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古代“仁民而愛物”思想的現實意義
送交者: zhangfei06 2016年09月26日02:55:4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古代“仁民而愛物”思想的現實意義

  《孟子·盡心上》說:“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仁民而愛物”這一生態倫理觀要求君子用仁愛之心包容萬物,百姓用仁愛之心對待萬物,“仁民而愛物”命題詮釋了“功至於百姓”要與“恩足以及禽獸”相輔相成的生態倫理思想,此仁愛百姓的“仁民”之道加之推恩萬物的“愛物”情懷,足以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之基。

  “愛物”——“推及仁愛”和“愛有差等”的博愛思想。“愛物”思想是孟子生態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體現了他對生態的愛護之情,孟子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仁德,蘊含了和諧環境以及和諧人際關係的生態道德觀。《孟子·梁惠王上》說:“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代聖賢遠遠超過別人的原因就是善於推廣善行,做到對人和萬物真正意義上的“仁”和“愛”。於人,孟子非常重視倫理道德關係,更在乎親情關係。他認為,“仁”德的實質就是好好善待自己的父母和長輩,“義”的實質就是尊敬和愛護我們的兄弟。我們只有把親親之愛推及到身邊人,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唯有擴大善心,才能做到仁民愛民。於物,孟子主張要將“仁”推及到自然界的一切物之中,肯定所有生命存在的意義,不去剝奪它們生存的權利,這樣的仁德是“生生”之大德,詮釋了珍惜萬物的博愛情懷。當然“愛”也存在差等,在人與人之間,朱熹認為將“仁”推己及人要分對象,我們可以瞻養自家老人和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這樣的推己及人,“於民則可,於物則不可。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有序”。在人與物之間,孔子在《論語·鄉黨》中談到,孔子退朝回來得知馬棚失火,首先問人怎麼樣?在物與物之間,齊王愛牛,但並非像愛牛那樣愛草木,可見,“愛有差等”,在推及仁愛於一切人和物的同時,還是存在不同的方式和先後順序的。儒家在博愛的思想基礎之上提出“愛有差等”是讓人知曉親疏,要以家、以自身為源頭,將愛發散出來,先學會愛己,再去愛他人、愛物。“愛有差等”不同於自私的含義,自私是無愛的,而生命的本身是有愛的,儒家“愛有差等”的觀念就是讓我們記住愛的源頭,有源頭的東西才是活的,不能扭曲性善之根,就像樹必有根,然後開枝散葉。任何生命一定有源頭,不要誤解“愛有差等”的真正含義。

  “時養”——“以時取物”和“以時養物”的愛護思想。孟子提出的“時養”思想是對“愛物”思想的升華,從“時禁”和“養護”等方面維護人類長遠利益,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體現了孟子對人類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終極情懷。

  “時禁”要求“以時取物”,孟子認為人應該認識並且遵循自然規律,順應“時”的要求,遵守萬物順時而生的生態規律。孟子在《公孫丑上》提到,人雖有智慧,但不如乘形勢,即使有農具,不如等待農時。《孟子·梁惠王上》中講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可見,“時禁”的重要性,人類必須做到“以時取物”,對自然資源合理的運用,保證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孟子在提出“時禁”的基礎上,注重“以時養物”的“養護”理論,牛山是最好的例證,“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認為,總有人拿着斧頭去砍牛山上的草木,使其變得不再茂盛。人們總去山上放牧,致使牛山光禿。牛山的不美麗並不是山的本性,而是“失養”的結果。山上的草木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和養護,就會隨着人類的破壞活動使其逐漸消亡,只有得到好的滋養,山間的物種才能得到好的生長,美麗的牛山才會重現眼前。人類一定要善待動植物,儘量還原自然應有的容貌,善於利用“時”的概念對之進行養護,尊重其本身的生態規律,使其不失其養。

  “制用”——“取之有度”和“用之有節”的寡慾思想。對於大自然的開採和利用,孟子提倡節約的原則,要求人們“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人類應該珍惜自然界提供給我們的一切,不管是出於對政治制度的服從還是為節約型經濟社會的建設去考慮,我們都要發自內心地保護動植物,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

  孟子在《離婁上》中反對“辟草萊,任土地”。在他看來,“辟草萊,任土地”會打破生態環境的和諧,國家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不顧長遠的發展,一旦自然資源遭遇破壞,國家的經濟狀況定會有所下滑,為了所謂的國民發展亂砍亂伐是不理智的行為。國家從上到下應適當地節制欲望,當“欲”和“義”形成衝突時,君子行為該是“捨生而取義”,儒家生態思想認為,對於自然的索取應當在自然能夠支付的範圍之內,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應當滿足基本的生存發展需要,過多的開採和使用只會造成過度的消耗和浪費。人類沒有形成對資源合理使用的意識,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掠奪,欲望在不斷地膨脹,其活動已經造成自然界的負擔,甚至超出了人性的道德底線。所以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減少欲望是修心最好的方式,寡慾會帶給人類真正意義上的滿足和快樂,人沒有了貪念,也就減少了對外界的索求,那些迫害自然的行為也會逐漸消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溪谷閒人:中國大醬缸里的臭鹹菜:毛澤
2015: 建議習組長給潘一丁安個小組副組長噹噹
2014: 新形勢條件下的標準的階級鬥爭具體形式
2014: 實現兩岸統一的歷史機遇何在?
2013: 德孤:只有胡耀邦能救薄熙來
2013: 半江紅:習總書記的一蠢再蠢
2012: 再談韓教授打人:如果是在美國,在那樣
2012: 韓德強答《法治周末》記者問
2011: 駱家輝出招,中國各級領導如何接招?
2011: 反黨是個什麼概念,兼談我為什麼不反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