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黨校教授又反了:大數據幫不上計劃經濟什麼忙
送交者: 幸福劇團 2021年10月16日10:28:0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中央黨校原馬克思主義理論部主任周為民在第二屆野三坡中國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此處轉載自“中國企業報”公眾號。


以下為演講內容:


我要講的是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不可動搖。


歷史上經常有這樣的現象,就是有些本來曾經討論過、爭論過、並且已經做了澄清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重新又出現了爭論,又似乎模糊了。


我們現在討論的大數據條件下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議題就是這樣的情況。


所以,需要對這個問題作進一步的澄清,以免一些陳舊錯誤的思想觀念重新產生影響。

 

一、大數據彌補不了計劃經濟的根本缺陷

 

經過上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的那場著名爭論(註:米塞斯和蘭格的爭論),計劃經濟的不可行性已經得到了強有力的理論說明。


雖然計算機的出現曾鼓舞了計劃經濟的思想,但是理論和實踐都一再證明以為靠計算機技術就能讓計劃經濟優於市場經濟的想法終究仍然是幻想。

 

現在,大數據的出現,又重新引起了這樣的幻想。


而今天關於大數據技術能夠讓計劃經濟重新變得可行的觀念實際上都是早已被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所否定的陳舊觀念。

 

應當看到,大數據本身就是市場的產物,它是在市場環境中由市場的作用而帶來的技術創新,它不可能成為計劃經濟的根據,因為它不能彌補計劃經濟的根本缺陷。

 


中國市場化改革以來,一直到現在,有不少人還是有一個疑問好像解不開,他們認為,計劃經濟為什麼要否定?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事情、搞經濟要有計劃怎麼就不對呢?


為什麼要否定計劃經濟?過去的毛病是因為沒把計劃經濟搞好,所以改進的方向應當是完善計劃經濟,怎麼能否定計劃經濟?


不少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

 

實際上我們要了解,計劃經濟的實質不在於有計劃,不在於講計劃,而在於它是一種管制經濟,命令經濟,是一種類似戰爭體制、戰時管制體制的那種一種組織方式。


和市場經濟以人們的自主活動為基礎根本不同,計劃經濟的實質是對個人、對個人之間的組織也就是企業的獨立性、自主性的否定。


這是計劃經濟的要害,也是它的根本缺陷。

 


由於這個缺陷,所以產生了計劃經濟所固有的種種弊端。大數據技術不能改變計劃經濟否定人的自主性和人的自主活動這個性質,所以它不可能幫助計劃經濟克服它固有的那些弊端。

 

第一,大數據技術仍然不能幫助國家計劃當局獲得充分的、無限的信息,特別是知識。


也就是說計劃經濟不能集中收集、集中控制、集中使用在分散的市場決策中為個人所獨有的那些信息和知識。


尤其是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的個人所獨有的那種直覺、靈感、想象力、決斷力和冒險精神,是不可能由計劃當局靠大數據技術就能集中起來使用的。


這些為不同的個人所獨有的知識只有在市場的分散決策中才能產生,才能發揮作用。


實際上,計劃經濟本身就註定是排斥“大數據”的,因為這種集中控制方式必須以簡單、同一、平均的經濟結構和經濟活動為基礎,而大數據卻是日趨複雜、多樣、差異化的市場活動的結果和表現。

 

第二,大數據同樣不能幫助計劃經濟解決內在動力機制問題,也就是說它不能幫助計劃經濟形成對個人和企業的符合經濟效率目標的有效激勵。


這是因為,計劃經濟的實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否定個人和企業的獨立利益主體、決策主體的地位為前提,所以,缺乏由自主利益動機而形成的內在動力機制和有效激勵,是計劃經濟搞不好經濟的基本原因之一,而這個弊端是無法靠大數據技術來克服的。

 

第三,計劃經濟由於它的性質,由於它否定個人和企業的自主性,所以即便有了大數據,它仍然一定會壓抑企業家的作用,而且甚至可能因為有了大數據而更加壓抑企業家的作用。因此它一定會抑制創新活動。

 

例如喬布斯,他大概是從來不去調查搜集什麼需求信息的,為什麼?他的理由是他要創造的產品世界上根本沒有。


他特別喜歡引用福特的一句話,福特說,如果去調查,你無論找多少人問他需要什麼,他肯定不會說需要汽車,都會說需要一輛更好的馬車。


所以像這樣的創新不是靠現有的數據搜集能去實現的,要靠企業家的創新作用。而計劃經濟的性質決定了它做不到這一點。

 

計劃經濟固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計劃經濟的一個主要特點,但是,第一,它能辦的大事一定只是在已有的產品及其技術、設備上的模仿式趕超,而不可能是熊彼特所謂“創造性毀滅”意義上的創新;

 

第二,它的集中力量一定同時意味着不計成本,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因而它的“集中力量辦大事”不可能是經濟行為,而總是“重大的政治任務”,所以在凡是以經濟效率為目標、存在市場競爭的那些領域,這種方式都是缺乏效率,缺乏市場競爭力的,都是不適用的。

 

而這兩個問題也同樣無法靠大數據來解決。


我們知道,現代經濟已越來越需要以創新驅動,同時,長期、整體的經濟發展已處在全球化的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所以,計劃經濟方式更是遠遠落後於時代的了。

 

第四,大數據技術不能使計劃經濟保證它的集中決策總能按照符合社會利益的方向來配置資源。


這是因為,計劃經濟的集中決策可能有特殊的偏好,有特殊的目標,而這樣的偏好、目標可能不是符合社會利益和經濟效率標準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大數據有助於滿足這些偏好,實現這些目標,那麼它越是有用,就越會使集中決策背離正確方向。


我們討論過產業政策,特別提到過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什麼問題?是大量資源被錯誤配置的問題。


而大量的資源錯配,原因主要還不在於缺乏數據及其處理能力,而在於過多掌握資源控制權和集中決策權的政府部門和官員的特殊偏好、特殊目標,這些偏好和目標往往不取決於經濟效率目標,而取決於掌握權力的部門和官員的特殊利益及其它諸多因素。

 

第五,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需要高度集權的政治、社會、文化方面的直接控制的體制來和它配合。


這是由它的邏輯決定的。實際上,計劃經濟體制不僅僅是經濟體制,而是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在內的一種集中控制體制。


這就是為什麼改革必須是全面的改革,為什麼沒有其它方面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不能真正成功,其成果也不能保持的原因。


所以,如果因為有了大數據,就以為可以重新搞起計劃經濟的話,那麼,不光是經濟體制,而且政治、社會、文化各領域的體制就都不能按照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不能朝自由、民主、法治的方向發展。

 

所以概括起來說,大數據不管“大”到什麼程度,它也不能彌補計劃經濟的根本缺陷,因此它不可能成為計劃經濟的有效工具。


這個道理、這個邏輯很清楚,如果大數據能夠克服計劃經濟的根本缺陷,也就是能讓計劃經濟來承認、肯定個人和企業的自主性、自主活動、獨立的利益主體的地位和作用的話,計劃經濟本身就沒有必要存在,它也就不會存在了。

 

這是我談的第一點看法,就是大數據彌補不了計劃經濟的根本缺陷,因而它不能克服計劃經濟的固有弊端。

 

二、我們中國人為什麼難以理解市場經濟

 

這是我要談的第二點看法。也有不少人提出一個疑問:“中國搞計劃經濟總共就搞了二十來年,現在改這個體制已經改了四十年了怎麼還沒改過來,怎麼這麼難改?”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很是費解。


實際上,我們要知道,在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場空前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是1949年以來的深刻變革,也不僅是1840年以來的深刻變革,從中國大歷史的視野來看,這是自公元前221年以來,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上空前深刻的社會變革。

 

為什麼?因為自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以後,雖一再改朝換代,但有一個做法基本上是一直延續的,可以說是歷朝歷代都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


那就是所謂重本抑末,也叫重農抑商。


小農經濟,這是本,國家須以此為重,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孤立、分散、單一平均的小農經濟是傳統皇權專制統治的最適宜的基礎;末呢?主要就是民間工商業,民間的市場活動,這是要抑制的。


其所以如此,固然是為了國家財政目的而與民爭利,但最重要的目的仍在於皇朝安全,這是傳統皇朝國家的最高目標,甚至是唯一的目標,所以,民間工商業的獨立活動、財富在民間的積累,一概被認為是危險的,甚至(如希克斯所說),僅僅是人們在市場上的聚集,都會被視為一種威脅。

 

在這個傳統中,國家總是力圖去限制、排斥民間的市場活動。


凡是所謂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都要由國家來控制。例如鹽、鐵。鹽是重要的生活資料,鐵是重要的生產資料,那都是要由國家來壟斷的。


儘管官辦作坊提供的產品質量低劣,像鐮刀,“割草不痛”,但即便如此,也要堅持國家壟斷。


同時,凡是利潤豐厚的那些產品,像茶、酒之類,也一律實行禁榷,直接控制在國家手裡。


更有甚者,是像告緡那樣的極端行為,徹底剝奪民間的財富積累,全面摧毀“中等收入階層”。


這一整套的制度,包括國營、禁榷以至均輸、平準等等,目的是什麼?都是壓制民間工商業,排斥市場活動。

 

一直到中國近代以來第一輪大規模的工業化現代化運動,也就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並持續三十來年的自強運動(洋務運動),用的還是這種國家壟斷的做法。


官府要辦紡織廠,就不准民間再辦,明令民間不得另樹一幟。


即使官辦企業的低效率讓國家財政不堪重負,以至不得不向民間有限開放以後,也還是想方設法地維持國家控制,所謂官商合辦、官督商辦之類。

 

到國民黨政府搞“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仍然沿襲傳統的國家壟斷方式。


首先統制全國金融。


要從統制全國金融走向統制全國生產。後來還提出計劃教育、計劃經濟、以計劃教育配合計劃經濟之類的主張。

 

再後來,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圍繞蘇聯援建的156個大項目,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同時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為什麼同樣是一種外國模式的蘇聯模式很容易就能直接照搬呢?就因為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高度集中的國家壟斷模式跟我們的傳統是完全契合的。

 

這樣來看,今天在改革過程中要改掉計劃經濟體制,改的不只是過去搞了二十年的那一套體制,要改的是兩千年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的傳統方式。


所以這個變革是空前深刻的,也是很艱難的。

 

在這個傳統中,由於缺乏市場經濟的歷史和文化,所以我們中國人往往很難理解市場經濟的邏輯,人們對市場的作用天然地充滿疑慮,充滿不信任,總覺得把事情交給市場就會亂。


相反,人們習慣了過多地迷信權力的力量,崇拜權力的力量,以至把凡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必須由國家壟斷,各種利源必須由政府控制當成了不需要任何證明的公理,以至無論官民,全社會普遍地缺乏權利觀念,而充斥着濃重的權勢意識。

 

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人的自主性,是個人和企業作為獨立利益主體的自主活動。


所謂市場經濟就是民眾的自主經濟。所以對市場充滿疑慮、充滿不信任,實質是對人民的自主活動充滿疑慮、充滿不信任。

 

由於這個原因,歷史上,只有在國家壟斷控制方式造成嚴重的經濟、財政困難以至危機的時候,才會迫不得已地放鬆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開放市場,“允許”民間經濟活動。


這樣,靠市場的力量,通常都能渡過難關,而且會出現一段繁榮。但只要日子一好過,往往就想回過頭去重新強化國家的壟斷控制。


這時,一些舊意識舊觀念也會重新泛起。

 

也由於這個原因,所以中國改革明確了建立並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其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認真對待這個目標,需要我們深刻理解市場的邏輯,否則一些陳舊觀念就很容易在新的條件下反覆出現並產生影響。


像以為有了大數據就能重搞計劃經濟,就是這樣的情況。

 

這裡還有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大數據計劃經濟”觀念實際上是簡單、機械地套用工程技術思維來對待經濟社會問題的表現,是以對待物的方式來對待人及其行為而產生的幻想,因而既難以理解市場經濟的邏輯,也認識不到計劃經濟的根本缺陷究竟何在。

 

三、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不可動搖

 

現在,改革仍處於緊要的半途,市場經濟體制仍遠未完善。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大目標、大戰略一定要堅持,不能動搖,不能變。大目標、大戰略在什麼情況下往往容易變呢?兩種情況。

 

一個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容易以為現在我們有底氣了,有條件,有實力來變一變了。

 

第二種情況,就是遇到不少困難、矛盾、問題的時候。這個時候也容易變,覺得這個時候有必要變了,這麼多問題你還不變?

 

而在目前這個改革的半途上,這兩種情況恰恰同時存在。


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又面臨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於是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就是現在既有必要變(因為問題很多),又有條件變(因為實力今非昔比)。


這個時候一定要真正保持清醒堅定,不能動搖。

 

實際上,要達成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改革仍然任重道遠。


要素市場的市場化改革需要着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需要遵循正確的方向,根據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正確定位有效推進;


民間經濟的發展需要獲得更完備的良好的法律與制度條件;


政府的宏觀管理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邏輯進行改革和完善,特別是一定要避免多年來反覆出現的那種現象,就是在宏觀調控中,一旦擴張,就主要擴張國有部門,一旦緊縮,又首先打擊民間經濟,這是宏觀調控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一定要通過改革來解決。


(本文為中央黨校原馬克思主義理論部主任周為民在第二屆野三坡中國經濟論壇上的演講,本人已審訂)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華文媒體內容如何讓人信服呢?
2020: 儒家復興三階段
2019: 香港暴徒--汪精衛的翻版--必然覆沒
2019: 10.16 VTC已經放出所有關陳彥霖既CCTV!
2018: 七絕 題照(523)花旗狂瀉挫牛市
2018: 從明鏡326期對談所披露的我黨A預期說起
2017: 大躍進餓死3千萬就是謊言
2017: 安徽 曽希聖:1904-1968
2016: 贈麻辣戈壁的共匪:汪兆銘詩一首
2016: 大獎記錄片Fahrenheit911,溫習下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