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國父列寧的真實故事 |
送交者: 伊萍 2014年12月03日12:09:55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中共言必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里的列寧,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領袖?指導着十幾億中國人思想的列寧主義到底鼓吹什麼?今天讓我來講講列寧的真實故事。
俄國在地理上屬於歐洲,但由於其地理位置遠離其他歐洲國家,尤其是遠離政治和經濟都比較發達的西歐,俄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到十九世紀末仍然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一大截,曾經被人冠以“歐洲病夫”的稱號。沙皇大帝統治下的俄國,到1861年才廢除了世襲農奴制的經濟體系,1905年,君主專制的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敗給君主立憲制的日本,震撼了俄國軍政界,迫使沙皇於1906年立憲。1914年,俄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本來就很虛弱的俄國經濟遭受重創,軍隊和民眾的士氣低落,人民對沙皇統治的不滿日益激化。1917年3月(西方舊曆二月),二月革命在俄國發生,沙皇統治被推翻,由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聯合組成的俄國臨時政府成立,新政府的宗旨是謀求政治改革,建立一個以民主選舉產生的行政部門和立憲議會。臨時政府主要由自由主義派政黨-立憲民主黨,和社會主義派政黨-信奉民粹主義的社會革命黨,以及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民主工人黨,等政黨組成。社會民主工人黨實際又分為兩個政黨,激進的布爾什維克(俄文原意是多數)和較溫和的孟什維克(意思是少數)。 俄國臨時政府成立後,俄國走入政體變革帶來的必然的陣痛時期,議會選舉遲遲沒有實現,俄國也仍然沒有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退出,社會局勢動盪不息。1917年11月7日(西方舊曆十月二十五日),以列寧為領袖的布爾什維克政黨發動十月革命,以武裝起義方式推翻俄國臨時政府,由於臨時政府無力抵抗,起義軍幾乎沒有流一滴血就輕鬆占領了政府所在地-冬宮。布爾什維克宣布成立“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表示將立即舉行議會選舉,並要求選舉將自由主義派的立憲民主黨排除在外,建立一個清一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府。起義的第二天,正是蘇維埃大會召開日,由於其他黨派成員的缺席,大會組成了由布爾什維克成員占百分之六十的第二屆全俄蘇維埃國會,其餘國會成員主要來自贊同武裝起義的社會革命黨左派。新成立的共和國自稱代表俄國的工農兵大眾,選用錘子和鐮刀符號做國旗,新組成的蘇維埃國會則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宣告俄國將立即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土地法令》勒令無償沒收所有私人土地,下令所有銀行收歸國有,沒收一切私人銀行賬號,沒收所有教會財產,所有礦藏工廠歸蘇維埃管理等等。在起義後一天內,布爾什維克領導下的人民委員會就開始鎮壓自由主義派領袖,十八個前政府官員被逮捕關押,並有兩人已被槍決。緊接着,布爾什維克又開始對言論實行嚴格管制,許多非布爾什維克出版社被關閉,所有出版物必須經過政府的嚴格審查才能發表。 儘管社會革命黨右派和孟什維克等其他政派對布爾什維克的所做所為極為反感,最初曾抵制布爾什維克,退出蘇維埃大會,但為了實現他們長期追求的憲政目標,這些黨派最終選擇了接受立即進行立憲議會選舉的要求。不久,立憲議會選舉開始,經過四千多萬選民的投票,1918年1月初揭曉的最終投票結果為:布爾什維克只得到了不到百分之二十五的議會席位,社會革命黨得到了百分之六十的席位,除去社會革命黨左派得到的四十個席位,社會革命黨主流派仍然占有370個席位,在總共707個席位中,明顯過半。1918年1月5日,立憲議會大會在當時的俄國首都彼得格勒召開,大會拒絕通過蘇維埃國會提交的廢除土地私有制和一切礦藏工廠收歸國有等條款。列寧對此早有準備,之前就做過“依靠民意,但也不能忘記步槍”的指示,布爾什維克指揮下的軍隊當天開進首都,將彼得格勒戒嚴,列寧政府宣稱議會決定違反了人民的意願,是反革命行為,命令軍隊強行解散了立憲議會。布爾什維克違反憲政規則的行為,激起了民眾的憤慨,彼得格勒街頭同日就出現了遊行抗議,布爾什維克軍隊向街頭和平示威的民眾開槍射擊,鎮壓抗議活動。 立憲會議被解散後,投票給社會革命黨的農民強烈反對布爾什維克沒收土地的政策,企業主們也無法容忍布爾什維克把工廠礦場收歸國有。1918年3月,列寧與德國簽訂條約,宣布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單獨講和停戰,又激起了一些民族主義者的反對,社會革命黨左派也因此與列寧分裂。該條約使俄國喪失了大片歐洲國土,列寧在條約簽署的當月,為保證中央政府所在地遠離前線,倉促將俄國首都從彼得格勒搬到了離歐洲邊界更遠的莫斯科。不久,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多股勢力集結起來,組成白衛軍,與布爾什維克的紅軍激戰,西方多國也因為看到布爾什維克的殘酷本性而支持白軍,俄國進入了長達四年的內戰。儘管議會選舉結果表明,布爾什維克在俄國遠遠沒有得到大多數人民的支持,但由於列寧建立的政黨機器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暴力機器,俄國內戰最後以列寧黨完勝而於1922年告終,蘇維埃聯盟(蘇聯)成立。不幸的是,列寧黨在一個國家今天的勝利,意味着這個國家明天的失敗,預示着這個國家人民未來的災難,這一歷史結論已經在俄國,東歐,中國,北朝鮮等國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證實。 列寧以暴力奪取政權,也依賴於暴力來鞏固他的革命成果。十月革命後不久,列寧就建立起權限很廣的全俄肅反委員會,簡稱契卡。契卡機關可以隨意逮捕人,擁有不經審判便可進行槍決的特別權力,列寧甚至公開宣稱要製造一場針對資產階級反革命的“紅色恐怖”, 以恐怖手段來消滅國內的所謂“反革命勢力”,以暴力手法來解決一切社會問題,把新俄國建成為一個警察國家。據學者研究表明,從1917年到1922年,被契卡絞死或槍決的人數可能多達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受害者不僅有反對派勢力成員,也有社會各個階層的平民,沙皇一家包括沙皇十三歲的兒子也全部被槍決。除了恐怖和暴力,列寧式的新社會還有思想被政府獨斷控制,言論上只允許一種聲音,一切都要保密,政府一方面用恐怖來解決一切問題,另一方又對自己的人民以及外國人充滿了不合理的恐懼和防範心理等等特徵。 孟什維克在列寧解散議會後立即與社會革命黨聯合發表傳單,譴責布爾什維克背叛了人民,但孟什維克的主要領導人在內戰中保持了中立,宣稱自己是第三力量,儘管如此,孟什維克仍然沒有逃脫被列寧剷除的命運。內戰接近尾聲時,列寧以反革命集團的罪名,大批逮捕孟什維克成員,孟什維克里幾個曾經與他共同創建社會民主工人黨的老戰友,被同意流放國外,孟什維克政黨從此消亡。與後來的斯大林相比,列寧還算手下留情,至少沒有大批槍決自己曾經的戰友。 布爾什維克從1918年起改名為俄國共產黨,1925年起又改稱全聯盟共產黨(簡稱聯共)。 按照前蘇聯教科書的說法,社會民主工人黨當初分裂為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派,其主要分歧在於對政黨組織嚴密性的不同看法,但實際上,這兩派之間的分歧遠不止如何組織政黨,兩派最根本的分歧在於,孟什維克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而布爾什維克的社會主義是要建立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基礎上。孟什維克提倡通過政治多元化,民主選舉和議會的方式來實現社會主義,而布爾什維克則相信起義和暴動,列寧最推崇的社會變革模式是法國大革命,崇尚的是暴力和恐怖,主張以暴力來奪取政權,以暴力來改造舊世界。列寧稱孟什維克是動搖分子,是機會主義者,指出,按照孟什維克的方式,無產階級永遠也無法掌權。列寧這後一句話,倒符合事實,縱觀世界所有民主國家,沒有一個國家通過選舉,實現了無產階級領導和統治。 其實,哪怕按照蘇聯教科書的說法,僅僅看政黨組織形式的區別,我們也能看出誰邪惡,誰人性。列寧提倡把社會民主工人黨建立成一個嚴密的政黨組織,個人必須達到一定要求才能入黨,黨員是特殊材料製成的,成為黨員後必須嚴格遵守黨的紀律,黨內實行所謂的民主集中制,以少數職業革命家為核心,其他黨員必須對核心高度服從,是一種集權式的組織;而孟什維克派則提倡建立一個寬鬆的政黨,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組織化,黨員來去自如,與大多數西方現代政黨相似。列寧的政黨模式,使得布爾什維克大多數黨員從入黨的那一刻起就喪失了自由,成為沒有思想自由的機器人,完全受制於黨內核心人物,而整個布爾什維克政黨則成為一個被核心人物意志隨意操縱的機器,這種政黨模式使得無產階級專政(另一種叫法是人民民主專政),變成了實質上的核心領導人專政,是共產黨組織邪惡的根源之一。列寧政黨在理論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最神聖最崇高的綱領,據說列寧演講起來常常是言必稱馬克思,但列寧的政黨模式卻把馬克思提出的無階級平等社會的烏托邦理想拋出了窗外,在黨內就建立了少數核心領導和廣大黨員群眾兩個地位懸殊的階級。而列寧黨里的核心人物-所謂的少數職業革命家,其實都和列寧一樣,是來自相對富裕家庭,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們自己從來沒有以做工為生,也不靠種地為業,更不是被無產階級投票選為核心人物,但他們自稱代表無產階級,代表工農兵群眾,要求無產階級群眾對他們絕對服從。 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詮釋上,列寧提出了將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主張,拋棄了馬克思早期理論中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所有論述,認為,對落後的俄國來講,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在列寧看來,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實質就是革命(毛主席語錄“馬克思主義歸根結底就是造反有理”的原型),而革命是如此地至高無上,為了革命取得勝利,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列寧曾經說:“革命是一份強硬的事業,你不能帶着白手套,指望不髒你的手”,“共產黨不是淑女學校,有時惡棍正是革命所需要的”。毛澤東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其中論革命的部分,很多地方是以列寧語錄為藍本衍生出來的。 早在俄國內戰初期,1919年3月,列寧就成立了共產國際,目標是在全世界發動革命。當時俄國正在經歷內戰,經濟非常困難,民眾還處在饑荒之中,不久後,1921年,俄國出現了波及三十多個省的嚴重饑荒,五百多萬人因飢餓死亡,但列寧從來沒有停止過撥出大量的錢款支援世界革命。對列寧來講,革命是最崇高的目標,俄國人民為此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共產國際成立後,立即幫助意大利,德國,瑞典,匈牙利,捷克和羅馬尼亞等歐洲國家的共產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1920年,列寧把視線擴展到了東方,這年4月,共產國際代表維京斯基受命來到北京,組建中國共產黨。中國的命運從此被改變,由列寧出資,完全遵從列寧模式的中國共產黨同年誕生,近三十年後,列寧創建的中國共產黨奪取了掌控中國的大權,建立了蘇聯模式的國家。西方人常用“founding father”這個說法,指的是初次創建模式的先人,比如美國的國父們是華盛頓,傑佛遜等定下當代美國國家模式的先驅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體制,其執政黨的的組織模式和統治模式完全是由列寧創建規定的,列寧自然而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父,中共今天以暴力來解決一切問題的統治理念,以及極度懼怕自己的人民和外國人,成天幻想有一個境外敵對勢力等特徵,正是來自它的基因,來自它的國父-列寧。 *本文主要內容來自維基中文網和Dmitri Volkogonov寫的《Lenin:A New Biography》英譯版。Dmitri Volkogonov是前蘇聯將軍,曾在葉利欽總統任期內擔任俄國總統特別助理。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