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得天下 焉能马上治天下? |
送交者: 胡亥 2019年11月13日21:53:42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秦汉之际,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因得人之盛,遂击败项羽,统一海内,建立汉朝。在刘邦身边,有一儒生陆贾,是楚地之人,一直追随刘邦左右,用自己的学识,辅佐其逐鹿中原的伟业。《史记》中记载:陆贾常引用《诗》、《书》圣贤之语,很招刘邦厌烦。有一次刘邦忍不住负气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意思是我的天下是在马上得来的,要《诗》、《书》有什么用?而陆贾回答“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就是说,您从马上打下来的天下,难道还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商汤、周武王都是像您一样取得天下,却用安定的手段来维护政权,文武并用才是保证政权长久的办法。陆贾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执政原则,治理国家,不能仅仅靠武力,而是主要靠文治,顺应民心和历史趋势,才能得到万民拥戴,永保江山。 而汉初大政治思想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着重揭示了强大的秦国迅速衰亡的深层原因。秦国到了秦始皇时代,其武装力量达到了顶峰,秦始皇凭借武力,“威振四海”,登上皇帝的宝座,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并且“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以华山为城墙,把黄河作为护城河,借着高山,以及深不可测的黄河,凭险据守;同时派遣亲信将领,率领精良的部队守卫着要害之地,忠心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使咸阳周边,关中之地,崤山之险,函谷关之固,形成了无懈可击的维稳防御体系。在完成了上述庞大部署之后,一切反叛的力量都已经臣服,天下成了始皇的掌中之物,他心里认为,如此险要地势和稳固防守的战略态势,必定构成秦朝传绪子孙万代的牢固基业。 秦末造反的陈涉不过是个下等贱民,流放的配军,既没有过人才能,也没有高尚的贤德,更不富有。但他在田野间突然发难,率领着疲惫的几百人,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掉转头来进攻秦国,天下豪杰们竟然云集响应,一齐起事,很快推翻了武装到牙齿的秦朝政权,把秦朝王室灭族。对此,贾谊感叹道:“......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带甲百万,兵车万乘,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掌握着无尽资源的强盛秦国,竟然在极短时间内就被陈涉一个高粱花子搞得亡国灭种,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贾谊继续时说:"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意思是说,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头和木棍,所到之处,只要有人家住,就能得到给养,横行天下。而反观秦军,虽有险阻,却不防守;虽占据关卡桥梁,但是无人防御,门户大开;秦兵虽有长戟等精良兵器,但是不去刺杀;虽有强弩却不用来射箭,致使反叛的楚军很快深入秦国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秦国东边的韩、赵、魏、齐、楚、燕,统称山东之地)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竞相为王。在这里,贾谊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秦朝严刑峻法,不讲仁政,进而人心军心丧失殆尽,所面临的一场可怕的大崩溃局面。 在贾谊看来,其实秦始皇吞并海内,统一六合,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军民疲惫,企盼太平,人心所向,“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秦皇称帝,百姓上有了天子,都希望能靠他结束动乱,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这是秦皇一展身手,奠定万世基业的大好时机。但是“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所以秦朝的气数很快就尽了。 贾谊分析道,“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用武力夺取天下,要重视诡诈和用兵;治理国家,则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朝夺取天下,却依然持续“诡诈和武力”路线,不改严苛的政令,秦王孤身无援,不信任任何人,但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其实这就是陆贾所说的“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贾谊一针见血地指出:“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所以古代圣贤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生存与灭亡的之道,明白统治的真谛,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民众生活安定,丰衣足食罢了。 而秦二世上台,同样有着力挽狂澜的历史机遇。“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秦二世上台,所有人都伸长脖子观察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受苦哀嚎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改弦更张的资本。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割地分民,礼贤下士,免去刑罚,开仓济民;减轻赋税,实行仁政,天下人就归附了。秦国一定会修正始皇的过错,延续国运。但是可惜的是,“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赋敛无度,百姓困穷......。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秦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秦朝因此每况愈下,很快就亡于陈涉一匹夫之手。 秦汉以降,历代统治者都在不断强调“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统治格言,所有“文景之治”、“贞观开元之治”以致大清的“康乾之治”等开明盛世,都体现出了这一“与民休养生息”的民本主义真谛。康熙大帝曾发豪言:“大清万世永不修长城,朕要以王道治天下”,一反明朝大修长城的举措,大修庙宇,建喇嘛庙,盖清真寺,通过安抚和结盟的怀柔政策,笼络蒙古、藏族、维、回等少数民族,从而巩固了边防,扩展了领土,实现了君王统治的极高境界。 “以史为鉴,可见兴衰”。联想到当今皇帝习大帝自2012年登基以来,一直处在太上皇淫威之下,一路走来,艰苦备尝。最终在19大之后,利用军中反腐,抓住时机,调兵进京,雷霆出击,解除太上皇的御林部队,即中央警卫局武装,一举消除危害中共多年的元老垂帘听政体制,亲掌大权。四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习大帝已彻底甩开元老院,正式加冕,成为名副其实的真皇帝。到目前,忠于习大帝的空军将领已完全掌控中共军队大权,所率领的40万中部战区野战精锐大军云集北京,从中南海开始,沿2环、三环、四环.....直到天津外围,形成包围京城的9层防御圈,牢牢控制着北京局势。习大帝的调兵进京,摧毁政敌,可以说是政治军事上的大手笔,说马上得天下一点也不为过,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同时,一直对中共未来命运忧心忡忡的习大帝,立志做维护党天下的真“男儿”,将野战军部署在京城,也是针对未来颜色革命的远忧,下的是一步狠棋,勒兵观变,随时动用大军,将任何不安定因素扼杀在摇篮中。 历史的教训极为深刻。“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核心的问题不是党,而是民。怎样安抚民心,使其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社会远离动乱,持续发展,永远是首要的执政准则。首先要下得马来,体民疾苦,才是拨乱反正,化危机为机遇的关键。当年邓小平也是在经济濒临崩溃,共党统治摇摇欲坠的危急时刻临危受命,推出改革大政,使共党走出危机,受到全民支持。可见救党在于救民,而非单纯维稳,刀枪相向。否则,强秦的“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的崩溃结局,定会再次重演。即使再多铁甲劲旅,飞机大炮,导弹核弹,又有什么用? 最近中共大内主管丁薛祥批“两个维护”执行不力,存在阳奉阴违的“两面人”等等情况。提醒党内高层太上皇已成过去,当前要维护的核心只有习近平一个人,他就是党中央的化身。这种论调爆露了目前习近平虽然掌握大权,但还没有到“天下归心”,人心所向的地步。人们表面上臣服,实际上内心仍然离心离德,腹诽不服者众多。正如过秦论中所说:奸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从官到民,人人自危,不安于位,社会处于动乱的边缘。 看来,如何文武并用,以仁义治理天下,使共党统治再次脱离危机,江山永固,考验着习大帝的智商和执政能力。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