年1月26日,中央又計劃成立華中分局,由陳毅任書記、鄧子恢為副書記。 1948年1月中央任命華野西兵團陳毅為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為東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同時兼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葉飛為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粟裕為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書記,金明為副書記,準備渡江躍進開闢新區。 因此此時的華野西兵團(對外號華野)中的粟葉兵團有了新番號: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但此番號並未真正使用過。) 【1948年5月9日,中央決定:除華中解放區現轄境地外,凡隴海以南、長江以北,直到川陝邊區均屬中原解放區。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鄧小平,第二書記陳毅,第三書記鄧子恢。 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李先念、宋任窮、粟裕、李雪峰、陳賡、張際春、謝富治、劉子久等12位同志為中原局委員。 關於軍隊方面的職務任命: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陳毅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第二副司令員。陳毅仍兼東南(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並代理陳毅兼任的職務,宋任窮任副政委。 可以看出,此時的正史中所謂的華東野戰軍(實際上是東南野戰軍或原華野西兵團)中,副政委是宋任窮而非譚震林;其建制是屬於中原局而非華東局。 而華東局的蘇北工委及蘇北兵團,此時在理論上也被中央劃歸中原局範圍之內,只不過中原局無法實施有效管轄,中央只好接受蘇北工委及蘇北兵團繼續歸華東局管轄這個事實。 當時陳毅、鄧子恢到中原局時,從華東局帶過去了4700多幹部;陳毅是咋想的不知道,而劉鄧肯定是想把中原局做大做強,但從華中過去的饒政委的支持者鄧子恢在中原局時間不長,後來鄧子恢帶兩廣縱隊到四野了。 華東戰史亂糟糟,其中最大的原因是篡改歷史,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的身份被改得一塌糊塗。 一、1948年5月9日,華野西兵團被劃分為中原戰區 1948年5月9日,中央重新劃分戰區,華野西兵團被劃分為中原戰區,中原局的宋任窮被任命為華野西兵團的副政委。這封電報是已經披露了的。
二、1948年5月30日,中原局的華野西兵團中的職務重新做了安排 5月30日,中央軍委就華野西兵團的職務重新作出規定: (1)任命粟裕同志兼華野副政委,擔負副政委各項工作責任,並於陳毅同志不在華野西兵團工作時,代理華野西兵團政委職權。 (2)譚震林調任中原局華野西兵團擔任華野西兵團第一副政委(譚震林沒有赴中原局西兵團上任,還是在山東兼任山東兵團政委) (3)宋任窮擔任華野西兵團第三副政委(宋任窮是否到任,不得而知)。 (4)華東野戰軍西兵團三位副政委的排列次序是:譚震林為第一副政委,粟裕為第二副政委,宋任窮為第三副政委。 以上電文沒有披露,在粟裕年譜中有此電文的小部分內容,但大部分真相還是被掩蓋。】 中央將華中分局隸屬華東局。中央實際意圖應是以山東華中為後盾,為陳粟兵團進軍江南作準備。 同時中央要求華東野戰兵團的七、九兩縱隊出蘇北作戰。 華東方面對此的回應是,以華東野戰兵團的七、九、十三縱三個縱隊組建山東兵團,以華東野戰兵團的二縱加在蘇北的十一縱十二縱組建蘇北兵團,仍然以山東兵團留在山東作戰。 中央對此表示認可,2月2日復電華東,同意成立山東兵團和蘇北兵團。但同時指示蘇北兵團由陳粟指揮,山東兵團受華東局節制。 此考慮應有以蘇北兵團策應陳粟兵團過江作戰之意圖。 1948年3月蘇北兵團組建完畢後,一直接受華東局指揮,而中央原計劃成立的華中分局則未得落實。 (13)由於粟裕反對率部渡江作戰,軍委同意採納其方案二暫緩渡江。1948年5月底,陳毅到中原局就職,粟裕暫時代理了陳在西兵團的司令員職務。 由於陳粟西兵團對外仍稱“華野”,此後粟裕因此也就成了隸屬晉冀魯豫局建制領導下(後屬中原局建制)下的“華野代司令”。 而同時期的山東兵團,則在山東齊魯大舉攻城略地,對外則號稱華東解放軍山東兵團。山東兵團與晉冀魯豫局建制下的粟裕西兵團的華野,基本上是兩不相干。 【歷史資料: 9月22日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致電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滕代遠、薄一波,陳毅、粟裕,張雲逸、鄧子恢,饒漱石、黎玉、張鼎丞、曾山並轉許世友、譚震林並告劉少奇、朱德,葉劍英、楊尚昆:“ 由於目前華東地區與渤海隔斷及陳粟西兵團執行新戰略任務,特將華東野戰軍及渤海區重新區分如下: 一、陳粟西兵團改為晉冀魯豫野戰軍,受晉冀魯豫中央局領導,除現轄之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縱隊外,王秉璋縱隊劃歸其直轄。 二、渤海區暫時劃歸晉冀魯豫中央局領導。 三、陳粟張鄧四同志加入晉冀魯豫中央局為委員,鄧小平仍為中原局書記兼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薄一波為晉冀魯豫中央局第一副書記並代理書記,陳毅為該局第二副書記。陳粟代表該局負責指導黃河以南、運河以西、平漢以東、淮河以北地區之黨政軍民工作,以利直接支援前線。張鄧代表該局指導渤海地區工作。 四、晉冀魯豫中央局負責統籌劉鄧、陳粟兩野戰軍及陳謝兵團的後勤供應。在目前,除供應劉鄧、陳謝兩軍不可放鬆外,應將供應陳粟野戰軍工作放在緊要地位。五、華東野戰軍東兵團改為華東野戰兵團,由許譚負責指揮,受華東局直接領導,轄第二、第七、第九、第十三縱隊。”9月22日】
(14)豫東戰役後,中原局建制下的粟裕統帥的“華野”西兵團損失極為慘重。粟兵團不得不撤退回到山東根據地休整。 其所屬陳唐兵團則繼續留在中原。到九月後,奉軍委令而趕回山東參加濟南戰役。 此時,一年多前分兵時只有3個主力縱隊的東線山東兵團,則在饒漱石、譚震林、許世友等的苦心經營下,發展成為包括10個縱隊(含山東地方縱隊和蘇北兵團)的軍力,戰力相當強大。 而頂着“華野”名號的西兵團,雖然有華東局和晉冀魯豫局的大力支持,但部隊當初出外線時有18萬主力,一年後回家時卻折損嚴重。名義建制(6個縱隊)雖仍然完整,但實力已經減半。 (15)濟南戰役前的曲阜作戰會議是華野再次改組的一步。但此時的粟裕華野部,名義上仍屬於中原局領導。 在濟南戰役開始前,華東局下屬的山東兵團與中原局下屬粟裕部西兵團,實際上仍為兩部,領導組織體系不同,只是名義上對外則合稱為華東野戰軍。 【1948年3月11日 山東兵團發起膠濟路西段戰役,至21日攻克周村、張店、博山、淄川等地,殲敵3.8萬餘人。 3月24日 中共中央為山東、蘇北作戰勝利發出賀電。電文稱: “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陳毅、張雲逸、饒漱石諸同志,人民解放軍山東兵團許世友、譚震林諸同志,人民解放軍蘇北兵團韋國清、陳丕顯諸同志及兩兵團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同志們:慶祝人民解放軍在山東及蘇北的偉大勝利。我人民解放軍山東兵團自去冬在膠東半島殲滅大量敵人之後,此次又在膠濟路西段殲敵三萬餘人,攻克及收復周村、張店、臨淄、淄川、鄒平、桓台、長山、章邱、明水、龍山、齊東、博由、萊蕪、蒙陰諸城鎮。我人民解放軍蘇北兵團長期堅持蘇北地區,半年以來殲滅大量敵人,收復許多城鎮,如此次又殲敵——個旅,收復阜寧。當此全國各戰線屢開勝利進攻之際,我山東、蘇北捷訊紛傳,聞之極為喜慰,特向你們致慰問之童,尚望團結全體軍民為殲滅山東與蘇北全部敵軍而奮鬥。” 注意:中央電文不是“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或者“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現在的一些回憶錄以及毛軍事文選等的註解,都在造假!】 直到1948年中央“九月會議”上,饒漱石的華東局才再次把粟裕的西兵團華野,從中原局建制下歸隊統屬於華東局。 (16)濟南戰役後,9月24日饒漱石再次兼任華東野戰軍總政委。在曲阜二次會議上,經過整頓,一個真正完整的華東野戰軍改組完成。在爾後不久的淮海戰役中,這支合併後重組的新軍事力量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 (17)1949年2月9日,華東野戰軍經過整編,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 陳毅任司令員,饒漱石任政委;下轄4個兵團和1個特種兵縱隊,總兵力達58萬人。 另有華東軍區部隊42萬人,也在陳、饒麾下。在渡江戰役前夜,華東軍已是百萬之軍。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