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是孤立主義,反全球化”,“保守主義也是反全球化的”——類似的話,聽起來振振有詞,不容置疑,但稍加推敲,你會發現,它只是理性自負下的偏見。
我想說的是,全球化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怎麼全球化?誰在主導,誰在受益,誰在受害?
保守主義者的關注點,從來不是那些浮誇的口號,而是全球化背後的代價和後果。他們關心的不是理論模型中的宏觀效率,而是具體而微的生命與生活。他們看到的不僅是亮眼的 GDP 增長曲線,更是那些被淹沒在光環背後的家庭與社區的破碎。
與其說保守主義反對全球化,不如說他們比全球化的鼓吹者更加關心鄰舍,甚至可以說,他們更能實踐“愛鄰舍如同自己”(利未記 19:18)。
一、鐵鏽帶的故事:撕裂的社區與家庭
看看美國的鐵鏽帶。
工廠倒閉,社區凋零,工人失業。全球化的精英們站在高樓大廈里,說:“沒關係,科技會創造新崗位!”可是,他們是否曾踏足過鐵鏽帶?是否看見過那些破產的小店、迷茫的家庭?是否感受過那些父母的焦慮,那些年輕人在毒品和暴力中迷失的痛苦?
在精英們的眼中,經濟轉型的代價只是一串“負增長”的冷冰數字;但在鐵鏽帶,這些是破碎的社區、失去的尊嚴,以及J.D.萬斯筆下不絕的悲歌。那些數據背後的家庭,是鐵鏽帶的父親和孩子。他們不是經濟學模型中的變量,而是真實的人。
全球化的倡導者經常只顧效率,卻忘了公平是社會的穩定器。經濟學教導我們,效率和公平需要平衡。而鐵鏽帶的教訓,正是全球化忽視這種平衡的代價。
二、黃土高原的沉默:被掏空的鄉村
再看看中國的鄉村。
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光環下,隱藏的是中國中西部鄉村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凋零。年輕人湧入城市,留下老人與孩子獨守空蕩的村莊;田地荒廢,傳統文化湮滅。鄉村成了城市資本的“供血地”,自己卻失去了發展的主體性。
這樣的全球化,不禁讓人想到經濟學經典的效率與公平之爭。表面上,城市化和全球化提高了經濟效率,但它以鄉村悲歌為代價,以社區瓦解為後果,以族群撕裂為特徵。最終,這種忽視公平的效率終將反噬它本身。
保守主義的反思在於:增長的代價是什麼?是誰付出了這些代價?如果一個社會的精英忽視了最弱勢的人群,那就不是真正的精英,而是瞎子,且像主耶穌所說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馬太福音 15:14)
三、保守主義:既不盲目融合,也不封閉自守
保守主義者不是全球化的敵人,而是糟糕全球化的批評者。
他們不會像激進的全球主義(Globalism)者那樣,幻想用資本和經濟的紐帶,把所有人綁進“地球村”;也不會像孤立主義者那樣,把自己關在牆後,拒絕與世界對話。
他們的態度更像是基督教歷史上謹慎的“分離主義(Separatism)”——與世界保持聯繫,但不盲從,不被同化。
保守主義的核心是務實,而不是空想。
它不像那些全球化鼓吹者,高喊“未來屬於我們”的口號,而是沉穩地問一句:“具體怎麼做呢?”保守主義明白,烏托邦的後果極其嚴重,進步不會從天而降,任何宏大敘事背後都埋藏着犧牲與代價。保守主義的務實態度提醒我們,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敬畏自發秩序,而非陷入理性的自負。
四、反思全球化:趨勢不等於真理
經濟學告訴我們,效率和公平必須兼顧,而保守主義提醒我們,趨勢不等於真理,速度不等於進步,流行不等於正確。
鐵鏽帶的怒吼,黃土高原的沉默,這些被忽略的聲音,終將掀翻全球化的牌桌。全球化的推動者越是忽視邊緣群體的聲音,越是將社會推向撕裂的深淵。
正如聖經所說:“你們要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間,這樣,你們心裡必得安息。”(耶利米書 6:16)保守主義提醒我們:夢想未來的同時,別忘了腳下的土地和身邊的鄰舍。全球化的未來,不該以犧牲社區和文化為代價,更不該成為資本精英的巴別塔。
五、結語:關心現實,守護家園
保守主義反對的,從來不是全球化,而是“糟糕的全球化”。我將之稱之為“全球化3.0”,既重視利潤的發動機,也裝上價值觀的方向盤,以及安全的剎車。
他們的力量不在於喊出驚天動地的口號,而在於用一磚一瓦建造真實的家園,守護腳下的土地,身邊的家人,以及心中的信仰。他們質疑盲目的理性主義,警惕不顧後果的進步,關注那些正在流失的事物:家庭、社區、文化,甚至一片田野的安寧。
保守主義不會給你一個空洞的答案,但它會帶來一個紮實的提問:全球化的代價究竟是什麼?它到底為誰服務?
它提醒我們,在所有的規劃和口號背後,真正重要的是:那些無聲無息的個體生命,他們的生活,才是這場全球化敘事中真正的土地與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