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視力、眼鏡與網絡困惑
送交者: 湮滅之城 2022年12月14日10:29:1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從小近視,所以格外關注視力,還一度嘗試過針灸療法治療近視眼,只是一直不戴眼鏡。直到剛上中學時,第一次從一位同學臉上取下眼鏡自己戴上,立即驚嘆於周圍的一切都變得從未有過的清晰!從此便無法接受摘下眼鏡後的混沌與模糊,甚至都沒有驗光就照着同學的眼鏡度數給自己配了一副,記得好像是200度。

之前,模糊一直伴隨着我,可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上課、看電影、游泳、打乒乓球,樣樣不含糊。

只是一旦經歷了清晰,模糊便再也無法承受。

眼鏡,成為近視眼改善視力的工具。

其實,即使是那些曾經讓我無比羨慕的、擁有正常視力的人,他們的視力依然有限,那是人類感官的局限,人人不能倖免。

比如,不藉助顯微鏡,人們無法發現細菌和病毒;不藉助天文望遠鏡,人們無法看到遙遠的、數不清的星體與星系;不藉助X光機,人們無法知道我們身體內部的構造與病變……

從物理意義上看,工具,已成為我們得以看清世界、認識自身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藉助於工具,人們的感官得以延伸,我們也因此具備了原本所不曾有過的“洞察力”。

圖02.jpg


那麼,從思想的意義上看呢?

我們常以為,眼鏡,在思想認識上帶有貶義,似乎意味着對現實世界的扭曲,比如我們常說:不要帶着有色眼鏡看問題,云云。

然而仔細追問:眼鏡的“有色”是什麼意思?而“無色”又意味着什麼?

倘若“無色”代表着正確,意味着客觀,那麼“無色”又當如何獲得呢?

竊以為,現實中我們人人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鏡,那是一種看待事物或現實的方法,根本上就是你自己的世界觀。有學者曾說:每個人都是帶着成見來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帶成見,那你對世界根本就沒有看待方式。

帶着成見?這好像不是在誇人!

探究起來,中文“成見”一詞原本並非貶義,它是指“逐步形成的比較確定的個人見解”,與“定見”相似,只是不知何時,“成見”演變為“對人或事物的固定不變的看法”,從此淪落為與“偏見”為伍了。

其實,因為人們認識的有限與存在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的認識因人而異,而且始終都會包含誤差,就像眼鏡,屬於你自己個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要求所謂無色,既無意義,也做不到。

那麼,眼鏡的顏色從何而來?

簡單說,它來自我們的父母與周邊的親人,來自個人童年的經歷和老師的影響,來自周圍無所不在的文化和教育。

眼鏡的顏色並非一成不變,通過一生中不斷的學習與實踐,它會產生一定的變化。但無論怎樣變,其深植於內心根本的底色不會改變,因為那是我們每個人最基本的價值觀。

眼鏡,代表着我們的思想,意味着認識水平和追求真理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它決定着我們看問題的方法,主導着我們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影響着我們的行為和情感……

作為人,無人例外。

不過,有一種人或許例外,他們或許不能被看作是完整的人:他們沒有個人的獨立思考與獨立見解,他們從不質疑,一切遵從他人他方。因為戴的是別人的眼鏡,自然也就放棄了自我認識、自我判斷,長此以往還會形成固有習慣,很難改變。

三年來,由於疫情,我們更多地待在家裡,經歷着以前從未經歷過的被動的等待。而每天,我們幾乎都要承受網絡媒體鋪天蓋地、形形色色信息的狂轟濫炸,心情也隨之跌宕起伏,時而平安,時而焦慮,時而困惑,時而煩躁。更多的,是無奈。

人們的生活與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已為網絡言論所綁架,叫人慾罷不能。

是時候來清理一下了。

美國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曾經向美國公共衛生局長提問:美國現今最嚴重的疾病是什麼?

局長毫不遲疑地回答:孤獨!

不是癌症,不是心臟病,而是孤獨。

說來奇怪,如今恐怕沒有人會否認,高科技所帶來的網絡的便捷,大大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科技讓世界的距離大大縮短,仿佛近在咫尺。如果我們願意,只需輕點鼠標,只瞬間,便可了解世界上任何地方最新發生的事,以及雖然遠離但是你所熟悉或掛念的人的生活狀態。

然而,它給人們帶來的,卻是從未有過的孤獨。

絕妙的諷刺!

在人類歷史上科技連結程度最高的時代,孤獨卻遠勝過以往,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竟成為最短缺的短板。人們在相互疏遠中走向孤獨:

因為忙於事業而疏遠,因為埋頭於具體事務而疏遠,因為觀點相異乃至撕裂而疏遠,因為僅關注網絡中無形的虛擬世界卻恰恰忽略了周圍有血有肉的人而疏遠……

圖06.jpg


有人說,要想解放一個社會,只有網絡就足夠了。

大謬也!

網絡固然能夠體現出社群與自媒體的巨大潛力,它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匯集一大群人,但它也能在下一個時間,讓這些人激情消退,轉而口角相加,怒目相對,最終四分五裂。

因為沒有共識!或者說,人們忽略了原本存在的起碼共識。

看看現今的各類媒體(包括主流媒體)吧,不斷助長着五花八門的錯誤信息、謠言、留言效應,缺乏常識的議論和充滿仇恨的言論四處擴散,更加大了人們原本並非嚴重對立的分歧。使得整個環境趨於惡毒,線上世界猶如一個混亂的戰場。

人們不知道應該怎樣對待謠言,人們甚至已經不在意是不是謠言!

被強化了的似是而非乃至偏見,常常被數以十萬、百萬計的人們相信並傳播。人們在挑起的爭吵中,好像無需控制情緒,盡由人類“好戰”的天性所驅使,不吐不快。

而便捷的科技工具,無疑更助長了這一切:你只須動一根手指頭按下按鍵,便可拋掉一切審慎與小心,衝動行事。

於是,網上討論很快便墮落為網上“暴民”的情緒宣泄。而隱藏在一個個屏幕背後的,不是虛擬的化身,那都是真人!

另一方面,又由於社交媒體的即時與簡捷,人們常常被迫驟下結論,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和區區一百多字,便可對複雜的世界與複雜的事件寫出貌似犀利的觀點,極盡吸引眼球之能事,至於事實與品質,who cares

然而人們是否想過,這些發出的東西將會永久地留存在網上(先不考慮刪帖,那是另一個奇葩)!它所造成的影響或許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會延續到我們的二代、三代……,以至於後人看到這些“奇葩”,會驚訝於祖輩們的瘋狂與“腦殘”!

我們常能見到的是,即便有了新認識、新證據的出現,人們也不太會去主動糾正之前的錯誤,人們似乎忘了自己說過些什麼?人們變得越來越難以改變意見。

令人悲哀的是,上述種種又何止存在於網絡?

至於說,網絡體驗被設計成重傳播而輕參與,重帖文而輕討論,重膚淺評論而輕深度交談,則已屬於較高水平上的問題,面臨的是更高一級的挑戰。

對這種更高級別的關於網絡的討論,許倬雲老先生有句精闢的概括:今天的知識分子,是網絡知識分子,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當今世界,缺少的是思考者,正如缺少的是真正的藝術家,而非匠人。

在談及高科技為美國帶來的網絡“繁榮”時,弗里德曼這樣描述:我們已經創造出一個無所不包,無所不在,但卻沒有法律、沒有價值觀、似乎也沒有上帝的新領域——網絡世界。在這個世界,人類變得更像上帝。

當處於一個沒有道德準則,沒有法律,沒有價值觀,甚至沒有上帝的世界中時,危險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而中國呢?我們的問題遠不止這些。

健康的網絡媒體環境,需要健康的心態,這意味着人們需要冷靜下來,只有冷靜下來才有理性,才能恢復正常的思維,才能啟動真正的獨立思考,也才會心平氣和地看待事物,進而對自己的行為加以必不可少的約束,承擔起言論的責任來。

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有效地甄別信息,審慎地評論與負責任地轉發信息,最終遏制(談不上杜絕)不良信息與言論的傳播與擴大。更重要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慢慢去恢復起已經被破壞得支離破碎的、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如此,富有建設性的討論才有可能發生並持續下去。

這無疑是我們每一個“網民”、特別是關注或從事自媒體的人的起碼責任,包括個人責任、公共責任和社會責任。

需要強調的是,人們孤獨的真正消解,是無法僅憑網絡就能做到的。

我們需要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與溝通,需要面對面的交流、交談,通過眼神、表情、肢體動作以及所有即時而真實的人的表達,真誠地展示自己,熟悉對方,彼此了解,彼此關照,從而進入健康的良性循環之中。

(文中圖片均引自網絡)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謝盛友:中國開始背叛毛澤東(2)?
2021: 民主是生命之本
2020: 川普等人為什麼不敢接種疫苗
2020: 今天選舉人票計數,關鍵時刻!
2019: 中美經貿戰等一節段和約簽署,習慈禧低
2019: 漫話中南海。命有定也。
2018: 結果是撿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檢驗
2018: 有一事提醒大家:其實美國人早就知道孟
2017: 王滬寧蔡奇的衰運會連累習近平
2017: 蔡奇太菜 知識分子革命怒火爆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