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周解讀高善文解讀的中國經濟 |
送交者: 湮滅之城 2024年12月20日22:37:1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題目看着有點繞,但中國經濟就是要把你繞進去,讓你看不明白。 高善文,1971年生人,中國經濟學家,北大電子學系理學學士,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碩士,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經濟學博士。曾在賓大沃頓商學院進修。先後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辦公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光大證券,現任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人民網曾評說:高善文的研究報告能夠影響短期的大盤漲跌。 他在12月3日的一個公開論壇上發表演講,結論就是四個字:凜冬將至! 幾天后,他的社交賬號被封殺。 2018年高善文曾說:“年輕人,可以洗洗睡了。” 結果一語成讖! 他的講演儘管相對大膽,但仍像是在迷霧掩蓋當中,雖然結論驚悚,但想要看清其中的邏輯鏈條,尚需專業人士予以解讀,網絡自媒體老周,便是解讀得十分精彩的一位。他運用高善文的20張圖,對他的講演進行了抽絲剝繭式的解讀,聽罷受益匪淺。 首先,在一片“暢想中國經濟光明論”的大環境之下,中國經濟怎麼就衰退了呢? 官方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經濟從2018年開始轉型,從之前的以債務和房地產推動經濟,轉型為以高科技和產業升級推動經濟。所以,這不過是轉型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陣痛期罷了。 真的嗎? 高善文首先用數據論證,這不是事實,衰退與經濟轉型無關! 下表將中國所有上市公司(包括港股和美國中概股)按照行業分成了三類:
既然中國的經濟轉型是依靠政府推動的,那麼劃分就按照政府對該行業的支持力度來劃分。 所謂支持,就是國家在政策上支持和引導的、提供大量補貼的行業。 所謂限制:就是從經濟轉型的角度,政府不希望再繼續發展的,故而在政策上予以限制和強管控的。 所謂中性:就是不支持,也不限制。 下圖為過去8年來,3類公司總營收分別占全部上市公司總營收的比例: 圖中可見,2019—2020年是轉折點,政府影響明顯,但中性企業卻幾乎不受影響。 但是,上圖只是營收和市值比重百分比,不是絕對值。而比重是則此消彼長的,你多了,他就少了。 再看中性行業的總營收增速: 中性企業儘管市場占比沒有什麼變化,但實際上在過去7年,剔除2020-2021年疫情的特殊時段,中型企業的營收是在不斷下滑的。 中性行業的員工總數增速也一樣,是不斷下滑的: 將這些數據綜合起來,結論就是:營收和市值占比完全沒有受到經濟轉型政策影響的中性企業,營業收入和員工數量卻在大幅下滑!說明現在的經濟數據整體衰退,與經濟轉型的所謂陣痛期無關! 錯覺是,用占比替換了絕對數值! 那麼,衰退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高善文不敢講,只說是:因為周期性壓力所致。 這實在是一個顧左右而言他的說辭。 這是第一步,要承認問題的確存在,而且衰退與轉型無關! 經濟,就是不行了! 為什麼? 因為中國的消費降級了。 中國如今消費內需的嚴重不足,已經是政府、學術界、各種統計和調研機構幾乎沒有任何異議的事實。所以,需要探討的問題是:主要是哪個群體在消費降級? 下圖是疫情前人口老齡化和消費之間的關係,橫軸是不同省份或直轄市的人口老齡化情況,即65歲以下人群的占比。越向右,人口結構越年輕。縱軸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越向上,代表消費越多。 那麼,疫情後的情況如何?見下圖:
兩相對比,在社零整體水平下降的情況下,越年輕的省份消費降級越甚。而老齡化越嚴重的省份,消費卻越不受影響。這極其違反直覺和常態! 按常理,年輕人應該更活躍,更願意消費才是。相反,老年人則更保守、更願意存錢才對。可現在倒過來了。 為什麼? 因為老一輩的那一代吃到了時代紅利,他們很多都有足夠和穩定的退休金,房貸還完了,子女也長大了,所以他們對未來並不感到焦慮。 相反,年輕人現在普遍都面對裁員、降薪,再年輕一點的還要面臨“畢業即失業”。外賣與網約車趨近飽和等,更如同雪上加霜。 一個人,一旦對未來沒有信心,自然就不會再去消費,尤其不會消費那些吃飽之後的東西,也就是僅滿足“有效需求”。 對此,公眾早有感覺,他們沒有那些數據,但他們根據自己的體感歸納出的話非常流行: 整個社會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老年人,死氣沉沉的年輕人,和生無可戀的中年人! 房價也是如此。 再看9年來消費者信心指數,數字從2022年開始突然出現斷崖式的下降: 為什麼疫情之後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未來的信心會出現如此崩潰呢? 因為失業! 高善文指出,中國的城鎮失業率數字是有疑點的,並不能真實反映中國嚴峻的失業情況。 下圖是2018年至今官方的城鎮失業率統計數字: 圖中可見:除疫情期間失業數字強烈反彈之外,之後的數字的確穩中有降,與疫情之前差不多。 但疑點正在於此!因為失業率與消費者信心指數斷崖式下降完全無法匹配!與公眾兩年來自身的體感,以及普遍感受到的困難和痛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而這種體感,明確體現在大幅度下降的消費和購房數據上。 那麼,為什麼失業率數據會出現這樣的偏差呢? 下圖是過去12年來中國城鎮就業人員的增長速度:
從圖中可知,疫情爆發以來,城鎮就業人員曾有一個斷崖式的下跌,儘管疫情結束後有一個反彈,但遠遠沒有達到之前所應該達到的水平。 再看下圖,從疫情發生後到現在的3年之間,虛線所體現的趨勢與實際的就業增長之間的累計缺口是4700萬人!也就是說,3年來,有4700萬城鎮勞動力無法正常找到工作,這才是符合人們實際體感的數據。 那麼,這些城鎮就業人口都去哪兒了? 請看下圖:藍線是城鎮就業人口總量,紅線是鄉村就業人口總量,鄉村就業人口的實際數字比虛線趨勢增加了大約4200萬人,與城鎮失去的就業人口相差不大。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疫情以後,公司破產了,大量的城鎮人口失業了,再也找不到工作了,所以返回了老家。他們回家之後,就不再屬於城鎮失業率的統計範圍,所以這4000多萬失業人員並沒有在城鎮失業率的數據中被體現出來! 但是,不體現不代表不對經濟造成實質影響。要知道,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都是依託於城鎮化而來的,中國城鎮房地產的發展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這些從農村到城鎮裡來的人所提供的剛需! 這4000多萬人返鄉種地,相當於“逆城鎮化”,相當於城鎮消費力量里少了4000多萬人,他們的衣食住行、孩子的教育等等消費,全都消失了。 這才是被官方數字所掩蓋的真相! 那麼,城鎮就業人口少了4700萬,鄉村多了4200萬,還有500萬人呢? 這500萬人,大概率是退出了勞動市場,完全不工作了。他們要麼啃老,要麼吃老本,過一天算一天。 要知道,被官方統計為失業人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你必須證明在過去3個月內積極地在找工作,但卻找不到。只有這樣才會被統計為失業人口。你要是壓根兒不找,或者選擇躺平,你是不會被算為失業人口的。 更糟糕的是,就算那些還在城鎮就業的人當中,他們的就業質量和就業安全感也正在急劇惡化中。 下圖是全國就業人口當中正在繳納社保和五險一金的比例。圖中藍色是工傷保險繳納比例,綠色是公積金,紅色是失業保險。從中可以明顯看到,從2020年以後,全部三項數據對比正常歷史趨勢都出現了嚴重的下降。
通常,只有正規企業才會給你繳納五險一金,大公司會給你足額繳納,小的民營企業中,很多只是象徵性地按最低標準繳納。至於那些不正規的企業,或者你只是臨時工,根本就沒有社保。 綜上,目前中國的失業率數據是失真的。過去3年來,中國城鎮累積了大量的失業人口,並且那些尚未失業的人群當中,就業保障也正在急劇惡化。這跟疫情後消費者信心以及房地產市場斷崖式的下滑是相互呼應的,而且這些下滑都與經濟轉型無關,完全不具備短期內能夠得到復甦的條件。 最後就是,中國的GDP數據注水造假。 面對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衰落,不少人,包括海外華人,總是說:中國GDP每年還維持5%以上的增長,請問世界上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到?我們都這樣了,世界不是更加水深火熱嗎? 我們姑且不說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GDP增長數字沒有可比性。單就說這5%的GDP增長數字。這幾年每次官方一公布,看看評論區里老百姓都在說什麼?這與他們自身的體感完全不匹配呀! 這裡,高善文直接用無懈可擊的數據和邏輯鏈條,徹底證明了中國過去三年來的GDP增長數字是不真實的。 先看下圖:縱軸是核心CPI數字,越往上通貨膨脹越高,物價越高。橫軸是中國經濟增長和潛在增長之間的差額,一般被稱為產出缺口或產出能力,也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產出能力越大,圖中越往右,代表經濟越熱,即經濟上行。這個數字越小,經濟越差。
在經濟學中,通常認為產出能力跟物價之間是有緊密聯繫的,產出能力越大,即經濟越是上行,物價就會越高。反之,經濟衰退,物價就會越低。 圖中菱形小藍點是2013年到2019年物價和經濟熱度之間的交叉點,圍繞着這條斜線的小藍點,可看出產出能力跟物價之間的關係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向左,意味着經濟越差,物價越低;向右,意味着經濟越熱,物價越高,這都很正常。 然而圖中有兩個點,卻完全背離了這個原理,即代表2023年的紅色方塊和代表2024年的綠色三角,它們背離得十分離譜,甚至達到了2倍甚至3倍方差的水平!紅色與綠色所代表的CPI物價是如此之低,分別是0.7和0.4。按照正常的情況,它們正確的位置早已跨出圖左邊很遠了。 該如何解釋這種背離呢? 第一種可能是:物價數據是錯的;第二種可能是:GDP增長數據是錯的。 兩者必居其一。 想想看,物價和GDP,哪個數據統計起來更直觀,更不容易造假呢? 打個比方,你想調查所在城市的蘋果價格,逆只需下樓到你家對面的超市去一看就知道了,甚至都不用下樓,打開手機一查就有。也就是說,物價是一個非常容易獲得的數據。甚至你在上海,如果問你杭州蘋果的價格,你也大概能推算出來,因為蘋果在上海和杭州之間是可以自由流通的。 但如果反過來問你,你家對面那家超市今年一共賣了多少貨?總營業額是多少?這並不容易!即使你鍥而不捨地打破砂鍋問到底,即使超市老闆願意告訴你,你還得相信他沒有騙你,還得相信他的賬本全都是真實的。這樣你才能得到這個超市的GDP。如果再問你,杭州的某家超市今年買了多少貨?你能通過你家對面超市的銷售額來合理推斷杭州的銷售額嗎?你不能!因為這兩個數據之間沒有任何可信和必然的聯繫。 如此說來,在中國的總量統計數據當中,最可信的數據是物價,因為它非常容易獲得,抽樣就可以,並且數據質量非常高,而且,“各種各樣的力量沒有必要去操縱它”(高善文語)。事實上,它也很難操縱,因為價格誰都能查,與老百姓的體感有直接聯繫。 所以圖中巨大的背離,究竟是因為物價是假的,還是GDP數字是假的?答案不言自明。 如果你從情感上還是不能夠接受,那就再看一組數字,這張圖是城鎮就業人口和GDP之間的關係。縱軸是GDP增長速度,橫軸是城鎮就業人口增速。
經濟學原理體現了簡單的常識和邏輯,經濟增長,必然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一段時間內經濟產出越多,工作的人必定更多。所以城鎮就業人員的增速與GDP的增速也存在穩定且必然的關係。圖中斜線周圍的小藍點代表過去十幾年來城鎮就業人員增速和GDP增速之間的交叉點。 結果,我們又發現了兩個嚴重偏離正常關係的點,即:代表2022年和2023年的兩個紅色小圓點。 如此異常的交叉點,仍然有兩種可能:其一是城鎮就業人員的增速數字低了,其二是GDP數字高了。 究竟哪個錯了?還用問嗎?! 除了這兩個對比,其他比如消費數據和投資數據與GDP增長之間的關係,同樣出現了類似上面這兩個例子的情況,即,疫情之後的關係與疫情之前的十幾年的關係,對比出現了嚴重背離經濟學原理的情況。 最後,是高善文真正的殺手鐧。 眾所周知,中國的房地產是在2021年7、8月份開始出現大幅下滑的,一直到今天都未停止,而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下降是造成中國經濟今天這個狀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這是普遍共識,沒有爭議。 人們普遍認為,無論是從房價數據、交易量數據、開工數據,還是投資數據等等看,2021年中國的確經歷了一次房地產泡沫的破滅。 這個結論是顯而易見的,說得通的。 那麼,我們來比較一下全球各國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的經濟衰退情況。 比較方法是,計算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前3年和之後3年的經濟增速對比差值,比方說泡沫破滅之前3年的年平均經濟增長是10%,破滅之後變成3%,差值就是7個百分點。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是在2021年,所以就計算2022、2023、2024的經濟增速與2019、2020、2021年經濟增速的差值。 所有國家都是用同樣的方式計算的。
由上圖可以看到,所有國家在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的3年內,都會經歷經濟的大幅度下滑,中位數是平均每年下滑3-4個百分點。多的像西班牙,2008年泡沫破滅後平均每年下滑4.5個百分點,芬蘭更嚴重,1991年泡沫破裂後,3年平均每年下滑7個百分點。就算是最少的,1978年的西班牙,也下跌了2個百分點。 那麼中國是多少呢? 中國過去20年來經濟發展的最根本支柱,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支柱,就是房地產行業,結果,房地產泡沫破滅以後,3年中國經濟平均每年竟下滑了只有0.2個百分點!比世界中位數低了20倍,等於幾乎沒有下滑。 房地產在任何國家都是經濟體量中非常巨大的一塊,房地產泡沫的破裂,都會直接和間接地帶動大量需求的消失,同時也破壞了整個金融體系,包括銀行在內的資產負債表。 這就是為什麼放眼全球歷史,只要房地產泡沫一破滅,隨之而來的必定是好幾年的經濟蕭條和經濟增長的大幅度下降。 而在202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貢獻了全國GDP總量的30%!大概率是世界之最,因為世界平均水平在10-15%之間,包括美國。而中國房地產占GDP的比重比美國和世界平均水平多了一倍,結果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經濟增速幾乎不變! 出現這種情況恐怕只有兩種可能:或者是“一尊”是天神下凡,這是個神跡!或者就是經濟增長數據造假。 當然,這話高善文不敢說。 將上面所有的數據綜合到一起看,包括房地產對比、物價對比、就業對比,和GDP放到一起來看,高善文認為,從2021年到今天的這3年多之間,中國GDP的增速,每一年平均高估了3個百分點!3年多累計起來高估了10個百分點! 前面說的城鎮就業人口所損失的4700萬人,在總就業人口當中的占比大概也是10%,這樣前後就對應起來了。 如果把中國的經濟增速數據進行3個百分點的修正,那麼過去3年來,中國實際的GDP年增速為2%。 這樣,前面所說的經濟增速與核心通脹之間的關係就變得完全正常,經濟增速與就業之間的關係也變得完全正常,經濟增速與消費投資之間的關係也變得完全正常。 也就是說,只要把GDP增速數據下調3個百分點,前面所有那些不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問題就通通消失了! 這是神跡?還是數據造假? 那麼,中國經濟接下來會怎樣? 根據世界各國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的歷史數據來統計,在國家政策非常積極干預的情況下,大概需要9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泡沫破裂前的經濟增長水平。 但注意,這是在政府積極且全方位救市的情況下才行。比如2008年的美國,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後,可以說是一刻都沒有等待,立即對大量的金融機構注資,推出零利率量化寬鬆,聯邦政府財政的大幅度擴張等等。但即便是在政府迅速且強有力的措施之下,全球其他國家平均都需要9年的時間,經濟才能恢復元氣。 但是中國呢? 從2021年中旬房地產市場開始崩塌以來,中國政府別說措施了,就連承認經濟有問題的勇氣都沒有。你不能問,一問就是穩中向好。有人指出問題就捂嘴、就封殺,還宣布了一個“暢想中國經濟光明論”。 高善文在2023年的一次講演中說:美國財政部的技術官員,甚至是他們的一些較高的內閣格員,他們都很困惑。他們困惑是因為:中國面對一個如此嚴重的流動性危機竟然無動於衷,不採取任何措施。在他們看來,你一定是在憋大招,儘管不明白憋的什麼招,但一定是在憋大招。可憋了兩三年,好像沒看見什麼大招,這完全不可思議,讓人無法理解。因為在他們看來,問題很簡單,這是一個流動性危機,你必須儘快阻斷它,你拖的時間越長,這個問題就越沒法收拾。 但反觀中國,恰似閒庭信步,似乎一切局面盡在掌控之中,問題不大,最終都能解決得了。那些金融市場的投機者,都非常地急功近利,看到的都是問題。但是,嘴上都說看好市場,可身體卻非常誠實,交易的股價越來越低,所以,中國房地產的危機到底能不能解決?怎麼解決?實際上你只需看一點,他有沒有勇氣把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押進去,如果沒有這個勇氣,這個問題就只能是拖,拖到最後就是,大家都over,整個行業團滅。 不承認經濟衰退,後果很嚴重。直到今年9月份的政治局會議上,中共才總算第一次承認中國經濟整體存在問題,才陸續推出救濟措施。 所以高善文才敢講,但即便講,也還要拐彎抹角,這才需要牆外的自媒體來幫助大家梳理和解讀。可即便如此,不知道是為了面子還是什麼原因,政府推出的這些措施依然是不痛不癢,猶抱琵琶半遮面。既要經濟學家給建議,又不希望你們說得太直白。 這不,高善文講演結束沒幾天,社交媒體賬號就被封了。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