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國際領養五萬中國兒童始末
送交者: 張林 穆木 2002年03月13日14:43:5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被質疑的善舉

  對於國人越來越不陌生的一幕可能是這樣的,某一天,在首都機場或者其它的口岸,會目睹到一隊外國人,抱着許多中國的嬰兒,坦然地走出國門。

  這些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其實只是為了領養到那些無家可歸的嬰孩。這些孤獨的孩子從此將在國外有一個新的家,跨越種族的、跨越血緣的、超越原本命運的家。

  太多矛盾的生活使大陸每年都會出現許多棄嬰和孤兒,絕大多數為女嬰,福利院所收養的孩子有10萬之多,實際數字可能更多。中國1996年公布的以每個孩子每年吃穿用、醫療、教育的花費為5000元計算,政府至少要支出5億元。而領養工作的開展,期望能讓這些不幸的孩子感受人生最不可缺少的親情,也能為國家減輕不小的負擔。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民政部所屬的中國領養中心一直致力於國內和跨國的棄兒、孤兒的領養活動。

  但是他們的工作正遭受某些質疑,海外的一些媒介認為大陸“出口孤兒,以增外匯”等。而攻擊中國的人權組織更是找來許多理由來抨擊這項善業,並且成為某種國際關係中重要的砝碼。日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中南海會見了由美國聯邦參議員瑪麗·蘭德里歐女士和聯邦眾議員安妮·諾瑟普女士率領的美國國會收養聯盟代表團。江澤民說,中國積極參與有關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並同15個國家建立了跨國收養合作關係。跨國收養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希望兩國有關部門和團體加強溝通與合作。而據稱,美國是到中國領養兒童最多的國家。諾瑟普說,中國的收養制度在世界各國中堪稱典範。她希望把收養合作作為增進美中兩國人民友誼的橋梁。

  “昂貴的棄嬰生意”:中國領養中心遭受質疑

  日前,一份中國領養中心寄到西班牙駐北京大使館的通知表示,自2001年12月1日起,該中心將拒收來自西班牙的領養兒童申請案,理由是大多數西班牙領養家庭未遵守領養中國兒童手續中的一項必要條件:領養家庭一年得寄回一封有關兒童近況的報告。該中心表示,1999年及2000年間,西班牙家庭領養了330名中國兒童,總計應當收到660封報告,然而至今僅收到185封。

  通知說,一旦繳回所有領養兒童後續報告後,再考慮開放領養。中國領養家庭協會指出,此項問題不只針對西班牙,該中心向訂有領養協定的十餘個國家同期發出通知。

  一些新聞社在刊登這則消息時評論說,中國是西班牙家庭跨國領養兒童時需求最多的國家之一,自從1996年海牙協約簽署及跨國領養合作機構出現後,領養人數激增。雖然中國國內設備不全的孤兒院很多,但所訂出的領養條件相當繁瑣,包括領養人得通過一項心理測驗及年齡在30歲以上等等。應該說中國政府在兒童領養問題上相當負責。

  中國大陸擁擠着13億人,尚有數千萬人的生活僅能維持溫飽,更要命的是在廣大農民的文化觀念里,女兒是不能進入家族史的,只生女兒就很沒有臉面,就算“無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孔老夫子兩千年前一句陳腐的話至今還為許多人所信奉。

  太多矛盾的生活使大陸每年都會出現許多棄嬰和孤兒,絕大多數為女嬰。官方福利院所收養的孩子有10萬之多,實際數字可能更多。中國1996年公布的以每個孩子每年吃穿用、醫療、教育的花費為5000元計算,政府至少要支出5億元。而領養工作的開展,既能讓這些不幸的孩子感受人生最不可缺少的親情,也能為國家減輕不小的負擔。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民政部所屬的中國領養中心一直致力於國內和跨國的棄兒、孤兒的領養活動。但是他們的工作正遭受到某種質疑。

  香港的蘋果日報稱:中國“出口”孤兒,年進帳7.5億。文章說,在中國政府默默推動下,愈來愈多外國人到中國收養棄嬰、孤兒。可是,外國人要領養中國小孩絕不容易,手續繁複外,花費也甚巨。領養一名小孩要花10-20萬港元,其中大部分是“自願”捐給內地孤兒院的錢及領養手續費。現時中國每年“輸出”5000名小孩,若平均每人的領養費為15萬元,一年就為國家增加近7.5億港元的外匯。

  據了解,外國人要收養中國嬰孩,至少需時1年以上來審核及文件往還。有關方面會先安排有興趣的外籍夫婦到中國進行為期10-15天的考察,包括到各地福利院尋找合適的棄嬰或孤兒,費用為3000至4000美元。提出領養嬰孩的申請後,經當局審核證明合資格者才能辦理領養手續。其間涉及的登記費用、公文往來、翻譯及律師費等開支動輒過萬元。即使手續辦妥,向福利院領取嬰兒時還需向有關單位繳付3000-4000美元的“自願”捐助。

  東方日報披露說:大陸當局允許部分旅行社組織收養團,帶外國夫婦往國內窮鄉挑選心愛的小孩,行程15日,費用4000美元,若要成功將孩子領養回國,費用更高達2.4萬美元。一名年輕荷蘭女子高興地將懷裡一名從一個窮鄉收養回來的8個月大嬰兒,向記者炫耀說:“對我們來說,錢不是問題。”大陸一胎政策,導致許多女嬰被遺棄,因此,99%被外國人領養的嬰孩都是女嬰。

  法新社也說,安排外國人領養國內棄嬰的服務,近年已成為大陸解決棄嬰的一個重要方式。隸屬民政部的中國收養中心成立於1996年,是目前國內惟一專責替棄嬰及孤兒尋找“洋爸媽”的機構。該中心現可替美、英、法等13個國家的人安排認養中國嬰孩。

  《死亡屋》的真假,成為國際熱點話題

  如果說這些報章只是對費用問題頗有異議的話,那麼,來自英國、瑞典、亞洲人權組織的一些言論則是“爆炸”性的,擁有很強的殺傷力。話題來源於一部記錄大陸國營孤兒院中孤兒生存狀況的電視片《死亡屋》。該片講述了一名病童得不到治療,只有等死的故事。還播出了棄嬰在孤兒院中整天被綁在椅子上無法動彈的不人道畫面。該記錄片特別讓曾在上海兒童福利院工作過5年的女醫師張淑雲談話作證。張醫生用中文說,“如果送進來的棄嬰有殘疾,或長得不好看,甚至調皮不乖,孤兒院員工便暗中達成默契合力置其於死地,手段包括讓其餓死、病死或凍死,即所謂'就地解決',以維持正常的孤兒人數。”

  一份所謂的人權觀察組織報告中說,大陸“絕大部分孤兒院中,至少有一半的孤兒是被折磨死的”,有些院內死亡率高達30%以上。在1993年,中國一個省內被遺棄的兒童就有5萬多名。大陸有31個省區,按這個人權組織的數字推算,大陸每年將產生孤兒150萬,如果“至少有一半”被折磨致死,到2001年,中國已經“解決”了近700萬孤兒。中國政府被迫以《中國兒童狀況》白皮書對此進行了澄清:《死亡屋》是假冒“美國兒童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凱特·布萊維特等人在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福利院拍攝的。據了解,這位病童是1995年2月20日由當地派出所撿到後送福利院的,當時已經病得很重。福利院在這位病童入院後即對其進行了救治。負責照料病童的保育員楊金英介紹說,凱特·布萊維特等人在進入病兒室時讓她留在門外不要進去,而片子中卻說,保育人員都不願進入這間病房。當時是冬天,凱特·布萊維特等人進屋後就掀掉病童的棉被,解開病童的衣服。楊勸阻他們說,天太冷,孩子有病,但凱特·布萊維特說沒有關係。凱特·布萊維特自己穿着皮衣,卻讓病孩光着身子。他們拍攝了15-20分鐘,拍攝完後也不給病童穿好衣服蓋上被子,便揚長而去。這位病童後因救治無效而死亡。凱特·布萊維特等人企圖通過展示並渲染這位病重兒童的病狀來說明一些女嬰在福利院受虐待致死,用這種編造的謊言肆意對觀眾進行欺騙和誤導,不能不使人感到氣憤。

  就在瑞典的一些報紙以《瑞典為中國兒童哭泣》為題渲染《死亡屋》時,瑞典國際領養家庭聯合會總經理紐格倫說:“我們看了這部片子非常氣憤,因為我們有130個家庭去過中國,領養了孩子。很多人都認為這部片子是對中國福利院的不公正報道……我去過世界許多國家的領養機構,能夠比較不同國家領養機構的狀況。”被美聯社指責捆綁兒童的天津福利院是用這樣的筆觸介紹待領養兒童的:國賓,1989年4月20日出生,男,入院日期:1989年12月14日。診斷:脊髓脊膜臌出。目前情況:語言表達能力強,思維敏捷,頭腦聰明,不能站立,上肢活動靈巧,日常需坐輪椅活動,飲食正常,大小便能夠自理。特點:五官端正,活潑可愛,會唱歌,喜舞蹈,愛講故事。在介紹另一位長期在床上活動,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智障女孩時,他們形容她“皮膚白皙,有一雙美麗動人的大眼睛。”

  他們活着,在漫長的10年裡,福利院的老師和他們一起與不幸的命運抗爭。

  中國需要與那些不道德的棄子行為和愚蠢的舊觀念抗爭,需要改善福利院的設施與服務。中國政府稱,“中國的兒童福利院可以接受參觀訪問,並歡迎對外交流與合作,幾乎每天都有人前去參觀訪問。許多品德高尚的歐美國家以及韓國、日本的志願者在中國的福利院裡工作,他們可以評論所看到的一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採訪過中國的福利院,相信他們會用自己的眼睛辨別真偽。”

  跨國領養中國賺到的不是錢而是打開了另一扇融入世界的東方之門

  由於領養已經成了世界性的敏感話題,中國因為意識形態、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的不同,一直是西方一些人的“妖魔化”對象,因此,中國領養中心格外謹慎與低調。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說,我們所有的領養活動都是嚴格按照國家《領養法》施行,都是有據可查的,中國不可能為了某些境外媒體所說的那點錢“出口”兒童,也不會為了那點錢去背國際罵名。

  1993年,一些西方國家在荷蘭簽署了《海牙跨國收養公約》,其目的一方面是要簡化國際收養程序,另一方面是要杜絕販賣兒童的現象。這項公約首次制定了收養兒童的全球化標準。作為海牙公約的簽署國,中國在此前兩年頒布了《收養法》,規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應當經其所在國主管機關依照該國法律審查同意。收養人應當提供由其所在國有權機構出具的有關收養人的年齡、婚姻、職業、財產、健康、有無受過刑事處罰等狀況的證明材料,該證明材料應當經其所在國外交機關或者外交機關授權的機構認證,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該收養人應當與送養人訂立書面協議,親自向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收養法》規定,中國收養組織是非營利性公益事業單位,可以為外國人在華收養子女提供諮詢服務、翻譯、校對、複製服務、旅行接待服務。外國人在華收養子女,應當向登記機關交納登記費;為外國收養人提供收養服務,可以收取服務費;同時國家為了撫養在社會福利機構生活的棄嬰和兒童,鼓勵外國收養人、外國收養組織向社會福利機構捐贈。受贈的社會福利機構必須將捐贈財物全部用於改善所撫養的棄嬰和兒童的養育條件,並將捐贈財物的使用情況告知捐贈人。受贈的社會福利機構還應當將捐贈的使用情況向社會公布。

  中國收養中心官員說,收費大致就是以上幾項:一是審核費365美元;二是翻譯費200美元;三是贊助費3000美元;四是辦理其它手續的費用大約800美元,總共不超過5000美元。當然,來華旅行的費用自理。

  官方報章英文《中國日報》於2000年6月透露,自90年代中期起,由於中國官方的支持和協作,大陸共有2100名外國領養個案。北京的中國外交部門則指出,1998年有5200個領養個案,數字正逐年遞增。

  中國政府並非一味地鼓勵跨國領養,更多的領養個案發生在內地,畢竟相同的文化與血脈更有利於孤兒的成長。棄嬰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社會問題,如美軍在韓戰、越戰中留下孤兒,在西德駐紮時留下的大批混血兒,還有各國因動亂、災難導致的孤兒。通過跨國收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棄嬰的出路問題,這對孩子對養父母對有關國家都是一樁義舉。

  跨國領養在國際上已經有40年的歷史,而中國開展此項工作不過是近幾年的事。在最終解決棄嬰問題之前,中國還有許多事要做。而收養引發的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直接撞擊人性最本質最深層的問題,這對於一個曾經長期封閉的國度來說,意義非同小可。中國大陸人終於認識到,收養不僅僅是行善,更是一種文明、一種規範與制度。西方發達國家這種規範有助於維護社會良心、保持社會穩定、遏制邪惡。這比一味講道德、講覺悟、講良心效果更佳。

  在交流中,中國看到了成熟而規範的跨國領養機構的運作,開始按照“國際慣例”組織工作。開始考慮如何應對領養中種族和文化不同的麻煩,開始對“跨國領養”孩子和他們養父母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對生命權利、生命尊嚴的認可與尊重。

  中國人在報章上公開談論了一個加拿大養母的感受。那位名叫丹春的母親說,在她懷抱領養的女兒卡珊德拉離開中國之前,醫院官員檢查了卡珊德拉的尿布。 “他們想確信,我們不是在走私中國的男嬰。此舉讓我肝腸寸斷,卡珊德拉當時意識不到她自身性別,也意識不到如果她不離開中國會怎麼樣。如果她能活下來,她將會營養不良,沒有機會接受教育。”

  歐美國家領養機構不斷地組織被領養兒童及其父母到中國尋根的舉動,讓中國同行們有所獲益。丹麥領養中心主任勞斯科夫說,被跨國領養的孩子一旦長大懂事後,可能會千方百計地尋根問祖,追問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為什麼自己會被拋棄等等。無論他們這種探究自己身世的努力能否成功,都會給社會、國家、原來所在的社會福利院,乃至孩子們生身父母造成一些不能不面對的棘手問題,因此儘快地讓他們了解本國文化及歷史背景十分重要。

  美國觀察了50年代從韓國領養的兒童發展情況後發現,美國養父母在撫養這些韓國兒童過程中,很少告訴孩子們他們的來歷,有意迴避一些不容易開口的事情,等這些兒童長大成人,他們往往因為自己的身世而感到自卑和痛苦。

  美國的中國兒童領養機構認為,美國家庭領養中國兒童的經歷,總的說來令人鼓舞,大多數養父母因為自己能領養到漂亮健康的中國兒童而興奮激動。可是,這些兒童自己的感覺又如何呢?她們今後會不會也像一些韓國領養兒童長大後,為身世和在美國的成長過程感到迷惑不解痛苦不堪呢?有了這樣的經驗教訓後,領養中國兒童的美國家庭決心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們早早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免後患。而國際領養組織不斷地前往中國內陸的貧困偏僻地區,客觀上也有一種督促和激勵的作用,促使這些偏僻地區的福利院接受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擁有“世界眼光”。同時,中國福利院的真實情況也會大白於天下,洗去許多不白之冤。

  大陸福利慈善事業的尷尬

  大陸媒體經常報道,一些福利、慈善部門的官員帶頭自己拿錢去幫助窮人和弱者,而這些人恰恰忘了,他們的職責在於讓全國民眾盡多儘快地知道為什麼要捐獻,怎樣捐獻,到何處捐獻,捐獻的錢派了什麼用場。鄭州一位7歲女孩辭世前想捐獻遺體捐獻角膜,卻始終沒有找到接收的地方,而事實上一座眼庫距離她的家人不到1公里。

  印度的貧困問題、棄嬰問題也許比中國更嚴重,但是修女特麗莎卻為印度的慈善福利事業贏得了國際聲譽,用國際慣例對中國的福利慈善事業進行大創意和大整合勢在必然。

  福利事業是非贏利性的,但運作必須是商業性的。商業是一切文化的載體,官辦的福利慈善機構要從依賴國家轉變為獨立謀生;要從行政命令、不求人轉變為與民平等,動員民眾支持自己。官辦的福利慈善機構往往容易口氣大、效率低。中國有數以百萬計的企業和公司,有多少家知“企業稅前利潤的3%可免稅用於捐贈 ”?怎樣鼓勵非官方的慈善組織嶄露頭角?台灣的慈濟基金會是一個老媽媽發動家庭主婦捐獻零錢發展起來的,她們在10年裡為大陸慈善項目捐助人民幣10多億元。特麗莎在印度的慈善機構養活了成百上千的窮人。治療兔唇的微笑列車,治療失明的奧比斯飛行眼科醫院等等,都是私營的。在發達國家,大企業通常設有基金會,專門資助公益事業,而大陸的法律目前尚未允許公司成立基金會。而民間一些有心辦慈善的人也害怕被扣一“非法募捐”的帽子。

  把對社會美德的肯定與社會回報的方式一起用法律固定下來應該不難。為什麼深圳自願獻血、獻髓和自願捐獻器官的人口比例在全國名列前茅?這並不是歷史的青睞和某種偶然,而是當他們在立法上的獨特嘗試,使美德成為一種時尚,成為一種自覺行動。同時,大陸司法界也承認存在對“遺棄罪”和拐賣兒童執法不嚴的問題。寬恕惡就是懲罰善,而弘揚善,也能阻遏惡。有關福利、慈善方面的立法與執法早應是“整合”的題中應有之意。最關鍵的是在領養一類的福利慈善事情上與國際慣例接軌。

  地道的美國故事和地道的中國故事

  鄉村婦人全世界被領養孩子們的祖母

  94歲的霍爾特祖母2000年7月24日早晨因中風去世。這個居住在美國俄勒岡州鄉村的老婦人,是全世界被領養孩子們的祖母。霍爾特和丈夫哈里是基督徒。1954年12月,在一部記錄片裡,他們看到朝鮮戰爭之後留在孤兒院裡的孩子們,那些孩子們的面容令他們寢食難安,於是決定收養8個朝鮮孤兒。當時,他們已經有了6個孩子,而且人們領養都找膚色和背景接近的兒童,社會上不鼓勵跨國領養,法律上也沒有先例。哈里出發到朝鮮去認領孩子,霍爾特開始寫信給國會議員,請朋友們一起協助行動。兩個月後,國會通過了《霍爾特提案》。霍爾特的行動影響了世界,她有一句名言:所有的孩子都是美麗的,只要有人愛他們。而對所有被收養的孩子們來說,所有的母親都是美麗的,不管她是西方的聖母瑪麗亞還是東方的女神女媧。在這個充滿衝突與暴力的世界裡,只有女人才能使東方西方、各色人等找到共同語言。聖母與女媧,她們的明眸皓齒、豐乳肥臀、似水的柔情、如火的愛戀、凝脂般的細膩與溫潤、大海一樣永無窮盡的慈愛與奉獻,使那些無助孩子的悲慘命運發生了逆轉。

  一位普通的美國女性因為她的中國兒子而成了一位聖女

  許多中國人現在都知道了這樣一個故事:美麗的美國姑娘茹絲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歲月都給了與她不同種族、不同血脈的中國孩子。茹絲今年已經39歲了,仍是單身,因為她從21歲起,就收養了一個病殘的中國兒子。茹絲是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牧師的女兒,父親曾到台灣的一家教堂任職,茹絲從小和中國孩子玩在一起,學會一口中國話。

  茹絲從小聽到最多的是,要學會如何去愛別人。因此,在她21歲那年,她提出要抱養台灣孤兒院一個8個月的男孩尚文。嚴重的腦癱使尚文連頭也抬不起來,只能永遠地躺在床上。

  茹絲向父母說出自己的想法時,母親叫道:

  “天哪!要知道你剛21歲,還是學生,還沒結婚呢!”茹絲平靜地說:“這些我都考慮過了,我已是成人,我可以打工,能夠養活自己和這個孩子,也能完成我的學業。我是沒有結婚,但我要借這孩子尋找我理想的丈夫。假若有那麼一個男人,他不僅愛我,還愛這孩子,那他就是一個偉大的人,我就嫁給他。若是遇不上這樣的人,我又何必要結婚?”

  父親對她說:“做得對,孩子。凡是生命都是寶貴的,不管他是多麼小,殘疾到何種程度,人們都應愛護他。”大學生茹絲成了一個不會說話也不會動的中國男嬰的媽媽,她帶着孩子住進了學校宿舍。同時,為了增添一點兒收入,她開始到一所小學裡為殘疾孩子講課。時間久了,人們都理解了茹絲,都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男生都說茹絲是偉大而又可愛的女人,可惜都沒鼓起愛她的勇氣。

  1994年的暑假,茹絲受明尼蘇達兒童之家委託,前往天津兒童福利院講學。在這裡她見到了剛滿1歲的武年。瘦小的他一動不動地躺着。阿姨說,這孩子是腦癱,奶都喝不好,看樣子是很難活了。茹絲想救活這個孩子,可惜她已有尚文,沒能力再養一個。沒想到,當她放下孩子時,小傢伙的眼睛居然緊緊地追着她,那目光深深地刺痛了她。

  回美國後,茹絲正式向明尼蘇達兒童之家提出了收養武年的申請。隨後,茹絲開始攢錢,一攢就是三年。這期間,14歲的尚文做了大手術,糾正畸形的脊椎。術後,尚文卻再也不能彎腰和翻身,夜裡睡覺,躺累了他就大叫,茹絲就得趕緊過來幫他翻身。然而,這絲毫沒動搖茹絲收養武年的決心。她仍然不斷地找兒童之家,希望能儘快得到武年。

  茹絲的真誠感動了人們,收養武年的手續終於辦了下來。1998年9月,茹絲帶着尚文再次飛到中國,接走了武年。回到美國後的檢查發現武年不是腦癱,而是先天性心臟病,茹絲花錢為他做了手術後,武年好了,不僅到處東跑西顛,還不停地大呼小叫,當他的小嘴第一次甜甜地叫媽媽時,茹絲醉心地笑了。那一刻,細細的皺紋爬上了她光潔的額頭。

  這個普通的美國女性因為她的一對中國兒子而成了一位聖女。

  美國的半邊天基金會

  珍妮·鮑雯女士是一位美國學者。1995年,她參觀了廣東中國兒童福利院,看到福利院裡6個月至6歲的女孩很多,出於女人善良的天性,鮑雯動了收養一個中國女兒的念頭。1997年鮑雯再次來到廣東中國兒童福利院,看見一個脖子上長着一個血瘤的10個月病嬰。這位善良的美國女人再次動了惻隱之心,收養了第二個中國女兒。

  鮑雯在經濟上並不富裕,她自己有兩個孩子,又要照顧有病的中國女兒,要花相當大的一筆錢。但鮑雯沒有放棄,她為孩子們申請了免費醫療,這樣一來經濟壓力就減輕了許多。經過近一年的治療,女兒的腫瘤竟然治好了。現在兩個中國孩子都非常健康。

  鮑雯每年都要帶着女兒們回到中國廣東的兒童福利院尋根,看望那裡的其它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鮑雯創建了“半邊天基金會”,倡議美國夫婦收養被遺棄的中國孩子,並計劃在中國建立教學項目,給這些孤兒提供最好的教育。

  很多美國夫妻聽到中國兒童福利院的情況後,積極地向這個基金會捐錢捐物,願意到中國領養孩子,特別是那些女嬰。他們自己拿出幾萬美元費用,不遠萬里一次次到中國尋找合適的孩子。這些領養中國孩子的家庭領養的原因不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所有的人都懷有強烈的愛和社會責任感,強烈希望這些失去家庭的孩子能夠茁壯成長,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2000年,這個基金會的300多個家庭,收養了來自中國的近4000名孤兒,其中90%是女嬰。除了領養中國孤兒,基金會還在中國的常州和合肥等地建立了兒童教育基地,用瑞吉歐教學法開發嬰幼兒的心智,開展早期兒童教育。他們還雇用了一些老媽媽,同福利院的兒童建立親子關係,從情感、智力等各個方面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目前,瑞吉歐教育法已經推廣到全中國的5個省,滁州、江門、重慶等十幾個城市,並已經通過了國際有關專家的檢測。

  Hannah:中國的女孩

  5歲的漢娜(Hannah)2000年2月隨着媽媽安吉拉和外婆羅斯回到她的故鄉中國。4年前,這位出生於中國安徽馬鞍山的小姑娘被美國尼爾和安吉拉夫婦領養。安吉拉到過中國,特別喜歡中國小孩那雙忽閃閃的黑眼睛。婚後,她有收養中國孩子的念頭。

  根據中美雙方服務機構的安排,每年有兩批美國人前來中國領養孩子。1996年5月,安吉拉同其它10名領養人從美國紐約飛抵中國。他們將在合肥與馬鞍山市兒童福利院的10名兒童會合。按照規定,領養人可以提出要求,但不能現場挑選孩子。對安吉拉來說,這不要緊,每個父母都沒權利挑選自己孩子的模樣。在這批孩子中,只有11個月大的女孩馬海孰成了安吉拉的女兒。安吉拉給她取名為Hannah,意思是中國的女孩。

  當孩子漸漸長大,安吉拉認為應該讓她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安吉拉特意到大學裡去上中文課,然後教漢娜學習漢語和中國民族文化知識。去年,廈門大學林芳老師應邀到紐約講授中國文學,安吉拉千方百計在課餘時間向林芳老師詢問有關中國的歷史、社會、風俗習慣等知識。後來,安吉拉夫婦應聘到廈門大學當了英語口語教師,漢娜則進了廈大幼兒園。安吉拉為女兒能受到純正的中國文化薰陶而自豪。

  漢娜在6周歲的時候跟媽媽返回了美國。那一天,安吉拉麵對來送行的中國朋友流下了惜別的淚水,她說,他們還會帶着漢娜來她的祖國,並打算以漢娜的名義在廈門設立獎學基金。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大約有二三萬個中國孩子被美國家庭所領養,僅2000年美國人就領養了5000個,更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實際上這二三萬個家庭,已經成為中美民間關係最牢固的紐帶,無論多大的風浪,也不會動搖。

  領養中國孤兒的故事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美國故事:它像一幅柔美的風情畫,用親情講述了一個基督教國家的人們如何樂善好施,尊重生命,以仁愛之心去維護人和生命的尊嚴;講述了他們為了不切斷領養兒童的文化血脈,努力去了解、學習另一種文化的決心與執著,坦誠面對不是領養兒童親生父母的開放心態;講述了他們善於用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組織形式,設身處地為發展中國家克服困難的科學態度。

  領養中國孤兒的故事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故事:跨國領養為中國人打開了一個吸納人類不同文明的窗口,它講述了不同膚色的人們在領略中國文明的同時也看到中國正在認真地表達對生命尊嚴、健全人性的關懷與祈求;講述了中國高層和知識界對中國棄嬰問題的深切關注和反思,那些拋棄女嬰和病殘兒的父母根本不配做父母,甚至不配做人,他們使整個中國一起蒙羞,中國在堅持計劃生育的同時,打擊棄嬰行為的立法刻不容緩。更重要的是,人們開始懂“愛”這個詞在生理上、精神上和科學上的全新含義,正如一位母親所說:發現的里程並不在於你看見了新的景物,而是在於你用新的眼睛去看。古老的文化正在艱難地剔除腐朽,期待着新綠。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