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川下拜上,兩岸牌烽火至少平息4年以上,解除警報?
送交者: 彼德 2021年01月04日17:37:3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2021台海無「戰事」,中美「斗而不破」(ZT)

過去這一年(2020),台海形勢「有驚無險」,因相關的台美中三方都自我克制,沒有在危機時刻發出「第一槍」,兩岸也就沒有出現「地動天搖」的局面。展望新的一年(2021),除非發生擦槍走火事件;否則兩岸關係將隨中美關係的「斗而不破」,呈現「外弛內張」的狀態。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表示,他上任後的當務之急是處理疫情和經濟問題,但去年底英國與歐盟完成脫歐貿易協議,以及中共與歐盟達成《歐中全面投資協定》,讓拜登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歐盟的舉動,像是要搶搭中共的「經濟列車」。無論如何,這兩項協議都有可能造成歐洲的戰略板塊移動,進而打亂拜登的整體外交布局。

「中國政策」本來不是拜登的優先課題,但上述2項協議簽訂後,拜登隨即於去年12月28日在他演說主動提及「美中競爭」,這是他選後第一次提到這個名詞。拜登強調,要確保中國大陸為貿易、科技及人權領域之違規負責。拜登顯然急着要在上任前,對他的中國立場表態。

在川普執政這幾年,「遏制中國」已逐漸成為美國的民主、共和2黨共識,拜登無意放棄前任留下的這份「遺產」(legacy),因為這是未來他與中共談判的「資產」。但拜登不贊成像川普那樣的蠻幹。如同他的候任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所說:「我們要防範中國展示的霸權野心;為了維持美國影響力,我們必須終止川普的自我破壞行為。」

川普任內的種種言行,不僅損害美國與傳統盟國的關係,更嚴重削弱美國民主典範的形象,而這正是美國長期用來對抗專制政權的「軟實力」。美國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研究員哈納尼亞(Richard Hanania)2020年12月14日撰文指出,「中國的真正威脅既不是軍事,也不是地緣政治,而是意識形態。」因此,我們預期拜登上任後,將以民主、人權作為外交工具,與中共進行一場意識形態的鬥爭。

曾因提出「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而享有盛名的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去年底接受法國媒體專訪時表示,疫情凸顯中美之間的差異,但這並不是由體制決定,關鍵因素是「國家應對健康緊急狀況的能力」。福山認為,美國在過去四年極化嚴重,使政府難以提出應對疫情的有效措施。隨着中國的崛起,西方國家已開始與中國競爭,「這將是一場漫長的鬥爭,而中國不一定會是最後的贏家。」

現在談勝負確實言之過早,因為中共也把中美鬥爭視為一場「持久戰」,並強調要以4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來應對。中共外交部長王毅指出,2021年中共的外交任務將「全力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列為首要;習近平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通篇談的都是與「抗疫」及「脫貧」相關的問題。展望新的一年,習強調中共「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可見對中共而言,發展還是「硬道理」。

發展需要穩定的環境。中共中央政治局2020年舉辦的最後一場「集體學習」,主題就是國家安全工作問題。會議討論的過程不為外界所知,但應邀擔任講解和提建議的中國大陸智庫「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曾在他2016年出版的一本專着中提到:「從發展上看,中國真正的挑戰不是眼前,而是未來5至10年;真正的難題不是國際和周邊局勢,而是內部的體制變革和社會生態;真正的威脅不是軍事衝突,而是金融、社會、網路、外交等非軍事麻煩。」

袁鵬是中國大陸研究國際關係和美國問題的專家,但他卻強調「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習近平也在會中特別要求:「堅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維護政權安全和制度安全,更加積極主動做好各方面工作。」

在新的一年,中共對台政策仍是照自己的「議程」辦事。簡單地說,就是在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提下,以交流促進融合,以融合促進統一,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標。王毅今1月2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希望美國新政府「重拾理性,重開對話,讓2國關係重回正軌,重啟合作。」既然中共希望與拜登政府緩和關係,故若美國沒有越過中共設定的「紅線」,北京也不會「因小失大」,無端在台海生事,迫美國「出手」。

中美存在戰略對話管道,但兩岸卻仍緊閉復談大門。蔡總統在新年談話中重申:「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但看來對岸無意如此,因缺少「九二共識」這個「通關密語」。習近平在新年賀詞對於兩岸、港澳議題隻字未提。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也是重彈「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舊調。兩岸高層的講話「高來高去」,沒有任何交集。

過去四年,由於中美關係惡化,加上兩岸的「冷對抗」,民進黨政府一直處於被動守勢的地位,但台灣不必擔心拜登會在外交和軍事方面,降低對台灣的支持,因為台灣的安全「牽一髮動全身」。美國支持台灣是基於地緣政治利益;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NAKAYAMA Yasuhide)則稱台灣安全是一道「紅線」,呼籲拜登堅定挺台,這當然也是為了日本的周邊安全利益。

2021年應是「台海無戰事」,但中共不會停止以「軟硬兩手」對台施壓,施壓力道將視情況而定,「軟的不會更軟,硬的有可能更硬。」所以台灣面對的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如何凝聚內部足夠的抗壓能力,是台灣這一年必須接受的考驗。

(以上轉自台灣風傳媒報導)


----------分界線----------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避免台海情勢持續惡化,兩岸需要有效的「訊息傳遞機制」(ZT)

一份新發布的報告說,在當前台海兩岸關係處於螺旋下降、台北─北京和北京─華盛頓缺乏對話的情況下,對信心建立機制的需求更為迫切,兩岸之間需要「有效的訊息傳遞機制」以促進台海穩定。


長期致力於美、中、台三方官、民之間一軌半(官員與學者)及二軌(前官員與學者)對話的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上星期發布一份題為「避免台灣危機:改善信號及減低不信任」的報告,這是根據兩個月來美中台三方代表在該智庫舉行的兩次視訊對話討論後做出的結論,參加者包括前官員及着名學者,兩次會議的時間分別是10月和12月,也就是美國總統大選前和大選後。

在第二次會議中,雖然與會者依然認為兩岸關係將持續嚴峻,而且美中之間的摩擦也將持續升高,不過對話也轉向如何尋找一個相互保證及務實措施以便能讓兩岸關係穩定下來的機制,儘管這會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

兩岸關係螺旋下降

報告說,台灣和中國的與會代表都認為台海兩岸關係仍然處於螺旋下降的方向,儘管其旋轉速度在美國選舉和拜登就職期間似乎有所減緩,但要創造必要條件使這個旋轉停止還需要更多努力。

與會人士認為,華盛頓和北京、北京和台北的溝通完全中斷,導致2020年下半年有顯着的錯誤溝通、不信任和誤判,雖然在安全矛盾上沒有演變成危機,但並不代表問題的嚴肅性或快速發展為災難性結果的可能性有所減少。

其次,北京與台北的政策立場使兩岸恢復官方對話變得不可能,北京堅持蔡英文政府接受「九二共識」或另一種「一中」模式作為恢復對話的條件,但台北堅持對話不能有條件,在雙方缺乏信任下任一方都不願先採取行動來克服這個重要的路障。

須有訊息傳遞機制

報告認為,當前最急迫的工作,就是在軍事活動以外以及雙方缺乏官方對話的情況下,尋找出一個兩岸間「權威性信號傳送機制」。雖然領導層的講話和公報有時候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但它們經常是不定期的,而且缺乏足夠的細節來抵擋時事的逆風。

在二軌的前官員及學者層次,台海兩岸的與會者對彼此在訊息傳遞機制的問題上持續對話有正面看法,即便他們對疫情期間兩岸民間交流的速度和規模感到悲觀。

不過與會人士對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將會通過對美國政策更一致性和清楚的溝通,來促成台海環境的穩定感到樂觀,雖然他們也認識到要恢復到原來的現狀已經不大可能。

此外,與會人士也認為,新的台海現狀必須在台海政治僵局及美中戰略競爭下維持積極合作的渠道,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復原及保障民間交流應該被列為重要優先事項。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的亞太安全論壇副主任丹尼爾斯(Rorry Daniels)是負責組織該智庫一軌半和二軌對話的專家,她在撰寫這份報告時描述了美中台三方與會人士在兩次會議中討論情況。

為何互不信任

在10月第一次會議舉行時,台海軍事活動增加、台灣立法院剛剛通過一個跨黨派決議案尋求與美國建立官方關係;美國總統選舉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華盛頓也有關於美國是否應該改變戰略模煳政策的討論;台海安全政治情勢正在迅速惡化,與會人士的主要擔憂是如何避免可能升級為公開衝突的意外。

在那次會議中,與會人士也列舉了多項引起兩岸及美中之間互不信任的原因。

台灣代表認為,蔡英文總統已經遵守她第一任就職演說關於維持台海現狀的承諾,創造了一個與北京對話的必要條件,但是她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回應;與此同時,香港情勢、國民黨新領導層以及與新冠疫情有關的問題,包括台灣被排除在世界衛生大會之外等,都讓台北與北京合作的前景更加困難。一名台灣人士指出,北京處理兩岸議題的強硬手法使台灣人民更加團結。

一名大陸代表則認為,蔡英文為贏得連任而將香港及新冠疫情政治化,更利用美中關係惡化為台灣爭取國際空間推動台獨,因此是蔡英文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及一中原則改變了現狀,除非能恢復一中原則,否則兩岸不可能對話。

大陸與會者的看法是,從北京的角度來說,川普升級與台灣的關係是打破美方對與台灣維持非官方關係的承諾,因此中國也必須審視是否應該遵守自己做出的承諾(例如和平統一),中方與會人士尤其擔心,川普政府可能為贏得連任而在東亞地區激起衝突,美中政府間溝通停止、川普政府攻擊中國共產黨合法性、美國駐北京大使宣布離職、美軍在南中國海活動增加,「無論這些行動是否有意發出信號,一些中國人士認為它們都是軍事衝突的預兆。」

不過美方與會代表「強烈反駁美中軍事衝突有利於川普贏得連任或會是一個政治上有利的『十月驚奇』的邏輯。」

美方:未跨越一中

美方人士表示,在華盛頓,對台灣的強烈支持不分黨派,而且川普採取的行動「並沒有跨越升級關係的門檻」,因為沒有任何一個行動打破以往的前例。至於戰略模煳的問題,雖然美國政策圈有辯論,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川普政府有在考慮改變其一個中國政策。」

台灣與會代表指出,最近一個台灣民調顯示大部分台灣人民想要台海和平穩定的現狀,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在立法院通過敦促政府尋求與美國建立官方關係的決議案後公開表示,台灣不尋求與美國建立官方關係;同一民調也指出,大部分台灣人民不信任中國共產黨。

一名台灣與會代表說,國民黨支持敦促政府與美國建立官方關係的決議案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都可能對北京發出信號說,未來兩岸統一的前景已經遙不可及,問題在於北京是否仍然認為時間在它那一邊。

大陸代表則表明,只要台灣不追求獨立,和平統一仍然是北京對台指導政策,不過他們也指出,在台灣議題上大陸的民族主義越來越強,也有更多關於武統的公開討論,公知界對於和平統一的前景越來越悲觀。

發展信心建立機制

綜合第一次會議美中台三方人士的看法,會議作出的主要建議,就是「各方應自我克制,並理解到他們有意或無意發出的信號、致力於發展某種信心建立機制以便使台海環境穩定。」

同一批與會人士在12月舉行第二次會議時,美國選舉結果已經很清楚,當選總統拜登已經開始提名主要的國家安全團隊,美中兩國在10月底舉行過兩軍危機處理的會議討論,沒有人提到之前關於故意引發軍事衝突來取得政治利益的說法;新冠肺炎疫苗開始證明其效力,各方也將注意力轉移到接下來的從疫情中復原及美國外交和政策規劃的問題。

雖然這些發展沒有改變與會者對兩岸持續處於僵局的基本看法,不過所有人都提出一些可以更務實討論問題的基礎,那就是大家如何致力於在兩岸政策發展上建立「有效的訊息傳遞機制」(effective signaling mechanism),以及如何在大家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利用機會來合作。

拜登或與北京更具建設性

美方代表表明,拜登政府在美台關係上將持續採取一些中國大陸反對的做法,例如軍售、高層官員訪台,國會也會透過立法或其他方式來表達對台灣的支持等等,不過美方人士也預期,拜登政府與北京將會有一個更具建設性的關係,對那些涉及台灣的決定也會做更直接的處理。大陸與會人士則持續對美台關係在美中戰略競爭下的發展感到擔憂,認為這些議題還是會造成困難的挑戰。

兩岸與會代表也就如何建立一個評估兩岸政策的「模板」(template)展開討論:是否一方能夠提供對方一個能展現善意作為的清單以凍結螺旋下降的關係,並提出它對對方的期望?這個交流將可作為穩定台海安全環境的信心建立機制,將兩岸關係從軍事及政治行動轉回到對話與交流,同時也可以發出信號說,沒有一方想要在此時急於解決兩岸議題。

在這次會議中,台海雙方人士都向對方提供了對安全議題的某種保證。一名台灣與會者談到台灣當局拒絕美軍飛越台灣上空,並指出台灣國防部淡化2021年美國對台軍售的前景。一名大陸與會者也提到,最近中國第14個五年計劃沒有對台灣議題有太多着墨,在關於台灣的段落上仍然強調和平發展而不是統一。這名與會者認為,北京對「事實獨立」與「法理獨立」的界線清楚,完全要看台灣是否維持現狀。

(以上轉自台灣風傳媒報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七絕 題照(950)為保基因憋屎尿
2020: 看看今天的我有多愛國吧!
2019: 鄭姥爺 西方指責中國的是“國有制”
2019: 習總的康熙夢, 華人的大噩夢?
2018: 平反四人幫的時間到了?
2018: 諶旭彬| 中醫曾兩次大規模“驗藥”,結
2017: 米笑:祖國是妖魔,你怎麼當天使?
2017: 中共邪黨竟然將結婚證定為隱私zt
2016: 即便台獨,要分家,卻也是民族同胞。武
2016: 春秋戈(轉貼):蘭花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