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市大街:中國現在為什麼沒有大師 |
送交者: 羊市大街 2017年04月18日09:45:2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中國現在為什麼沒有大師 中國有句老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意思已經很清楚了,人才的培養需要幾代人代代相傳,更何況是大師級的人物,不是上了幾年大學就成為人才的。普及教育的目的是改變平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改變舊生活習俗 ,提高生活質量。大學教育是獲得一門或幾門專業知識,可以從事更高深的專業領域工作。而大師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知識,而是人品,人格,道德,修養。需要從小就在有教養的家庭環境裡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在人際交往的社會小環境中接受薰陶,相互影響,才能形成。沒有這樣的成長環境,就沒有大師成長的土壤。大抵如此,大抵。 魯迅先生就對許廣平說過:“教育界的稱為清高,本是粉飾之談,其實和別的什麼界都一樣,人的氣質不大容易改變,進幾年大學是無甚效力的。正如人身的血液一壞,體內的一部分決不能獨保健康一樣,教育界也不會在這樣的民國里特別清高的。”看看現在那些大學生和所謂的“公知”的表現,就知道先生這段話沒有過時。 中國還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也是學前教育的重要性。無獨有偶,美國也有類似的說法。我在美國曾經見過一個強調學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廣告,是一個果凍布丁照片,下面的說明是:“果凍一旦凝固了, 就什麼也加不進去了,你的孩子的思想行為教育也一樣”。這個道理我就不用再舉例子了吧,這種事,誰都能在自己身邊的熟人里一抓一把。 我從網上搜來十個大師,更能說明家庭風氣,環境,教育對大師幼兒時期成長的重要性。他們不是出身於幾代官宦世家,就是書香門第,學者家庭。父母不僅深知讀書的重要,而且更注重品德教育,培養孩子忠誠正直的人品。 梁思成,父親梁啓超,戊戌變法領頭人; 錢三強,父親錢玄同,北大教授; 黃萬里,父親黃炎培; 傅聰,父親傅雷,出身江南望族,翻譯家; 溥心畬,攝政王恭親王奕䜣之孫。。 啟功,雍正九世孫,祖父毓隆,光緒二十年進士; 鄧稼先,七世祖鄧石如,清代大書法家、篆刻家。祖父鄧藝孫,字繩侯,曾任安徽省教育司長。 父親鄧以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教授。 錢學森,父親錢均夫,在日本留學時與魯迅同窗,同舍。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錢氏家訓中有這樣一句話:"利在一身勿忠玻諤煜鹵刂之。" 陳寅恪,祖父陳寶箴官拜湖南巡撫,其父陳三立為詩文名家。 魯迅,祖父,清同治十年辛未科進士,曾在北京任內閣中書。 再看看中國現在的專家權威,學者名流,大多數是四十後和五十後,文革前的大學生和改革開放初期的留學生。我是1963年考入大學的,對那幾年入學的大學生身份非常清楚。從1962年毛澤東發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最高指示後,大學招生就不再只看高考成績了, 而開始看出身成分。從1964年起,出身成為錄取與否的唯一條件,不管高考成績多好,知識分子,黑五類子女一律不錄取。 到1968年畢業分配更是只看出身, 只有三輩貧農的子女才能留北京,進入高校,科研機構。連未解放做結論的高乾子女,都下放外地邊遠地區或農村。那時候掌權的軍宣隊都農村兵提幹上來的,他們對從北京市入學的學生有一種本能的仇恨,憑什麼我到30多才進入北京享受到你們生下來就享受的城市生活。出於報復城裡人的陰暗心理,尤其是那些被打倒的高幹和高級知識分子子女。統統給轟到農村去。 而留在北京這幫貧下中農子女,只有專業知識,沒有文化素養。他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心想着“光宗耀祖,改換門庭”踩着別人的肩膀往上,為了功名利祿,什麼卑鄙手段都使得出來。家學淵源的知識分子出身學生被出身排擠出競爭,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加上天生的鑽營本事,到後來一個個都把持了教學,科研單位大權,成了專家, 學者,教授。就是恢復高考的前兩屆,出身依然報名參加高考的絕對條件,不要說黑五類,連沒平反的高乾子女都不准參加高考。田家英的女兒就被剝奪了參加高考權利。文革前中國文聯分來一幫子三輩貧農出身大學畢業生,和轉業軍人,美其名曰“摻沙子”,批鬥中國文壇泰斗的的造反派就是這幫人,這批“沙子”退休前都成了著名作家,學者。可惜就是出不了大師 改革開放初期公派出國留學生 ,尤其是派往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絕對必須是三輩貧農出身,怕知識分子,地主資本家出身的一去不返。可1989年在美國鬧民運最凶的,就是這批人:共產黨員,三輩貧農出身,國家公派。這些年,在美國混不下去跑回來當長江學者的,又是這批人,滿腦子想的就是追名逐利,你說他們中間怎麼能出大師。都說三代才能走出一個貴族來。培養一個大師,我看三代都未必夠,他們這輩是沒指望了,到他們的孫子,重孫子輩也許有可能,也許。 |
|
|
|
實用資訊 | |