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知名自媒體大V占豪就中德與中歐關係以及默克爾的分析都犯了哪些錯?
送交者: business_angel 2020年07月04日09:04:0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導讀:近日又看到一篇名為《原創丨歐洲終於醒了!默克爾開啟合作新模式,特朗普決定出手?》(文中簡稱《歐洲終於醒了》)10+的文章。作者名叫“占豪“。來頭很大,其同名公號原創文章幾乎篇篇10萬+。該公號這樣介紹自己:“國際局勢.財經投資.國學哲學:連續6年新媒體百大人物/自媒體最佳表現大獎/最受中國企業關注的自媒體賬號/我們一起同行,我們一起進步。“


知名度響亮不等於他寫得東西都是正確的或不容置疑。上面這篇文章(發表於6月25號)就有很多低級錯誤和硬傷。就這種低含金量文章也能獲得10萬+閱讀量和三萬多人點讚(號稱最受中國企業關注的自媒體賬號),值得讓人深思。


文章結構思路很清晰,一脈相承,一環扣一環,說得是頭頭是道,句句在理。唯一遺憾的是,幾乎每個論點都禁不起嚴肅的推敲,一個錯誤為另一個錯誤做鋪墊,然後得出看似很正確,但實際上違背常理的結論。文章最大的漏洞是脫離現實。作者們有意無意把自己的觀點視為真相,誤以為現實能以主觀意念而轉移。這不是一篇以實事為基礎的客觀評論或分析,而是從主觀層面上塑造一個作者們自以為是的現實。



第一章

我在過去幾年看過很多關於德國政治以及中德關係或默克爾的中文文章。它們有一個共同點: 以不同方式誤導讀者。其寫作手法也有規律可循。按照我的觀察,他們一般採用以下手段:

1
先觀察國內讀者感興趣的熱門話題和政治風向。
2
然後花時間選擇符合國內讀者閱讀喜好的標題,投人所好。
3
再之後在中文網站上東拼西湊,尋找各種能夠支持其標題的信息。
4
最後得出一個譁眾取寵的結論。結論往往都是肯定式的,沒有討論的旋迴餘地。


首先,這種方法本身就很值得懷疑。目標性很強:為了通過創造更多閱讀量來實現作者本人的名氣或公號的商業價值。


其次,作者往往通過自己的主觀意念為替代別人的真實想法。比如,默克爾被寫哭了、美國被寫死了、德媒友誼也被寫死了等。


就針對這篇《歐洲終於醒了》而言,占豪(或與其團隊)的寫法很符合這四個步驟。他們只選擇那些貌似能夠支撐其觀點,同時又刻意或選擇性迴避那些反駁其觀點的信息。假如作者只讓讀者接觸單方面信息,其結論自然顯得具有說服力。但,作者沒提到了不代表現實中不存在,或許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歐洲終於醒了》提供的片面信息能充分證實這一點。作者(或與其團隊)幾乎只採用了中文媒體作為唯一信息源。這種方式本身就帶有嚴重的偏差性。


《歐洲終於醒了》的作者(們)意圖告訴讀者,其信息來源不容置疑,其結論也是完全正確的。無數讀者居然都信了。


可惜,事實不可能以寫手的意念而轉移。


接下來,我會針對這篇文章的幾個硬傷進行解剖。讀者們可以自行判斷,《歐洲終於醒了》到底有多可信。


尤其是文中的最後一句話,它赤裸裸地暴露了作者“邪惡"的一面。如果仔細看,會感到非常驚訝或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作者們的真實想法。


第二章

全文以6月22號中歐領導人第22次會晤(文中簡稱會晤)和5月27號默克爾在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的發言作為論證依據。

Ursula von der Leyen und Charles Michel EU China Gipfel.jpg


KAS 4 Gäste.jpg

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論壇


基於此,作者得出三個結論

原文如下:

一、默克爾要加大力度推進歐盟一體化

二、為了推動歐盟一體化進程,必須與中國合作

三、歐盟應充分利用中美矛盾獲利,而非被美國牽着鼻子走

針對第22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以及默克爾在5月27號的發言,我專門寫過兩篇文章。我的參考信息出自幾十家德國媒體,並都給出信息出處。


我的判斷是:

中德媒體針對此次會議成功與否給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中方媒體內容主要由三個標題概括: "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重申2020年達成中歐投資協定“、 "中歐領導人會晤向世界傳遞信心和力量"和"第二十二次中歐領導人會晤釋放四大明確信號“。所有華語媒體報道都沒涉及到會晤具體內容。


反觀德媒報道,既看不到信心和力量,也看不到所謂的四大明確信號,更對2020年內達成中歐投資協定憂心忡忡。德媒重在描寫會議意見分歧,涉及到很多具體事項,以悲觀態度為主。(請參考《第二十二次中歐領導人會晤: 三個關鍵詞分析中歐關係》)


至於默克爾在5月27號的發言,我估計占豪(或與其團隊)很有可能只參考了那篇被扭曲和誤導性文章(“默克爾擁抱中國“)。對此,我在6月1號也寫過一篇闢謠文。(請參考《華語媒體: "默克爾擁抱中國",默克爾: "我沒說過這句話“》) 我在文中寫道:“默克爾或許是被華語媒體錯誤引用次數最多的一位歐盟國家元首。“ ;


一旦被錯誤引用,就會被很多其他國內自媒體人繼續錯誤引用。假新聞傳播多了,很多人就信以為真。這是一個先生雞, 先生蛋的難題: 是讀者的盲目跟風導致自媒體人盲目跟風,還是反過來,又或者是同行的?事實是,國內媒體人也有盲目跟風的陋習。


假如以會晤和默克爾的講話為依據,很難得出此文所說的三個結論。


英國脫歐對自己和歐盟都是一種損失,但並沒有對歐盟一體化起到絕對影響。當德國在2007年第一次出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時,歐盟只有15個成員國。2020年,德國再次出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歐盟已經擴展到27個成員國。同時,歐盟在不久的將來會跟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和北馬其頓進行加入歐盟的會談。假以時日,歐盟成員國會超過30。


總而言之,歐盟一體化的速度非常可觀。不少人認為,歐盟的擴展規模速度太快,應該放慢腳步,進行深度一體化。因為歐盟正出現"兩個發展速度現象“(EU der zwei Geschwindigkeiten)。兩個速度首先不是指經濟發展速度,而是政治一體化,比如民主以及相關議題的發展程度。當下最能反映兩個不同速度的歐盟國家是波蘭和匈牙利。它們正意圖在民主本質上脫離歐盟,提倡一個所謂的“非自由民主“(illiberale Demokratie)。這是歐盟委員會以及其他西歐國家不能容忍的。

今年6月28號,波蘭舉行總統大選。第一輪結果顯示,以現任總統Duda為首的執政黨並沒有贏得大選。兩周后再跟前華沙市市長Rafał Trzaskowski決一雌雄。據Trzaskowski表示,如果他勝出,將立刻終止波蘭司法改革。Rafał Trzaskowski.jpg

占豪(或與其團隊)在文中並沒有說清楚“加大力度推進歐盟一體化“具體是指什麼? 僅僅拿英國脫歐之事不足已描述當下歐盟真實情況。
第二個結論錯的很離譜

歐盟或德國跟俄羅斯的關係真的那麼不好嗎? 如果真是那樣,為何歐盟和德國都頂着美國的壓力,繼續建設"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不可否認,歐盟同時也在針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這正好體現了現實政治(Realpolitik),應對了那句"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的話。該合作的時候就合作,不能合作時就別合作。


作者們在此表示,"只有中國是真心支持歐盟一體化的國家。“  事實真是如此嗎? 歐盟今年將和北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塞爾維亞等國家進行加入歐盟會談。如果中國真心支持歐盟一體化,是否也義無反顧地支持他們加入歐盟? 據默克爾表示,她支持巴爾幹國家加入歐盟有地緣政治穩定的考量,因為她當心俄羅斯、土耳其、薩特阿拉伯以及中國在該區域的干預。《歐洲終於醒了》還寫道,“在這個戰略利益方向航,中歐利益完全一致。“不清楚作者心目中的“中歐利益完全一致“都指哪些利益?顯然,歐盟27個國家的觀點跟占豪有明顯出入。


更讓人費解的是,文中還寫道:"為了推動歐盟一體化,必須與中國合作“。作者或許從未聽說過17+1論壇。17是指東歐17個國家(其中包括歐盟成員國以及非歐盟成員國),另外那個“1“是指中國。從歐盟,尤其是德國的角度而言,"17+1“不利於歐盟一體化進程。據德國國會安全委員會主席Johann Wadephul博士(基民盟)在5月27號(跟默克爾發言的同一天,同一個場合)表示:"17+1“是妨礙歐盟一體化的因素。德國對向來對"17+1“論壇持有懷疑態度。

DR. JOHANN WADEPHUL CDU.jpg

Johann Wadephul


占豪表示,為了推動歐盟一體化進程,必須與中國合作。

歐盟與德國認為,以中國為首的"17+1“實際上妨礙了歐盟一體化進程。


我們把他們兩者對比一下,你更相信誰?


這是很多國內自媒體人或“專家們"習慣性犯得一個錯誤:把自己塑造成高瞻遠矚的戰略家,費盡心思為他人"出謀劃策",替別人制訂最有利的戰略方針。占豪似乎比德國人和歐洲人更明白,只有與中國合作才是對他們最有利的。他自我主張地把全歐盟都代表了。


這難道不是自作多情、狂妄、自嗨嗎?
最有意思的是他的第三個結論

文中這樣寫道:默克爾一度希望在政治上獲得特朗普政府的支持,為此默克爾不惜顯得有些“低三下四”,局面一度很尷尬。然而,當默克爾對特朗普報以笑臉之時,特朗普給的都是閉門羹。默克爾為了討好美國,曾經一度惡化了中德之間的關係。這是何等的一廂情願啊。


2016年,當奧巴馬最後一次訪問默克爾時,他們在總理府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深度對話。就特朗普有可能勝出也是其中一個話題。當時,奧巴馬試着勸服默克爾,希望她再次參與德國總理競選。因為奧巴馬堅信,圍繞整個西方自由世界,只有默克爾一人有足夠的威嚴和威信。在某種意義上講,奧巴馬的遊說更堅定了默克爾競選的信念。我們不能忽略當時的一個真實情況,有不少媒體傳言,默克爾曾有過退出政壇的念頭。


基於歷史原因 - 先不說關係好壞 - 德美兩國彼此有充分地認知。這就是說明,當特朗普還沒有贏得大選之前,默克爾已經對他有深刻的認識。時至今日,默克爾沒有一次在特朗普面前表現過“低三下四"。可能作者們看到過一張照片,在默克爾訪問白宮時,特朗普拒絕和她握手。

Trump weigert Merkel den Handschlag.jpeg

(2017年3月份)


這個場面的確有點尷尬,但更多的是,特朗普此舉在德國媒體(以及美國主流媒體)心目中的形象再次一落千丈。假如作者們是指這件事(“低三下四"),那麼他們也忽略了另外一件“小事"。默克爾那次訪美的時間是最短的,不到24小時。


我再給大家舉一個“反面教材“:
1.)美國媒體把默克爾視為西方自由世界的真正捍衛者。特朗普表示不服,心想,為什麼不是我?

2.)《時代雜誌》把默克爾評為“The Person of the Year“。特朗普表示很不服,為什麼不是我?

Merkel Person of the year.jpg

3.)哈佛大學前年專門邀請默克爾發表畢業講話。默克爾繞道華盛頓,直奔哈佛。特朗普表示很尷尬。

Merkel Havard Rede 1.jpg


這也算得上“低三下四“的表現?


merkel vs trump G7.jpg

"低三下四"的默克爾


默克爾對任何國家領導都面帶(有時候是比較死板的)笑容,對美國總統這樣,對其他小國領導人也這樣。不能把默克爾的低調或一視同仁視為低三下四的表現。


相反,常常吃閉門羹的好像是特朗普。默克爾僅僅在今年上半年就讓特朗普在短期內吃了兩次閉門羹。(加文章鏈接)


作者們還寫道,“默克爾為了討好美國,曾經一度惡化了中德之間的關係。“我想了很久都沒想到答案。默克爾何時為了討好美國而一度惡化中德關係了?據我所知,默克爾是所有跟中國保持關係最好的一位德國總理。她也是全世界訪華次數最多的一位西方大國領導人。如果默克爾真的“低三下四"討好特朗普,不惜得罪中國,完全可以直接拒絕華為。但默克爾沒有這樣做。事實剛好相反,正因為默克爾跟中國保持良好關係(或不願惡化中德關係),不惜拒絕特朗普的威脅。


德國(政府)就美國問題智庫的能力遠遠超出占豪的想象力。德國或默克爾根本就不需要花兩年時間才搞明白特朗普是何許人。中德關係並不是"最近兩年才恢復正常的“默克爾對發展與中國的關係都非常積極",而是在過去10年都是如此。這又是占豪主觀意念所致,並沒有依據做支撐。


作者們再次給德國出謀劃策。比如歐盟應該在中美戰略矛盾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充分利用這一點“(這句話很重要,後面還會再提到),如果歐洲從開始就能搞清楚定位及時與中國開啟新的合作,歐盟不會這麼被動,兩年多時間足以重新定位歐洲,奪回主動權“

如果把這兩句話連在一起,就能初步看明白占豪想表達的核心思想。


德國想奪回主動權,就必須選邊站,必須跟中國合作,必須站在中國這一邊。要不然,歐洲還是沒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德國依然沒有主動權。


看到沒有,占豪已經替德國制定好了戰略方針。然而,最好的策略是:德國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選擇與中國合作。毫無疑問,在作者們眼裡,德國選擇美國是不明智的。更耐人尋味的是,德國似乎也失去了不站隊的權利。


現實情況真如占豪所說那樣嗎?讓我們要回顧一下文章開頭的兩個論證: 中歐領導人會晤以及默克爾在5月27號的講話。我敢肯定,占豪的結論是從這兩方面提煉出來的。遺憾的是,他也只引用了中文報道。然而,中文報道有失偏差,作者們卻深信不疑。


如果信息來源本身就存有很大誤區,占豪的三個結論根本就不堪一擊,絲毫禁不起現實的推敲。


隨後,他引用意大利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又得出一個"刺激了德國與中國合作步伐的加快"的結論。


我們在此要追問,德國人以及歐盟是如何看待意大利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


現實比占豪的想象的更骨感。整體上講,德國的確有受到“刺激“。但受刺激的結果並不是加快與中國的合作步伐。就此次歐盟委員會出台的7500億歐元援助資金而言,德國綠黨國會外交發言人Omid Nouripour對《明鏡》表示: "為什麼我們不能用這筆錢從中國人手裡重新買回港口呢?“縱觀德國媒體界、學術界與政治界,差不多沒有一位有分量的政治人物表態,德國應該積極地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事實剛好相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受益者80%都是中國,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贏。對此,德國媒體界廣為流傳的一個關鍵詞是“負債外交“。總之,懷疑的目光遠大于堅定合作的傾向。作者們得出的"刺激了德國與中國合作步伐的加快"的結論完全不符合歐盟實際情況。


這難道不是自作多情、狂妄、自嗨和意淫嗎?


最後,占豪還表示,因為德國看到中國抗疫獲得完勝,美國沒有,因此德國和歐盟再次受到“刺激"。中國的成功應對也提供歐洲相對的模板和支持。基於此,"歐盟認識到與中國合作的重大戰略性意義,歐盟至少認識到了三重戰略性意義。此處的三重戰略意義跟上面的三個結論有重複之處。


比如:

1. 歐盟一體化的推動必須有中國的支持才能更高效

2. 中國路線符合歐盟利益

3. 歐盟對外經濟合作的未來在中國而非美國

針對第一點,我在上面已講過,是不成立的。


針對第二點,他說“歐盟至少認識到了三重戰略性意義“,“很顯然歐盟與中國站在一起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大家沒有看錯,文章真是這麼寫的。我們可以把這兩句話倒過來讀。“很顯然歐盟與中國站在一起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因為歐盟已經認識到這層的戰略意義。重點是歐盟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是,歐盟真的有這麼做嗎?很遺憾,沒有。


德國以及歐盟都不會選擇站在中國這邊,也不會選擇站在美國那邊。它們儘可能不選邊站。選擇站在中國這一邊是占豪給歐盟提供的戰略方針,並不是歐盟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既然歐盟想“推進一體化進程","發揮更大影響力",不願意被“美國牽着鼻子走“,為何要選擇被中國牽着鼻子走,為何不可以自作主張呢?占豪之前以一種強迫式的語氣說道:"德國必須與中歐合作。"


從占豪的分析中不難看出,歐盟“只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即可“。不知道這句話還包含了哪些含義?隱隱約約讓人感覺有一絲威脅的成分或者領導對下級訓話的語氣。如果德國偏偏不擺正自己的位置又如何呢?在他的宏觀戰略框架中,歐盟只有選擇站在中國這邊才有出路。很遺憾,這不太符合實際。但是,不選邊站也不等於不會跟中國合作。正如德俄關係那樣: 一方面制裁俄羅斯,一方面跟俄羅斯合作建設"北溪二號"。


這種"極具遠見的戰略目光“在國內自媒體很常見,甚至有點泛濫。他們總自以為是,洞悉一切,歷史的進展完全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只有他們有能力和膽識給“落伍"的歐盟指出一條通向光明的道路。在他們的視角中,全世界都應該圍着中國轉,必須跟中國合作才有資格擁抱未來。歐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要麼";;被美國大棒砸死“,要麼亡於中國自媒體。歐盟的命運完全掌握在國內自媒體人手中。


最可怕的是文中最後一句。它道出了占豪的真實心聲:

默克爾,加油!中國人民支持你!支持歐洲和美國干“。


讓我們再結合作者(們)之前得出的三個結論:

一、默克爾要加大力度推進歐盟一體化

二、為了推動歐盟一體化進程,必須與中國合作

三、歐盟應充分利用中美矛盾獲利,而非被美國牽着鼻子走

以及三重戰略意義:
  1. 歐盟一體化的推動必須有中國的支持才能更高

  2. 中國路線符合歐盟利益

  3. 歐盟對外經濟合作的未來在中國而非美國


占豪之所以支持默克爾大力度推進歐盟一體化進程、必須與中國合作,因為符合歐盟利益、原來只是想讓德國和歐盟當炮灰


讓歐盟跟美國干是中國路線,然而這條中國路線符合歐盟利益?


他表示,歐盟應充分利用中美矛盾獲利,因此支持默克爾帶領歐盟跟美國干。按照他的思路,當歐美兩敗俱傷後,歐盟也只能選擇跟中國合作,經濟未來也只可能在中國,而非美國。不愧是大戰略家。聽到這,全世界都笑了。

同樣讓我感到奇怪的是,他作為一名自媒體人居然可以代表中國人民?他代表中國人民支持默克爾帶領歐洲和美國干。


不知道默克爾聽了會有何感想?

Merkel mit Daumen.jpg


結語

yongj

總結

之前常常聽人批評我,不能跟這些自媒體較真,因為他們根本不能代表中國官方立場。

是,他們的確不能代表官方。

但是,自媒體根本就不需要代表官方立場,只要能充分影響普通群眾就足夠了。一旦數量龐大的群眾信以為真,會形成一種所謂的民意。世上很多政府出台政策都會打着順從民意的旗幟來解釋其正當性。再則,很多政策出台都以所謂的民意為基礎。但假如民意本身就不理性、不合理,甚至跟政府立場不一致,不就為難政府了嗎?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讓讀者重歸理性?我並沒有針對占豪其人(或團隊)或該公眾號,而是僅僅針對這篇文章煽動性和誤導性的內容。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民主之途,道阻且長。
2019: 從五四到六四,不是一個月,也不是七十
2018: 公有制與權力系統有何關聯?
2018: 海航王健7月3日之死“亡73”暗示什麼?
2017: 為什麼西方沒有中國式的王朝興亡循環?
2017: xpt 談談萬維的“署名”規定
2016: 米笑:當言論自由碰到華人的政治正確
2016: 令某被判,自作自DIE
2015: 國務院召集會議 果斷強力拯救中國股市
2015: 溪谷閒人:訓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