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還有政策偏差。 資源本身可以用勞動時間來替代。 中國是生產型國家不是掠奪型的國家。 並且大量資源消耗到出口產品上了, 包括破壞自己手裡的資源。 而強行開採煤炭僅僅是為了讓軟肋稍微硬一點, 這個理由牽強。我認為是政策出現了偏差, 模仿資本主義太投入,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強推私有化利益至上, 把自私狡詐的小崗村當成楷模而造成的。 但是, 我想的也不太清楚, 僅僅學學資本與主義企業管理方法能不能解決社會主義的經濟問題同時避免資本主義帶來的根本性毀滅。
西方資本主義是在浪費資源,破壞資源,製造短缺。 世界資源並沒有那麼貧乏。
什麼是國家利益?——論資源的博弈
戴自牧
國家利益是國民利益的集合,國家利益就是人民利益。包括中國在內的每個國家都在竭盡所能地發展經濟,為的就是能讓國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但是生活水平並不是想提升就能提升的,它的背後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撐。
本文就是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帶領讀者解讀一下國家利益的實質——資源。
前文講到國家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那人民利益是什麼呢?人民利益的本質是生活水平(至於為什麼,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那生活水平該怎麼衡量呢,現在各個國家最主要的衡量方式是人均購買力平價。
舉個例子,2014年美國的人均購買力平價是53992美元,中國是12926美元,美國是中國的四倍,也就是說美國平均每個人能夠購買的東西是中國的四倍,生活水平比中國高得不是一星半點。
那麼美國人民憑什麼生活水平比中國高這麼多?這是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資源消耗的基礎之上的。
2014年,中國人均居民用電量是508千瓦時,而美國是4973千瓦時,是中國的近十倍,在美國,整個冬天、夏天都可以開足暖氣或者空調,完全不用管屋裡有沒有人。
2014年,中國人均消耗石油0.38噸,而美國是2.59噸,是中國的近七倍。同樣是這一年,中國人均天然氣消耗136立方米,美國是2353立方米,是中國的十七倍。
而如下圖所示,所有的生活水平比中國高的國家居民都比中國人消耗更多資源。
註:這裡的“人均資源消耗量”是包括石油、天然氣、煤、水電、核電、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所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噸油當量”是把所有能源的能量換算成石油的質量,相當於中國常用的“噸標準煤”。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生活水平與資源消耗量是息息相關的,那麼中國如果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須消耗更多的資源。
但是中國自身的資源不足以支撐全體國民現有的生活水平。
2014年,中國石油共消耗5.20億噸,進口3.08億噸,進口占比60%;天然氣消耗1855億立方米,進口510億立方米,進口占比28%;即使是中國最豐富的煤炭也進口了2.91億噸。而且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儲量分別占世界的1.1%、1.8%、12.8%,儲產比分別為11.9年、25.7年、30年。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的用量會越來越大,靠中國自身的資源也就會越發捉襟見肘。
那麼為了足夠的資源消費量,我們就必須向其他國家買資源。
既然要買資源,就必須要有錢,而現在還沒有一個國家交易的時候願意收人民幣,所以必須要有外匯(特別是美元)。既然想要美元,那就要拿東西來換,所以出口成了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沒有出口就換不來資源,換不來資源人民生活水平就不能提高,那無疑損害了國家利益。就這樣,中國成了一個加工廠,買來資源,生產出產品,然後賣出去,掙到錢之後再買一些資源支撐起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為中國是加工型經濟,是把買來的資源加工成產品來賺到錢的,那麼這就需要一個比較低的加工成本,只有這樣,產品的價格才低,才賣得出去。在加工成本中,勞動力成本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工人工資的增長落後於GDP的增長(根本原因是生產率太低)。但是工資畢竟在增長,勞動力成本還是提高了,這樣產品的成本優勢就被其他發展中國家超過,那麼中國就不能從出口中掙到錢,經濟發展就會陷入停滯甚至倒退。
這時,我們就看到了“出口退稅”、“出口補貼”這樣的東西,因為出口掙的是能換資源的美元,退稅、補貼的是人民幣,所以中國還是獲益的。畢竟我們換到了我們需要的資源,人均資源消耗量也提高了,這就意味着生活水平提高了。所以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有些中國製造的產品在國外的商場裡反而比在中國內地還便宜。同樣的道理,“出口補貼”用得最多的,就是資源和我們一樣不充足的歐洲。
但是,像衣服、玩具之類的低技術產品利潤實在太低,換取的資源量不足以支撐中國人民越來越高的生活水平需求,那麼中國就需要製造高利潤的高技術產品。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日本和德國,他們就靠着汽車、車床、精密儀器等等高技術產品,從全球市場上換取足夠的資源,使得本身沒有多少資源的他們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發達國家,國民的生活水平(購買力平價)也甩了中國三條街,只比土豪沙特少一點點。
然而這些技術不可能天上掉下來,我們必須一步一步追趕,而且日本、德國這些領先的國家也都在不斷開發新技術,使自己的領先優勢擴大。因為一旦在技術上被中國追上,那麼以中國的規模優勢,同樣的產品一定比自己便宜,那麼自己的產品就賣不出去了,也就沒有了外匯(美元),沒有外匯就買不到資源,那麼像日本這樣的幾乎完全依靠資源進口的國家就得退回到“江戶時代”了(德國由於背靠歐盟,情況要好不少)。
所以我們看到發達國家對中國進行了嚴密的技術封鎖,對中國發展大飛機、推銷高鐵密切關注,日本還在出口高鐵方面對中國進行了阻擊。但是這些都不能阻撓中國技術發展的步伐,“江戶時代”的陰影仍然籠罩在日本心頭,所以他決定兵行險招,希望藉助美國,乘中國還沒真正崛起時用戰爭來拖住中國前進的步伐,這時候我們就看到日本在釣魚島、南海不斷挑釁中國,修改安保法案使他能夠發動戰爭。
但是,這種通過出口高技術產品使人民過上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策略對於向日本、德國這樣的小國來說是足夠的。而中國人口是他們的十倍,如果要達到日本、德國的生活水平那麼就需要賣出十倍於他們的產品,全球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市場,即使市場有這麼大,那麼也會因為市場中的供應增多(多了中國這位競爭者),而使利潤沒有現在德日能夠獲得的這麼大,中國也就不能買到足夠的資源量來支持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那有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一、擴大全球市場。讓其他發展中國家都發展起來,就有更多國家消費高技術產品,那麼就有了一個更大的市場使中國能夠換取足夠的外匯。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帶一路”,看到了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建設。
二、用人民幣直接結算。如果用人民幣結算,那中國就不需要費心在國際市場上掙美元了,產油國家為了獲得人民幣自然會與中國進行交易。而且這會形成中國用人民幣買資源,資源出口國拿人民幣買中國的產品的貨幣循環,使得中國能夠在一個更小的市場,拿到滿足人民需求的資源。於是,近幾年中國努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成立“金磚銀行”、亞投行,都在為人民幣結算鋪路。
但是,“人民幣結算”會損害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元霸權。而美元霸權是美國霸權最重要的基石,美國正是靠美元結算,才能用綠紙片換石油、換產品、換真金白銀,在全世界收鑄幣稅,通過印美元讓全世界為美國分散金融危機損失。所以,當年薩達姆想用歐元進行石油結算時,引來了美軍攻打伊拉克;當年卡扎菲想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推行用黃金第納爾結算石油後,利比亞遭到了北約的空襲。
然而,中國不是這些小國,美國不可能與中國爆發戰爭,而且美國也沒必要跟中國打仗,只需要讓中國經濟崩潰就行了。那麼怎麼做呢,答案就是中國最大的軟肋——資源。2014年,中國消耗的石油60%需要進口,而且中國85%的石油都要走馬六甲海峽,如果美國封鎖了馬六甲海峽對中國實行石油禁運,那麼中國的經濟別說實現經濟增長,很可能出現經濟衰退,而且衰退會提高失業率,大面積失業可能會引發社會動盪,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甚至會導致中國的崩潰。所以我們看到美國高調“重返亞太”,在日本、菲律賓、新加坡的美軍基地增加軍事部署。
下圖就是中國的資源進口通道,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通道。
那麼美國為什麼遲遲沒有對中國進行封鎖呢?除了如反恐戰爭、伊拉克戰爭、金融危機這樣的美國自身原因之外,中國方面的努力也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改革開放以來,即使對資源的消費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中國的資源自給率也努力維持在90%以上(只有07、08、09三年自給率降到了89%);不斷挖掘石油產能,保持石油產量穩中有升,減緩石油自給率的下降速度,即使石油的開採成本比進口石油還高也在所不惜(這是中國油價比美國高的一個原因);建設中緬油氣管道、中俄油氣管道、中國—中亞油氣管道,減少對海上通道的依賴。
中國的目的就是,保證在美國在海上實行了對中國的封鎖情況下,也能依靠自身的資源維持基本的經濟運轉而不至於崩潰。而且,美國要實行封鎖是需要付出極大成本的,還要面對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壓力,所以一旦美國不能在短時間玩殘中國,那麼封鎖就成了玩火。因為存在如此巨大的風險,美國就會知難而退,就不會使用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殺招了。這就是,通過加強我方的抗打擊能力,來增加敵方的打擊成本,從而達到降低敵方的打擊意願的戰略目的。
但是,隨着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不可能維持住如此高的資源自給率,自給率越低,中國留給美國的破綻就越大。既然破綻不可避免,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破壞美國的封鎖能力。隨着東風21d反艦導彈的服役,中國擁有了反介入的能力,美國對中國進行資源封鎖的代價變得不可想象。自此,自給率不再是制約人民生活水平的瓶頸,中國終於能夠在全球資源市場放手大幹了。
那麼,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源從海上運往中國,海上資源通道就成了國民經濟的命脈,這關繫到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們看到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海軍,把海軍派往印度洋護航,在南海進行填島以增大對南海航線和馬六甲海峽的控制力。或許再過幾年時間,從印度洋經馬六甲到南海的這條資源大動脈就將處在中國海軍的保護之下。
當然,中國為了維持90%的資源自給率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近幾年被津津樂道的霧霾。為了這個90%,中國常年煤炭消耗量占資源總消耗量的70%以上,近十年來,每年中國都要用掉世界全年煤炭產量的50%之多,而煤炭相比較天然氣這類的清潔能源會排放大量的粉塵,這就造成了嚴重的空氣質量問題。下圖就是NASA發布的全球空氣質量地圖。
註:圖中除了沙漠,空氣質量最差的地方是中國和印度,他們2014年的煤炭消耗量分別占世界的50.6%和9.3%,空氣比較差的地方如美國東北部、德國、波蘭等地,他們消耗煤炭占比為11.7%、2.0%、1.4%。
可能有人認為美國對中國實現石油封鎖的可能性極低,中國完全可以拿每年的貿易盈餘去買天然氣這樣的清潔能源,而不是作為外匯儲備去買美債。但是,作為政治家是不能有僥倖心理的,如果中國不是這麼難啃,我們可能就像90年代初的日本一樣迎來失去的20年,可能就像今天的俄羅斯一樣面對整個西方的經濟封鎖。維持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並不是如我們想象地那麼容易。
但是,即使中國能夠全面進入全球資源市場,要想買到滿足全體中國人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的資源也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中國人太多了,如果我們每個人的石油消耗水平跟美國人一樣,那麼中國每年就要消耗35.35億噸石油,這相當於2014年石油產量的84%;即使是向日本看齊,中國也要消耗2014年石油產量的50%。
隨着石油儲量的減少和其他國家的發展,到那時候,首先世界不一定能生產那麼多石油,其次其他國家也不會置自己的國民於不顧讓石油都被中國人買走。正因如此,中國的政治家們不會把中國人民的利益都寄托在這個全球市場上。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在前幾年中國政府大力扶持光伏和風能產業,在可控核聚變領域投入大量資金。
雖然說資源的消費量決定了生活水平,但中國不是沙特,賣賣石油就能過上發達國家的生活,也不是美國,人口少到靠自身資源就能成為最強的發達國家。如果,我們大多數國民都只能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生產一樣的東西的話,就不可能換取足夠的資源,那麼發達國家的生活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幻想。所以,勞動生產率才是關鍵,只有當大多數國民都能創造出足夠的價值,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換取支撐發達生活水平的資源的時候,“中國夢”才不會成為空中樓閣。
沒有足夠多高素質的國民,即使執政者手腕再高,中國也終將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最根本的方法是教育,只有擁有強大的教育才會有一個發達的中國。所以,中國大學才不斷擴招,近年來教育改革的聲音也不絕於耳,十七大報告更是把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為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六大任務之首。畢竟人力資源也是資源啊,提高人力資源水平也就是在提高中國的資源存量。
(我對教育改革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看中國的教育該如何發展才能順應當今互聯網的發展?-戴自牧的回答。)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不難發現,中國政府幹的所有事都隱隱約約地圍繞着“資源”在走,而資源關繫着中國的經濟發展,關繫着全體國民的生活水平。所以說,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其實是不分彼此的,所有維護國家利益的行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民利益。而中國政府在這上面的所做所為幾乎完美,這也許就是中國領導人選拔制度的優異之處。
也許隨着科技的發展,資源困境會被解決。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電動汽車會普及,國家對石油的需求就能夠緩解,太陽能、風能這類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也會大面積鋪開,化石能源發電將退出歷史舞台,生活水平對於化石能源的依賴就不會像現在這麼嚴重。那麼,中國的發展就不會降低現在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而日本也就不用擔心真的退回到江戶時代。
但是,因為事關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資源這個問題上,政治家必須思考最壞的情況,防患於未然。所以,對於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來說,只要有機會把中國拉下馬,他們是決對不會放過的。這就是某些西方發達國家不能接受中國的復興的原因。
所以,中國的大大們,為了全體國民的利益,不要留破綻啊!
歡迎分享本文,每天傳播一點正能量,世界因你而更美好,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