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駿:“苟且與遠方”之隨想 |
送交者: 王元駿 2017年02月21日21:32:1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許巍抱着吉他的歌聲,在耳邊迴蕩:"媽媽坐在門前...... 你赤手空拳來到這人世間,為找那片海不顧一切......"。2013年,高曉松寫了這首"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的歌,自我冷藏般地放在了一邊,3年後重讀激情未變,才同許巍一起推出了MTV。鏡頭前,一行人走在山梁上,喃喃自語地說唱,柔柔地觸動了那些70、80後,以及一切在生活與理想之間徘徊的人們的心! 看到攝影家高波2017年個展的新聞,舉辦於法國攝影博物館(Photo),作品占據了五個展廳中,三個最主要的展廳,這是藝術家群展才有的空間。我沒有聽說過這個人,從google和百度搜索也找不到,可謂是橫空出世,真有這麼運氣的大好事。八十年代中,高波就讀於清華美院(原中央工藝美院),當學生時得攝影大獎,放棄國家分配,畢業文憑都不拿,一頭扎進了西藏,89年得佩爾尼昂Visa金獎之後留法工作,風格逐步改變,直到95年回國發展。據說,他設計建造自己的工作室,超前實用的設計方案受人追捧,乘勢而成立了建築設計公司,經商積攢資金。08年覺得搞藝術的錢夠了,關掉設計公司,賣掉北京CBD的房子,然後7年間顆粒無收地潛心耕耘。八十年代初,我寫生去過甘南藏族自治州,住過藏民家,喝過酥油茶...... 三十多年過去了,留在記憶中的是藏族大娘那清澈的眼神,透出的那撲素的虔誠,令人久久不能忘懷。文中,高波八十年代西藏攝影,泛黃的黑白照片,幾組喇嘛們的群像,褐色的藏文手書,是用他自己的血,由格列等喇嘛協助完成。看得出,高波對藏人的佛教崇拜有獨特的感受,紀實的照片似乎還不足以表達,嘗試用喇嘛僧人之手,用文字來尋覓鏡頭外的東西。新作品有科技成份,幾百個藏民頭像打印在鵝卵石上,堆積成宗教的圖騰,還有巨大尺寸用繪畫手法融合的肖像攝影,作品介於攝影與當代藝術之間,是有意思的探索。他用自己賺來的錢,搞出自己想要的作品,被"Photo"的館長看中,輕鬆地成就了此次大展。但是,沒有這個法國人,也不會影響高波,我相信他的藝術照樣展開。當初開設計公司,高波不忘"初心",生活中點滴地“積累”,對夢想的渴求,永遠是他理想的"遠方"!北京的畫家村宋莊,體制外藝術家們,吃苦受累地拼死掙扎,看到個畫商就象見了"親爹娘",有的人連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怎麼有力氣搞藝術..... 看看高波,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之道! 梁紹基也是個陌生的名字,深居於浙江中部山鄉,七十多歲日夜與蠶為伍,不象藝術家更象個蠶農。他如同生物學家,動腦筋改變蠶的天性,讓它在平面上吐絲,作出絲與蠶繭的裝置作品,"恍兮惚兮,物在其中"極具中國美學的虛之美。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小床"創作過程歷時8載,研究美術史的朋友,看過他的作品後的評價:安安靜靜地撩人心魄。我的老天爺!八年光陰,與蠶共舞,這是智者與時間的漫步,用心來“書寫”的藝術人生。 八十年代,我為了理想漂洋過海,回望過去的三十年,時而"苟且"時而"亢奮"甘苦自知,一言難盡。緊接着,我們下一代長大成人,朋友90後的女兒,背着20公斤的背包打工週遊世界,巳進入了第三個年頭...... 美院攝影系畢業的她,印度、尼迫爾、土耳其、歐洲和美洲,一次次地參插來回進入,拿着古典膠片相機、筆記本,與各種各樣的膚色的人群相遇、交流和工作...... 拍攝着,思考着、尋覓着自己與這個世界的參照物...... 高空傘降,潛水逐夢,慢慢地似乎找到了方向,生活與理想融合於一體,南美洲、歐洲和西班牙的潛水學習...... 去菲律賓完成最後的深潛國際教練執照,以此為職業也不錯,也許一個海洋攝影家從此誕生。還有在紐約大學電影學院(李安母校)學表演的女孩,在人高馬大的白人群里,從音樂劇小角色入門..... 學導演的是另一個90後女孩,隻身闖入好萊塢,從小工、剪輯開始...... 真佩服她們的勇氣,青春的資本,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闖蕩一番,才不愧此生。 澳洲青年中尋夢的更多,Aaron是我兒子高中的同學,他彈鋼琴喜歡音樂,聰明成績好,大學進了法學院,一年後退學,又進醫學院,假期自費去非洲參加醫療隊,回來後感慨萬千,怎麼這麼窮,連手術手套都缺。在非洲救助生命,讓他愛上了搶救醫學,完成住院醫生訓練,正式拿了GP全科醫生牌照,是否去讀搶救專科醫生?他又猶豫了,放不下他心中的音樂之夢,考慮再三,進音樂學院讀鋼琴碩士。假期,他去澳洲邊遠地區,當搶救醫生賺取生活費。去年初,踫到這小子,問他近況如何?他回答:不想以醫生作為職業,喜歡音樂,彈鋼琴又難於維生,再看看想想吧...... 看着他眉飛色舞的興奮樣,不象是“迷失方向”。他目前在中國廣東當廠長,這可不是開玩笑,他哥讀工業設計,被澳洲家具公司派駐中國,一年後跳出來單幹,建立了家具工廠,自己設計生產回銷澳洲,他幫他哥管理着300多個員工。他放着醫生不當,鋼琴不彈,在家具廠混...... 幸虧澳洲爹媽不會再管成年孩子的事,碰上中國父母還不瘋了!他是個認真做人,虔誠的基督徒...... 未來有一天,在教堂看到他穿着牧師袍布道,我一定不會奇怪! Robert是絕頂聰明的小子,本科學腦科學,畢業進悉尼大學醫學院,半年後退學,進諮詢公司,一年半升Associate,干着別人的項目...... 心活了,想創業當老闆,辭職自學編程,做網絡信用卡業務,斷斷續續地乾沒錢花了,回諮詢公司做個項目,五、六年了,業務均不成功...... 以為這又是個小鬼佬的荒唐事。誰知,柳暗花明又一春,小子被Facebook招去了加州總部,職位是"資深"產品經理。要知道,同他差不多年齡的名牌商學院MBA,一般得工作三、四年左右,有了優秀的工作經歷再讀二年的書,畢業進大公司,通常是經理,他晃蕩了幾年還高了他們一級。想想,高科技公司又不傻,他們不看牌子看腦子,他們的老闆"小扎",本身就是個哈佛退學生,他們會在乎學歷嗎!Robert幾年網絡創業實踐,肯定真刀真槍地學到了東西,這是悟出來的“真經”,比MBA的案件更鮮活。他肯定有過人之處,對未來、對產品的敏感,才使得Facebook刮目相看、從悉尼招到了硅谷。天生我才必有用,抱負在胸總有出頭之日。從中我們可以悟出點東西,未來人才的培養模式,也許會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高科技企業的特性而改變,商學院模式,可能成為歷史。未來社會發展太快,"苟且"被動地生活,會越來越失去穩定性,而主動地尋覓,反而是穩定生活的保證。 Stay Hungry,Stay Foolish!饑渴尋覓,寧當傻X!喬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的話語,今天看更有力量。"苟且"與"遠方",靈活地掌握是膽識也是智慧,做自己想做的事,讓別人說去吧,I don't care! 王元駿 2017年2月22曰 於悉尼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