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西斯的美國讀 《論自由》 |
送交者: 高天闊海 2025年04月11日17:31:5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On Freedom (《論自由》,2024年出版)是美國歷史學家提摩希·大衛·史奈德(Timothy David Snyder, 生於1969年)的近著。 提摩希·大衛·史奈德原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現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 2016年川普第一次入主白宮。2017年,提摩希·史奈德出版了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 (《論暴政:二十世紀的二十個教訓》),指出:美國政治正在走向極權主義暴政。這本書的主題是如何防止民主政治演變成暴政。這本書保持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達四年之久。 2018年,提摩希·史奈德出版了The Road to Unfreedom: Russia, Europe, America (《通往不自由之路:俄國、歐洲、美國》)。其觀點一言以蔽之:世界在走向不自由,法西斯主義正在控制俄國、歐洲乃至美國(相關評論在此)。 2024年的《論自由》是一本反思歐美自由理念的政治哲學作品。 2017年的《論暴政》準確預言了美國政治在川普時代走向法西斯主義(極權主義)暴政的大趨勢,並且從二十世紀歐洲的歷史中汲取教訓,警告美國民眾:法西斯主義暴政來了。要捍衛我們的自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歷史中學會如何反抗暴政。 2018年的《通往不自由之路》從當代世界史,特別是蘇聯解體以來歷史的角度,深入挖掘了俄國普京政權的法西斯主義化的軌跡,以及其對歐美多國政治成功的認知戰、網絡戰。其中一個重要的線索是,有種種跡象表明:川普是普京的傀儡。俄國人的金錢、認知戰和網絡戰是川普入主白宮的決定性力量。 2024年的《論自由》繼續了對自由,特別是歐美自由的思考。 借用了二十世紀自由主義思想家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的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概念,提摩希·史奈德對柏林強調“消極自由”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看法。 消極自由簡單地說,就是“免於……”(free from)的自由;積極自由則是“去做……“(free to)的自由。 柏林區分了兩種自由,強調消極自由。雖然他並未否定積極自由,但是他當年覺得積極自由有被極權主義者利用來實施暴政的危險。 提摩希·史奈德認為:歐美各國對自由的理解,特別是對消極自由的強調是今日世界走到窮途末路的原因。 為此,他提出:我們今天要強調積極自由。在《論自由》中,他提出了積極自由的五種特性:自主性、不可預測性、流動性、事實性和團結性。 自主性:即個人的獨立自主性。消極自由的政治把個人視為被動的軀體,從而為極權主義對個人身體的控制打下了基礎。積極自由則認為:任何個人都不是被動的軀體,而是有思想的主體。積極自由鼓勵個人學習和踐行自由選擇。這相當於我們常說的獨立人格。 不可預測性:即尊重和強調個體的不可預測性。極權主義的政治要求的是整齊劃一和可預測性,使得人異化成可預測的工具或物體,其典型就是雷鋒——“革命的螺絲釘”。人人都是雷鋒或螺絲釘的世界絕對是獨裁者和極權主義政治的理想國。再比如,如果每個人都怕痛怕死怕,那麼暴力或死亡的威脅就可以把民眾變成奴隸。要自由,就要突破極權主義的政治框架,調動個人乃至群體的不可預測性。積極自由強調個人或群體有改造社會對身體的規範來適應個人的目的或意義的能力。這相當於我們常說的有深度、不被異化、不可預測。 流動性:說的是個體人在空間和時間中自由流動,追尋自己價值的自由。這一流動性,在消極自由的角度看:只是去掉對個人的限制,比如取消戶籍制度。在積極自由的角度看,需要提供切實的幫助,比如提供便宜且便利的交通。這相當於我們說的個人發展的自由。 事實性:說的是個人對世界的真實的理解,從而有基礎可以改造世界。缺乏對世界的事實性認識,不知道何為真實何為虛假,個人就無法理解世界,更不用說想要改造世界了。事實是積極自由的重要基礎。無法認識到世界的真相,人的自由將是不牢靠的。這意味着自由的人分得清事實與觀點。遺憾的是,如今許多人分不清事實與觀點。 團結性:認識到自由的普遍性,即每個人都應該得到自由。消極自由往往過於強調個人主義,忘記了人的相互依存性、社會性。消極自由的律令:別管我!我也不管你!積極自由:我是自由的,你也是自由的。如果我不自由,希望你能幫助我。如果你不自由,我也會幫助你。這一點實際上是承認自由的普世性,以及人性的同一性。有團結性才能實現普世性。這和我們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有相同之處。 理論是抽象的,以上概述如果你覺得讀起來有點困難,沒關係,建議自行閱讀《論自由》。 雖然《論自由》是一本關於自由的政治哲學思考之作,然而並不是抽象的哲學論文。比較一下柏林那篇著名的Two Concepts of Liberty (《兩種自由的概念》)就可以知道。 提摩希·史奈德首先是一位歷史學家。他的政治哲學思考總是和歷史與現實中的具體而真實的事件、人物密切相關。《論自由》一書總是把哲思與敘述結合。比如,他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關於俄烏戰爭與自由的討論,他自己得重病差點兒送了命的經歷與他對美式自由的思考,瓦茨拉夫·哈維爾(Václav Havel,1936—2011)如何領導天鵝絨革命,哲學家在納粹德國如何反抗暴政,等等。 事實上,《論自由》給我的感覺是在讀散文,紀實的、歷史的、哲學的散文。這一組(五篇)散文的主題是自由,主要是積極自由。每一篇散文集中圍繞提摩希·史奈德關於積極自由的一種特性進行思考。而其思考總是由歷史與現實中具體的人物、事件來推進的。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個自由主義思想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和以賽亞·伯林都是從極權主義國家移民到歐美之後反思極權主義而建立自己關於自由的哲學。柏林的“消極自由”一度居於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提摩希·史奈德的《論自由》是對消極自由,以及建立在消極自由基礎上的歐美自由的一種反思與挑戰。他提出的自由五性,對於川普法西斯主義治下的美國民眾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 《論自由》是對今日走向極權主義的世界的一劑解毒劑,是我們在思想層面上解構歐美極右翼政治思潮,特別是美國川普政權的利刃。 如何反抗不自由的美國乃至世界?請從積極的自由入手。我們每個人的行動將決定美國和世界政治的走向。我們每個人對不自由的反抗將促成一個更自由的世界。 |
|
|
![]() |
![]() |
實用資訊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一周回復熱帖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4: | 劉瑜的論素質與我的幾點看法 | |
2024: | 馬娘娘,哭長城! | |
2023: | 馬克宏獨立自主外交時機錯了,被習近平 | |
2023: | 真正的中國公民有個夢想 | |
2022: | 官本位社會與民本位社會 | |
2022: | 如何解決在馬力烏泊爾鋼鐵廠的頑抗者 | |
2021: | 雞鴨蝙蝠鳥都能飛行,人類脫離飛行器, | |
2021: | 周恩來評傳 序言 畢汝諧 (紐約 | |
2020: | 哲學是文明的第一要素嗎?兼駁尹勝 | |
2020: | 再談親共留學生&今後想投共或為減壓,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