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負面印象從何而來? |
送交者: 白草 2019年12月15日17:34:07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學生時代對香港的印象是富有。所謂一俊遮百丑。對香港的好印象一直是主流。而負面印象則被忽視。現在回想起來,負面印象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沒有在意而已。 內地對香港的主要了解當然是通過影視歌曲。當年看周潤發的《賭神》,頗為敬佩。在大家都幻想自己是電影中的男主角時,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電影會讓一個賭徒當正面男主角。在內地電影僅僅被當作政治宣傳的手段,男主角多是沒時間談戀愛專注偉大事業的偉光正,實際是假大空。香港電影聚焦在真實社會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是一個很大的反差。從被洗腦到娛樂,這個疑問就被拋至腦後。反正是電影,何必認真。而後來的許多香港電影都是如此。沈殿霞的喜劇印象深刻的就是買彩票中頭獎的狂歡。“發達了”是每個普通人的夢想。但奮鬥努力則不是。只有成龍的警察故事符合主旋律的道德標準。對比之下,可以以香港電影為參照說內地電影假大空,反過來也可以以內地電影為標準,評論香港電影低級趣味。當年大學語文老師看不起香港流行文化,金庸小說不值一評。現在回頭看,在港台影視全面攻占大陸幾十年後,終於有矯枉過正的趨勢了。大陸電影《流浪地球》不僅票房高,而且背後的精神境界終於不再對標港台,是一種回歸,也是一種超越。 香港在回歸前後最出名的兩個女性政治人物是陳方安生和范徐麗泰。在大陸宣傳男女平等幾十年後,不僅沒有妻從夫姓,連孩子都可以隨母姓。當年看到這兩個名字,頗有詫異之感。覺得香港在男女平等方面落後很多。但更強勢的輿論是文革破壞了內地的文化,而香港則保留了珍貴的傳統。而且名字是個人的事,如果自己願意隨夫姓,與旁人何干? 直到有一次,在香港電視本地新聞里聽到一個案例。大致是一個女兒起訴兒子爭遺產土地的案件。女兒要求男女平等,而兒子則堅持土地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法院判決兒子勝訴。想象中的香港是比內地更先進的地方,而實際上高樓大廈邊上的窮人也一直更守舊。不僅是公眾守舊,連法院也尊重歧視女性的傳統。 對香港的負面印象最深刻的是奶粉限購。本來內地人不信任本地奶粉願意高價購買國外奶粉,是香港不可多得的商機。香港自己又不生產奶粉,純屬生意的情況下,加大進口才是雙贏的不二法則。一個以市場經濟和自由流動為驕傲的城市,在奶粉短缺的瞬間突然就反向操作,不是加大進口,而是限制出口。在自由社會,有不同聲音很正常,但能夠一致地排斥大陸,限制大陸導致政府通過法律嚴懲購買奶粉的正常商業行為,是對香港所代表的自由民主法制人權的全面否定。香港的人性惡,在競爭購買奶粉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之後的驅趕蝗蟲,占中,反送中,這些流行語的背後是香港愚昧和短視的完美結合。當建制派還在呼籲不要放棄這一代支持暴力的香港年輕人時,是他們自己在淪陷。香港註定會回到邊陲漁村的常規狀態。只不過看愚昧的中共還願意輸血多久而已。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