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金融問題 |
送交者: 饞師五代 2024年12月11日18:23:2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養老是一個金融問題 中國正在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誰來養老? 如何養老?
1. 古人為什麼“養兒防老”?
太陽底下無新事——當下,中國人遇到的養老問題,古人也遇到了。
古人應對養老的策略是簡單且有效的:養兒防老。
張維迎教授講過一個故事,來說明這種養老模式的基本邏輯:一個種西瓜的農民,在其壯年,西瓜是大量剩餘的;然而,西瓜不能長期保存。於是,這位農民娶妻生子,養活了一大堆兒子、孫子,讓兒子孫子吃西瓜。
等自己老了,幹不了重體力活兒了,不能種西瓜了。兒子、孫子開始種西瓜了,瓜農就可以坐享其成,繼續吃西瓜了。
這一模式中,兒子既是財富時間轉移的手段,同時,也實現了對個人財產權的保護。換言之,沒有兒子的守護,瓜農的財產權很可能被其他人掠奪。
數千年以來,農業社會延續着這一傳統的養老模式,幾乎沒有任何改動。
“養兒防老”,隱含着以下三個基本假設:
1, 一個勞動力,在其一生中,其淨產出大於其淨消耗; 2, 勞動力的最大產出時間段,和最大消耗時間段,並不重合; 3, 一個勞動力,在其喪失勞動能力之後之所得,是其淨產出在時間上的轉移支付。
圖中,我們將人分成三個階段。第一,18歲之前, 經濟上沒有獨立;消費大於收入,需要靠父母供養; 第二,18歲之後,直到60歲退休。收入大於消費,由於時間的累積,可以積攢大量財富;第三,60歲之後,收入減少,消費增加,消費大於收入。隨着人類壽命延長,純消費的時間可能會更長。
可見,養老實際就是財富的跨時間轉移問題——如何將青壯年時期積累的財富,有效地轉移到年老之後,用於後半生的消費。
2. 養兒防老”之弊
搞清了養老的本質,是否養兒、“養兒防老”是否有效,其實,是大可質疑的。
第一, 養兒,是一個機會成本很高的社會行為;把養兒的投入,去做其他投資,也許能產生更大的收益;最近發布的一個數據,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把一個孩子養育到18歲的投入,高達100萬人民幣上下。按照一家三個孩子來養的話,邊際成本會遞減, 但總量可能達到200萬。
200萬,是純經濟投入;還沒有計算父母親以及上一輩老人的人力付出,以及由此發生的一系列成本。
第二, 養兒,不只成本很高,風險也很大。人要長成,堪比唐僧取經九九八十一難,歷經艱辛,才能成人。其中勞苦,唯有做過母親的,才可言說。
這就是說,從經濟角度分析,“養兒防老”並不合算。
這是不是說古人沒算過經濟賬? 或者,他們比較笨,算不清經濟賬呢?
那倒不是。
此一時彼一時也。
古人的經濟賬,和今天的賬,是不一樣的。不要說,古人和今人不一樣了,今天的賬和20年前、和20世紀80年代,已經天差地別了。如果是一本賬的話,80年代就不需要計劃生育了。從不許生到鼓勵生,根本上,反應的是養兒成本的飆升。40年前和今天的育兒成本相比,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換言之,古人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其他的養老模式,只是,和其他模式比較,養兒防老成本更低、更可靠。
但,這絕不是說“養兒防老”是萬無一失的,是最好的,是無可替代的。
舉例來說,如果某個家庭沒有孩子。此其一;或者,有孩子,孩子卻沒有能力贍養老人,比如,孩子是殘疾,不僅不能養老人,反倒需要老人照顧。此其二;再有,中年喪子——本來寄希望於兒子,兒子卻先走一步。此其三;
也不排除,遇到不屑子孫;兒子有能力贍養,卻故意隱瞞自己的財產,不贍養老人。此其四。還有,兒子有能力,也有意願,卻遠在天邊不能盡孝的。此其五。光棍、沒有孩子的寡婦、不能成家的殘疾人,此其六。
即便所有的情況,都不存在,“養兒防老”還存在一個最大的弊端:它是以家庭為單位實現財產的時空轉移的非專業金融組織,籌資規模、管理水平、抗風險能力,都是極其有限的。但凡,有個風吹草動、景氣下降,就可能使整個家族陷入風雨飄搖之中,無力自保。
3. 養老,是一個金融問題 在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你要說“養老是一個金融問題”,而不是一個道德問題,很多人會罵你是“不孝子孫”。但,這並不會改變養老的金融屬性。
如果,說“養兒防老”,是古人設想的與農業生產方式、低流動性社會相適應的養老模式的話,21世紀的今天,沿用這一模式,才是真正的不屑子孫——2千多年過去了,乾坤挪移,滄海桑田,然而,你能夠想到的還是“養兒防老”,你讓古人情何以堪?你能想到的,還是如張維迎教授所言,生一群娃娃,幫你吃西瓜;然後,你再吃你兒孫的西瓜,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那就真成了愚公啦。
2023年4月4日星期二; 北京,望京家中。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