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與繁榮: 毛鄧兩個時代的中國 |
送交者: 呂魚冰 2017年03月02日08:44:0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文學城有毛的熱心粉絲為毛評功叫好,說毛的中國比起清朝和民國有顯著甚至是巨大的發展。大家不要忘了,直到十九世紀上半葉,清朝的GDP還是世界第一,而當毛在1976年撒手人寰之時,中國的GDP不到英國的十分之一,不到美國的二十分之一。 民國確實是落後,但不妨細想一下民國究竟有多少年是和平穩定的發展時期。1911年推翻清朝直到1927年北伐勝利,這十多年大多時候是軍閥混戰, 這期間國民黨並沒有控制中國. 接下來是1927年到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這中間也有近一半時間是軍閥戰爭或是紅軍與國軍的激戰,之後緊接着就是八年抗戰,很不幸民國政府修養生息的時間總共不到十年。 老毛的運氣很好,治理中國有二十來年的和平時間,超過蔣介石一倍。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之下,建立起的工業規模, 尤其是軍工業規模當然是國民黨政府望塵莫及。在肯定毛的“貢獻”之後, 千萬別忘了中國的工業建設是以農民的赤貧和吃不飽飯作為重大代價。當然我們更不能忘了,在1959至1962間, 大饑荒導致了三千多萬農民由於飢餓而死去,而幾年之後的文革更是被中共自己定性為一場內亂性質的嚴重災難。 毛時代,雖然工業建設有突破性的發展,但主要特徵是貧窮,大規模死人的災難和無休止的的政治鬥爭。 與鄧時代比較,毛時代的城市建設幾乎是等於零,經濟規模等於一比十的關係,包括農民在內的人民生活整體水平就是赤貧。在毛的時代,一家人通常是擁擠在一間房裡,城市市民買自行車手錶照相機都是屬於奢侈的範疇,一星期吃上一次肉就是很不錯的生活,天天吃肉屬於天方夜譚。 那個時候,任何一個來自西方或台灣的人士在大陸都被看為富人。今天生活在中國大城市的許多人是不願意移民西方的。當鄧接管毛的中國之時,幾乎所有的中國人, 包括大多數高級知識分子和中共高級幹部的後代都想方設法移居歐洲或美國。中國改革開放的動力是什麼?通俗的地說, 就是窮怕了餓怕了,幾乎人人盼望有條新的出路,在經濟上活出人的尊嚴。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