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萬人以上的族群 |
送交者: 樂山水 2017年02月28日08:18:5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中國的漢族人口極為龐大,2010年為12.2億,但是漢族的確定相當依賴於書面共同語,而各大方言之間無法通話,因此可以將漢族分為大方言族群,與非漢族並列,更能顯示中國的大族群及其人口狀況。 1. 東北-華北官話族群 約2.5億人(包含約1000萬滿族和部分回族等)。包含4個次方言族群。 1.1. 東北官話族群 2011年約1.04億人(包含部分滿族等)。主要分布於東北、內蒙古東部和河北秦皇島市。 1.2. 冀魯官話族群 約9000餘萬人。主要分布於河北大部、山東北部和西北部、天津大部、北京平谷區、山西廣靈縣、內蒙古寧城縣。 1.3. 膠遼官話族群 約3000多萬人。主要分布於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吉林省南部、江蘇連雲港市贛榆區。 1.4. 北京(或熱河)官話族群 約1500萬人(包含部分滿族等)。主要分布於熱河地區(清代熱河道,今河北承德市、遼寧朝陽市、內蒙古赤峰市)至天津武清區一帶,從熱河地區到北京懷柔區、北京近郊區和市區、河北廊坊市、天津武清區。此外還分布於新疆石河子市和克拉瑪依市。 2. 西南官話族群 2億餘人。主要分布於西南以及臨近的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廣西北部、陝西南部、甘肅南部。 3. 中原官話族群 約1.7億人,包含部分回族等。主要分布於河南、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徐州市、陝西關中和陝南大部、山西西南部、寧夏、甘肅南部、新疆西南部、青海東部。 4. 吳語族群 Nationalencyklopedin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07(《國家百科全書》“2007年世界100大語言”)估計全球吳語為母語者有7717萬人。主要分布於江蘇南部(除南京和鎮江的部分地區)、蘇北啟東、海門、南通和靖江的部分地區、上海、浙江大部、安徽南部部分地區、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角。 5. 江淮官話族群 約7000多萬人。主要分布於安徽中部、江蘇中部、湖北東部、江西沿江地區。 6. 粵語族群 2005年的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民族語——世界上的語言》)估計全球粵語為母語者有6700萬。主要分布於廣東、香港、澳門、廣西、海南。 7. 閩語族群 全球閩語為母語者有7500餘萬。主要分布於福建、廣東南部、海南、浙江東南部沿海。 8. 晉語族群 Nationalencyklopedin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07(《國家百科全書》“2007年世界100大語言”)估計全球晉語為母語者有4750萬人。主要分布於山西、內蒙古中西部、陝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 9. 贛語族群 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估計有4800萬人。主要分布於江西中北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西北部。 10. 客家語族群 約3950多萬人。主要分布於廣東東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廣西、湖南、四川、海南、香港。 11. 湘語族群 Nationalencyklopedin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07(《國家百科全書》“2007年世界100大語言”)估計全球湘語為母語者有3800萬人。主要分布於湖南大部以及廣西東北部。 12. 壯族 1692.6萬(2010年,下列非漢族人口數也都是2010年的)。主要分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毗鄰的雲南和廣東部分地區。壯語屬於壯侗語系侗台語族台語支。 13. 回族 1058.6萬人。分布於各地。回族人口過百萬的有寧夏(186.2萬人)、甘肅(118.4萬人);過50萬的有河南、新疆、青海、雲南、河北;過20萬的有山東、安徽、遼寧、北京、內蒙古;過10萬的有天津、貴州、陝西、江蘇、吉林、黑龍江、四川、福建;除江西、西藏與海南各有數千人外,其餘省級行政區回族人口過萬。回族源於元代遷入中原的中亞穆斯林,包括少量波斯人和大量東部伊朗人(含粟特人)以及少量其他民族。 14. 滿族 1038.7萬人。分布於各地。滿族人口過百萬的有遼寧(533.6萬)、河北(211.8萬),過10萬的有吉林、黑龍江、內蒙、北京,過萬的有天津、河南等17個省級行政區。滿語屬於滿-通古斯語系滿語族,但滿族人基本上都改用東北-華北官話了。 15. 維吾爾族 1006.9萬人。主要分布於新疆,85.2%分布於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和巴音郭勒州庫爾勒市。維吾爾語屬於突厥語系。 16. 苗族 942.6萬人。主要分布於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及其毗鄰的黔東南的苗嶺、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廣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交界的烏蒙山等,以及海南。苗語屬於壯侗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17. 蘭銀官話族群 1988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估計為約1173萬人,包含了較多回族。主要分布於甘肅北部、寧夏北部、內蒙古西部、新疆東南部。 18. 彝族 871.4萬人。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和貴州,少數分布於廣西等地。彝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支。 19. 土家族 835.3萬人。主要分布於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20. 藏族 628.2萬。主要分布於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少數分布於成都平原、河北、內蒙古等地區。藏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21. 蒙古族 598.1萬人。主要分布於內蒙古和遼寧,少數分布于吉林、河北、新疆、黑龍江、青海、河南等地。蒙古語屬於蒙古語系。 22. 徽語族群 約436萬人。主要分布於安徽舊徽州府地(含今屬江西的婺源縣)黃山市、績溪縣、旌德縣、寧國市、東至縣、石台縣、江西婺源縣、舊饒州府地浮梁縣、德興縣、浙江舊嚴州府地淳安縣、建德市。 23. 侗族 287.9萬人。主要分布於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以及湖北恩施。侗語屬於壯侗語系侗台語族。 24. 布依族 287萬人。主要分布於貴州,少數分布於雲南羅平、四川寧南、會理等地。布依語屬於壯侗語系侗台語族台語支。 25. 瑤族 279.6萬人。主要分布於廣西、湖南、廣東、雲南,少數分布於貴州、江西等地。瑤族人分屬多個母語不同的族群。全球瑤族人中,約150萬人的母語是四種不能通話的勉(瑤)語言或方言,屬於壯侗語系苗瑤語族勉語支。其他人的母語中,使用者較多的有:39萬人是卡努語,屬於苗瑤語族苗語支;8500多人是拉迦語,屬於侗台語族。 26. 白族 193.3萬人。主要分布於雲南大理州,少數分布於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27. 朝鮮族 193萬人。主要分布於東北,少數分布於內蒙古、山東、北京、河北、天津、廣東等地。朝鮮語系屬不明。 28. 哈尼族 166萬人。主要分布於雲南。哈尼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29. 黎族 146.3萬人。主要分布於海南,少數分布於廣東、廣西、浙江、雲南等地區。黎語屬於壯侗語系黎語族。 30. 哈薩克族 146.2萬人。99%以上分布於新疆,少數分布於甘肅、青海等地區。哈薩克語屬於突厥語系。 31. 傣族 126.1萬人。主要分布於雲南,少數分布於四川等地。傣語屬於壯侗語系侗台語族台語支。 ———————— 附錄 樂山水:漢族是人種、族群或國族? “漢族”和“中華民族”都被中國官方和很多人當作民族,卻讓人感覺是很不同的。“中華民族”是梁啓超的國族(nation)建構理想,遺留問題是中國少數民族(或族群,ethnic group)的認同程度。“漢族”在所指的人群中認同程度很高,是因為有共同語、人種外在共性、共同祖先傳說等因素。其中部分因素的表現,可以看看台灣作曲人侯德健為流行歌曲“龍的傳人”寫的歌詞: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 它的名字就叫長江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 它的名字就叫黃河 雖不曾看見長江美 夢裡常神遊長江水 雖不曾聽過黃河壯 澎湃洶湧在夢裡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巨龍腳底下我成長 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 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百年前寧靜的一個夜 巨變前夕的深夜裡 槍炮聲敲碎了寧靜夜 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 多少年炮聲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龍巨龍你擦亮眼 永永遠遠地擦亮眼 此歌中描述的這群人,有以下幾方面的屬性: (1)地域——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 (2)共同祖先傳說——龍圖騰的遠古部落,這排除了非漢族。 (3)人種外在共性——“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這排除了白種人族群。 (4)相同的現代史——武昌起義以來的戰爭和敵對,這排除了不少不把這整段現代史作為共同歷史的人,如部分香港人、台灣本省人和原住民。 漢族中官話和晉語人群,占大多數(現在約為七成),可以相互聽懂多半話語,但是他們大多聽不懂其他方言。其他方言人群,大多也聽不懂自己方言之外的方言,而且在教育普及之前,大多聽不懂官話。 漢族的外在人種特徵,與其他黃種人差別不大,無法藉此把漢族人與其他黃種人區分開來。 漢族基因組等內在特徵的研究,起步不久,而且不太可能找出漢族共有而且獨有的特徵,因為漢族的歷史就是很多族群融合的歷史。舉個例子,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之一陳剛,曾祖父是印度人,曾祖母是漢族人。一半印度人血統的祖父,外貌還像是印度人。祖母是漢族人。四分之一印度人血統的父親陳歌辛(流行歌曲作曲者),外貌像是漢族人了。母親是漢族人。八分之一印度人血統的陳剛,外貌也像是漢族人。按照自我認同或血統多少,陳剛是漢族人,但是按照中國傳統的父系譜系來說,陳剛就是印度人了。漢族混血的嚴重程度,恐怕會否定共同祖先傳說。 很多族群融合為漢族的歷史,複雜多端。以往的描述都是從遠古傳說到現在,這從開頭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下面將從現在開始回溯。回溯的依據是族群互動歷史和方言歷史。方言產生發展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同語言的融合。 漢族是不同族群融合的結果,一個例子是客家人。客家人超過4400萬人,分布很廣,可以看中澳合作研製的客家話地圖: http://www.kiangnanese.com/plus/showphoto.php?aid=32&src=%2Fuploads%2Fallimg%2F090329%2FB15hakka.jpg&npos=19 從圖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分布在廣東東部(梅州)、中部(惠州)、北部、福建西部(汀州)、江西南部(贛州)、廣西中南部、 重慶北部和中部、四川中部和西南部、台灣西北部和南部。 客家人有一些與畲族相似的起源傳說和習俗。關於客家人的來源,以往有兩種說法,一是中原移民,二是畲族漢化。 中原向嶺南等南方的大規模移民,最早的記載是秦始皇時期,此後延續到明代,但是客家人與周邊說粵語、平話、閩語、贛語、西南官話的人群方言和習俗不同。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移民的時間有先後,第二是融合的土著族群不同。 畲族有70多萬人,主要分布於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湖南、香港和澳門,99%使用畲話(山哈話、山客話),接近於客家話。廣東東部和中部的1%使用畲語(活聶話),屬於苗瑤語族苗語支。 苗瑤語族和最接近的侗壯語族的歸屬,是有爭議的。李方桂認為它們和傣語(緬甸的撣語、泰國的泰語)等構成台語系(泰語系)。後來有些大陸學者認為它們應歸入漢藏語系,因為有聲調,但是聲調也可能它們受到漢語影響而出現的。從畲族99%都說接近於客家話的畲話,可以看到漢語對土著族群語言的強大影響。 客家人分布很廣,融合的土著族群應不限於畲族,還有其他苗瑤語族、侗壯語族等的土著族群。他們的畲族來源傳說,如同太原大槐樹下來源傳說一樣,只是傳說罷了。 客家人是嶺南嶺東(兩廣和福建)漢人三大族群之一,其他兩大族群分別說的是粵語和閩語。有些人說這些族群跟越南人人種接近,原因之一是把越南人稱為越族。 越族的正式名稱是京族(涇族)。中國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東興市江平鎮的巫頭、萬尾、山心這三個海島。2000年人口普查,京族人口22584人,基本上能夠通用粵語和漢字。他們的祖先是16世紀初開始陸續從越南北部的塗山等地遷徙而來的。越南的京族約有7900萬,約占總人口的86%。 法國巴黎聖路易醫院學者對京族的基因組研究結論是:“研究比較表明京族與其他東方族群有密切的基因聯繫”,但京族有七個獨特的基因特徵。這些研究成果,以及京族遺留的侗台酶形態,表明京族源於台語族群和馬來人、漢人。(R. Ivanova, et al. Mitochondrial DNA polymorphism in the Vietnamese population. Eur. J. Immunogenet. 1999-12, 26 (6): 417–22) 京語屬於包括高棉語等的南亞語系,但是現在的嶺南,沒有少量京族之外的南亞語族群。 京族人種和語言的不一致,原因應該是這個融合形成的族群(源自台語族群、馬來人、漢人和南亞語族群)被南亞語族群影響、征服和統治了很長時間,改用了融合了台語、馬來語、漢語的南亞語,形成京語。這如同畲族改用了融合了畲語的客家話。 越族的另一個含義,是中國古籍中春秋時代以及之前的百越(百粵),分布在淮河以南到嶺南。就現在的後裔來看,主要是台語族群。漢族與百越融合的族群,主要是非官話和晉語族群(上述三大族群和鄉話、湘語、贛語、徽語、吳語族群),其次是鄰近上述族群的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族群。 南方漢人與土著族群融合的事例不少,再看兩例。 臨高人約60萬,分布在海南島北部。他們的習俗像周圍的閩南人移民後裔,但是語言不同,後來被叫做臨高語(臨高話)。臨高語有一套讀書音,可以讀出漢字。讀書音的話語,不識字的人也能半懂。 最早研究臨高語的是20世紀初在海南島傳教的法國神父薩維納,著有《薩維納的臨高語詞彙》(Le Vocabulaire Bê de F. M. Savina)。他把臨高語稱作貝語(Bê)。英語裡叫做Ong Be,來自瓊山縣秀英鄉和長流鄉一帶部分人的自稱。Ong意為“人”,Be意為“村(語)”。但是村人(仡隆族)並非臨高人,而是侗壯人的仡佬族(現在分布在貴州)的海南島移民與其他族群的的融合,村語(仡隆語)也是仡佬語與其他語言的融合。 1957年漢語方言調查隊在當地調查以來,學者們逐漸認為臨高語是壯語的方言。 海南島的較早居民是侗壯人遷去的黎族。後來臨高人的壯族祖先從兩廣遷入海南,帶去比黎族先進的織染等技術,與黎族等融合。再後來部分閩南人(漢人和台語族群的融合)遷往廣東的雷州半島和海峽對面的海南,帶去比臨高人更先進的技術,臨高人與閩南人融合,接受閩南人的技術和習俗,但是保留了臨高語。 臨高人習俗主要是閩南人的,自認是漢族,說壯語方言,其主要族群來源是壯族。他們跟畲族正好相反。畲族保留本族群習俗,自認是畲族,大多說的是客家話的方言——畲話。 瓦鄉人約40萬,分布在湘西、湘西南的邵陽市城步縣南山和臨近的廣西交界帶、湖北石門縣、重慶酉陽縣的大坂營。他們的習俗與周圍的漢族、苗族、土家族等有很大差異,自認是瓦鄉族(話鄉,即鄉話)。語言是鄉話(瓦鄉話),接近於湘語。 他們在1953年大部分被劃入苗族,其餘被劃入漢族。1980年代政府出台民族優惠政策後,部分漢族瓦鄉人要求並得以改成土家族。 如同畲族的大部分,他們是說漢語融合方言的苗瑤族與漢族融合的後裔。 歌手宋祖英的父親是瓦鄉人,母親是苗族。 從嶺南漢語與台語等融合的方言到北方官話,看得出幾條過渡的路線: 閩語——吳語——江淮官話——北方官話 粵語——湘語——西南官話——北方官話 客家話——贛語、湘語——西南官話——北方官話 客家話——贛語——徽語、吳語——江淮官話——北方官話 南方漢人和北方漢人有些外在的差異:南人比北人矮小,臉盤較小,雙眼皮較多。 與南方漢人相比,北方漢人與其他族群的融合的記載較多。北方漢人說官話和晉語。官話包含多組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北方官話、膠遼官話、蘭銀(西北)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等。就方言而非地域來說,北方漢人包含了西南官話族群和江淮官話族群。 北方漢人融合了來自中原北方和西方的多種族群,包含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族群、蒙古語系族群、通古斯語系族群、突厥語系族群、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族群等。 官話和晉語中有很多蒙古語系、通古斯語系、突厥語系和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底層借詞。例如北京官話(分布在北京、河北承德市、天津武清區、河北廊坊市、遼寧朝陽市、內蒙古赤峰市、新疆石河子市和克拉瑪依市等地)中的“胡同”,發音與蒙古語、滿語、突厥語中的“水井”非常接近。北京人用水曾經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胡同)成為居民聚居區的代稱,進而成為小巷的代稱。至今內蒙古很多地名如“哈業胡同”,仍用胡同翻譯水井。 東北和入關的滿-通古斯人大多改說官話了,入關的蒙古人也這樣了。 官話的語音系統文獻,可以追溯到元代的《中原音韻》。那是為雜劇唱詞和韻白押韻需要而編寫的韻書(按韻部排列的字典或字彙)。 元代之前,長江以北的華北和東北統治族群是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是通古斯語系的。 金朝之前,東北和華北一部分的統治族群是建立遼朝的契丹人,是蒙古語系的。 遼金兩代,西北的統治族群是建立夏國(西夏)的党項人,是來自四川松潘高原的古羌人,藏緬語族的,融合了西北的鮮卑人。鮮卑人是蒙古語系的,二世紀從內蒙東部向西擴張,建立很多北方王國和隋唐兩朝。 北宋、遼、西夏鼎立之前,北方的五代統治族群是沙陀人,是軍隊和將領的主體。沙陀人屬於突厥人,初唐游牧於新疆巴里坤(今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後征戰於新疆和甘州(今甘肅張掖)。9世紀初投奔唐朝,被安置在鹽州(今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後內遷至黃花堆(今山西朔州市山陰縣)。因唐朝的鮮卑軍人蛻化失去戰鬥力,沙陀人取而代之成為軍隊的主體。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就是要將領們交出沙陀人軍隊的指揮權,並且廢除唐朝軍隊指揮制度——節度使長期統領一支軍隊而成為藩鎮軍閥,改為平時將士分離,戰時由將領臨時指揮軍隊。 五代前的隋唐,前面說過,統治族群是鮮卑人。隋唐統治集團主要出自武川軍(北魏防衛柔然的六個軍鎮之一)的鮮卑將領,構成關隴集團。 隋代之前長江以北的北朝,統治族群也是鮮卑人。 北朝之前的北方,有所謂五胡亂華。陳寅恪認為,五胡之名,起自於五德終始說,是圖緯符命思想下的產物,並不特定指某個種族。五胡傳統上指匈奴、鮮卑、羯、羌、氐。 匈奴是部落聯盟,系屬不明(參看文後所附我的舊文),曾經長期游牧於中原的北方(今蒙古和內蒙古)。羯最可能的親屬後裔是西伯利亞中部葉尼賽河流域的葉尼塞語系族群。羌和氐是古羌人,來自西北,屬於藏緬語族族群。 五胡之中的匈奴,是投降東漢而內遷的南匈奴。48年,匈奴立蒲奴為單于,日逐王比率眾南下,自立呼韓邪單于,建庭五原塞(今內蒙古包頭),依附東漢稱臣,被漢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區。次年,遷庭於美稷縣(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即“南庭”。漢朝置使匈奴中郎將,控制南匈奴部眾。分布地區包括今甘肅慶陽、寧夏、山西、陝西、河北省北部,內蒙古呼和浩特至包頭一帶。73年開始,東漢和帝與南匈奴合作,攻伐北匈奴。83年,鮮卑擊敗北匈奴,南匈奴單于上書漢庭,希望藉此機會北伐,王庭回到北匈奴。但被阻止。89年至91年間,東漢竇憲等將軍,與南匈奴合作,深入塞外,擊破北匈奴,南匈奴勢力大增。因部族成分複雜,難以駕馭控制,漢朝又利用各種方式分化其部眾,造成內部不隱,多次入寇東漢邊塞殺官吏,又與鮮卑多次聯兵深入內地襲掠,期間幾位南單于被部屬所殺。187年,張純聯合烏桓反叛,東漢徵發南匈奴人,協助平叛,單于羌渠派左賢王於夫羅率眾前往。但南匈奴國內反對出兵,引發叛亂,羌渠被殺。188年,族人擁立須卜骨都侯為單于,於夫羅滯留在東漢,無法回國。189年,須卜骨都侯去世,但東漢不讓於夫羅回國,南匈奴國內由老王監國。在黃巾之亂時,於夫羅趁亂獨立,董卓受命前往征討。189年,漢靈帝去世,何進被殺,董卓回兵長安,立漢獻帝,控制中央政府,各地軍閥起兵。於夫羅先與袁紹合作,後歸附曹操。195年,於夫羅去世,其弟呼廚泉繼位為單于。其子劉豹,成為左賢王。216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于,派右賢王去卑監國,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咸熙年間,左賢王劉豹之子劉淵,至曹魏首都擔任人質。在去卑死後,其子劉猛繼為右賢王,統率部眾,但因不服晉朝命令,271年起事攻打并州,失敗。272年,遭暗殺而死。劉淵多次向晉朝請求回到故鄉,但不被允許。在劉豹死後,劉淵繼為左賢王,回到并州。290年,楊駿封劉淵為五部大都督,總理南匈奴五部。司馬穎出鎮鄴城時,將劉淵召到鄴城為人質,同樣封其為寧朔將軍,監理南匈奴五部。八王之亂期間,右賢王劉宣與族人秘密擁戴劉淵為大單于,但劉淵滯留在鄴城,無法回國。304年,司馬穎遭攻打,劉淵建議司馬穎讓他回國,領五部匈奴來援,司馬穎封他為北單于,讓他回國。回到并州後,劉淵繼位為大單于。同年,劉淵稱帝,建立漢趙。310年,劉淵去世,其子劉和繼位,但旋即遭劉聰殺死,劉聰繼任。此後進入五胡亂華時期。 從五胡亂華之前的西晉再回溯至有文獻記載的殷商,中原人與北方和西方族群互動頻繁。例如甲骨卜辭中經常出現的攻擊田獵西北方的羌人,前面說過,是古羌人,屬於藏面語族族群。 總的來說,所謂漢族是很多族群的融合,並非人種。漢族是很多族群組成的龐大族群,從清末開始被國族主義者逐漸建構為國族。 (2015-10-5) ———————— 樂山水:民族的典型範疇化 前南斯拉夫地區的一系列變化和災難(1992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1992-95年波黑內戰、2006年塞爾維亞和黑山解體)產生了四個差異不大的民族:塞爾維亞人、黑山人、克羅地亞人、波什尼亞克人(波斯尼亞穆斯林、波斯尼亞人)。他們的人種(或種族)是相同的,都是相同的南部斯拉夫人。他們的語言是相同的,都是原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但是他們分別自稱是塞爾維亞語、黑山語(這兩種語言在文字上使用西里爾字母和拉丁字母)、克羅地亞語、波斯尼亞語(這兩種語言在文字上只使用拉丁字母)。他們的風俗習慣有差異,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多數信奉東正教,克羅地亞人多數信奉天主教,波什尼亞克人多數信奉伊斯蘭教。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有什麼差異呢?或許就是地域界限吧。這樣的民族劃分,否定了民族的純客觀範疇化(類的形成和變化)。 民族的純客觀範疇化,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的德國學者赫德(Joha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基本上,赫德是將民族視為一種“具有特殊性的語言和文化團體”。(周星:民族學新論,1992)在十九世紀初,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922. 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將這個想法繼續往前推進,而主張每一個獨特的語言團體都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要有自己的生活,也應該要控制自己的生活。“只要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獨立的語言,那裡就存在着一個獨立的民族”(Wherever a separate language is found, there a separate nation exists. 同上,215)。除了語言以外,本世紀的其他人又給國族的構成標準添加了很多新的客觀標準,如共同地域、血緣、族群、宗教、或共同信仰等等。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斯大林全集》第二卷,1953-294)曾經對國族(nation)下過這樣的定義:“一個民族是一個由歷史所造成的、穩定的人類社群。它是以共同語言、地域、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一個共同文化的心理機制為基礎的。” 按照斯大林的國族定義,中國在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後搞了民族識別,識別出56個民族,沿用至今,卻遺留下68個未識別民族(維基百科-中國未識別民族,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國未識別民族)。 台灣劃分出的族群(ethnic group)有本省人(包含閩南人和客家人這兩個族群)、外省人和原住民(包含十餘個南島族群,中國過去認為是一個民族——高山族)。 按照典型範疇化理論,類(範疇)存在於個人的心智中,經歷過集體約定的作用。類有一個概念核心,叫做典型(prototype),包含一些屬性。類的成員具有這種屬性越多,就越典型,反之則越是邊緣。民族這個類,不管是國族還是族群,都可以這樣分析。 包含客觀和主觀屬性的國族定義,凱拉斯(James G. Kellas. 1991.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2)提出的是:“一群人覺得他們自己是一個被歷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連結起來的共同體。國族有“客觀”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能包括地域、語言、宗教、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觀”的特質,特別是人們對其國族性(nationality)的認知和感情。 卡弘(Craig Calhoun. 1997. Nationalism. 4-5)提出了國族的一些屬性: 1. 界線(boundaries):不論是地域的,人口的,或者是兩者兼具。 2. 不可分割性(indivisibility):所謂一個民族是一個整全單位(integral unit)的宣稱。 3. 主權(sovereignty),或至少對主權的希冀:因此和別的民族必須維持一種正式的平等關係,而且也通常維持着一種自主的、被認為是自給自足的狀態。 4. 合法性(legitimacy)的“上升(ascending)”狀態:也就是說,政府必須是由大眾意志(popular will)所支持的,或至少必須是符合“人民(the people)”或“民族(the nation)”的利益。 5. 對於集體事務的大眾參與:以民族成員之身份為基礎而被動員出來的一群人(不管是為了戰爭或是為了民間活動)。 6. 直接成員身份:每一個個體都被理解為民族的一個緊密部分,而且和其他成員也都完全平等。 7. 文化:包括語言、共享的信仰和價值、以及風俗習慣之實踐等的混和體。 8. 時間深度(temporal depth):民族必須是時間上的實存,包括過去和未來的世代,同時也有其歷史。 9. 共同祖先(descent)或種族特質。 10. 特殊的歷史,甚至是和特定地域的神聖關係。 僅就這些屬性來看塞爾維亞人、黑山人、克羅地亞人、波什尼亞克人,也可以看出那是四個典型性程度很低的國族。 (2015-9-12)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